招标信息

中国人民原基本建设工程兵第852团

发布日期:2024-08-22 16:15:08作者: hth华体育app官网登录

  原基本建设工程兵(简称基建工程兵)第852团,曾是中国人民基本建设工程兵序列中的一员,是在特殊时期组建的主要担负国防公路修建工程项目施工任务的部队。从1971年4月正式成立,至1985年1月撤销改编,经历了14年艰苦奋斗、建树辉煌的岁月。14年中,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上级党委正确领导下,基建工程兵第852团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的建设方针,在3个省、市、自治区担负着交通重大工程建设任务,充分显示出这支部队“听党指挥、艰苦奋斗、争创一流、不胜不休”的过硬传统作风,圆满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工作任务,为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了永载史册、不可磨灭的贡献。

  川藏公路横贯千里高原,是沟通内地同西南边疆的一条交通大动脉。这是新中国成立第一条通向世界屋脊的公路,战略意义十分重要。公路沿线地质情况复杂,气候恶劣,冰川、雪崩、塌方、泥石流等灭害严重,经常导致路断桥毁,影响祖国各地与西藏的交往,对西藏的政治、经济、军事都十分不利。国务院、决定,派基建工程兵交通部队负责整修川藏公路,保证这条战略要道的畅通。1970年12月31日,国务院、批准,以交通部第四公路工程局第一工程处为主,并从机关和通信团、测绘大队等直属单位,工程兵建筑第135、第141、第305团,汽车第11、第13、第17、第18、第25团,陆军第13、第50军等单位抽调干部、骨干,和吸收部分即将退伍的老战士,组建基本建设工程兵第852大队,时称中国人民基建工程兵第852大队(代号为成字323部队),由后勤部领导,承担川藏公路整治工程任务。部队于1971年4月1日,在四川省邛崃县组建完毕,执行团的建制。编制大队机关(司、政、后3个部门),队直警通中队1个(中队为连编制)、修理中队1个、卫生队1个,施工区队4个(区队为营编制。施工中队4个、机械中队1个),汽车区队1个(汽车中队5个),共约4700人。

  部队组建后,除汽车区队、修理中队以及必要的人员在邛崃县固驿公社留守(处)外,约3400人受命立即开赴川藏公路邦达至林芝和竹巴笼至海通两路段担负整治任务。团机关设在西藏自治区波密县松宗公社原西藏军区步兵学校旧址。两路段总长570公里,是阻塞交通的灾害最严重的路段。1971年4月工程正式开工。整治过程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1年4月至1975年1月,主要整治怒江—白马、松宗—札木、郑西—迫龙、迫龙共4段97公里路线年1月,由西藏自治区交通局、后勤部、西藏军区后勤部等单位组成验收小组进行工程验收,工程质量被评定为良好。该段路线验收后,交付西藏白马、松宗、林芝三个养护段分别接收养护。

  第二阶段:1975年1月至1977年11月,主要整治邦达—怒江、怒江—宗坝、宗坝—扎木、扎木—迫龙、迫龙—色齐拉五段约222公里路线。包括路基加宽、添建桥涵、修建防护工程和维护通车。工程共完成土石方117.5万立方米,其中土方量64.1万余立方米、石方量53.4万余立方米;防护工程,建上下挡墙69.6立方米14.3延长公里;大桥3座259延长米,中桥4座232延长米,各类小桥47座624延长米,各类涵洞155道1417延长米,半边桥12座189延长米,过水路面5处172延长米。此外,维护正常通车10公里,完成土石方里10.2万立方米。1977年11月,西藏交通厅、市和昌都交通局组成验收小组,经验收工程质量被评为良好。工程验收后,由市林芝公路养护段、昌都地区扎木、白马公路公路养护段接收养护。

  第三阶段:1977年11月至1980年3月,主要整治竹巴笼至海通段约257公里路线。部队负责整治的川藏公路地段,环境恶劣。有海拔4000多米的邦达草原、怒江天险、牛踏峡谷、色季拉山,有古乡大冰川,有长达7.8公里的牛踏沟大流沙。这些地段都是冰川、雪崩、塌方和泥石流等灾害威胁严重的区域。官兵们除了要接受严寒风沙的肆虐之外,还要冒着生命危险搭建桥梁、修筑挡墙。10年中,有58名官兵将自己的生命永远留在了川藏线上。

  整治然乌沟是一项艰巨的工程。这里是一条长10多公里、宽10~20米、海拔4500米的高山峡谷。当地人称其为“鬼门关”。这里一年近6个月是积雪盖山、冰铺路。冬季冰天雪地,夏天多有雪崩和塌方。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施工,不但要有好的技术,还要有争取时间的意识,更重要的是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念和不怕牺牲的勇气。1区队接受任务后,针对面临的问题,反复研究,连续动员,把官兵的思想统一在一个“敢”字上,把施工的时限统一在一个“抢”字上,把工程的质量统一在一个“高”字上。在区队领导的带领下,很多官兵放下了婚姻等家庭困难,伤员提前出院,依令开赴然乌沟施工现场。官兵们在冰雪中作业、在悬崖上凿洞。工程技术人员钉在工地上现场把关指导。官兵们上下同心,抢时间争速度,用一年时间完成了计划一年半的任务,攻克了川藏公路整治中的坚固堡垒。

  在然乌沟整治工程中,1区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1975年10月,副中队长李开河在组织修建桥墩时,不料10多块石头从岩壁上滑落,两块石头正砸在他的头上,顿时血流满面。他被送到卫生所包扎医治,未等伤口愈合就回到中队,第二天他缠着绷带提前上了工地。正在官兵们紧张施工时,天气突变,狂风大作,山上石头顺坡而动。李开河一面警惕地观察险情,一面指挥官兵们撤离险区。就在这时,发生了塌方,大大小小石头如雨而下,官兵们脱离了危险,而李开河却被埋在石堆里壮烈牺牲。在多年艰苦的施工中,李开河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曾荣立二等功1次。在怒江大桥施工中,他不怕光滑陡峭的悬崖绝壁、不惧咆哮目眩的滚滚激流,带头悬空作业。在日喀宗施工时,他经常冒着数九严寒,与战士们一同站在冰冷刺骨的水中挖桥基。夜晚,还要经常巡视工地,检查工程各个细节部位。在整个川藏线施工中,像李开河这样忘我工作的官兵还有许许多多。

  在川藏公路上,部队不但要坚决完成公路整治任务,还要及时迅速地抢通因冰川、塌方、泥石流等严重破坏而中断的运输线,努力保证过往人员、车输和物资的安全。每逢清理大塌方的时候,部队领导都亲临现场组织指挥,经常连续突击奋战十多个小时。指战员们在及其危险的环境中施工,随时都有献出年轻生命的可能。

  10年间,部队官兵完成抢险救灾120次,其中较大的抢险救灾4次。抢救遇险群众5200多人、车辆3000余台、物资1000余件,受到西藏自治区政府和人民高度赞扬。自治区政府多次派有关领导和慰问团到部队慰问,为部队解决实际困难。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先后两次随慰问团到部队营区和工地现场慰问演出。

  1979年,部队整治川藏公路的任务接近尾声,又接到了上级关于部队承建滦赤公路任务的命令。滦亦公路东起河北省滦平县,经北京市怀柔、延庆两县,西至河北省赤城县,全长197公里。1979年3月,部队派部分兵力投入施工,川藏公路整治任务完成后,全部移师滦亦公路建设。兵力部署:1区队配置在河北省亦城县雕鹗公社预建公路沿线,负责完成滦亦公路西段道路建设任务。2区队配置在河北省滦平县平坊公社预建公路沿线,负责完成滦亦公路东段道路建设任务。3、4区队配置在北京市怀柔县汤河口公社、延庆县白河堡公社预建公路沿线,负责完成滦亦公路中部东西两段道路建设任务。团机关及警通中队、修理中队、卫生队、汽车区队、施工第6和第9中队配置在北京市延庆县康庄公社西红寺以南地域,负责对部队的指挥管理、服务保障和机关营区的建设工作。

  滦亦公路处于燕山山脉的崇山峻岭中,建设工程任务艰巨,时常出现塌方、滑坡。部队官兵不畏艰险,终年奋战在深山峡谷,依傍激流深渊打隧道、铺路基。1985年1月,部队改编为武警交通独立支队,继续承担滦亦公路修建任务。全部工程至1988年10月竣工。共完成路基土石方348万立方米、防护工程8.55万立方米、沥青路面175公里、涵洞629道5863延长米、小桥40座430延长米、中桥6座370延长米、大桥4座560延长米、隧道1条362延长米。工程质量为良好。

  加强党的领导,充分的发挥“三个作用”。健全部队各级党的组织,对政治工作作出部署;召开党委和政治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指示;加强党委(支部)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按照“三种”素质干部配备基层主官,加强干部队伍“四化”建设。

  政治思想工作结合施工生产一道做,增强部队凝聚力、战斗力。政治思想工作结合施工生产做,进行基建工程兵性质任务教育和树立“三荣”思想教育,持续不间断地进行人民军队优良传统教育,进行时事政治和政策教育,开展革命人生观教育。

  开展学雷锋、学英模活动。开展学雷锋、学好八连等英模活动,开展向自卫还击作战战斗英模学习活动,开展学习姚虎成等先进人物活动。

  抓好专业方面技术训练,提高部队履行职能达成目标的能力。加强对专业方面技术训练的组织领导和实施;依托训练队和大办集训队,训练走向正规化和常态化;以工代训,在完成施工任务中提高部队整体专业方面技术水平。

  落实军事训练,夯实部队军事素质基础和培养官兵过硬的作风。抓实新兵入伍训练阶段的军事训练;抓好年度军事训练的落实;结合形势进行战备教育,激发指战员自觉学习军事、苦练军事技能的热情。

  加强对管理教育工作的领导,建立正规的生产生活秩序。抓好部队组建初期的管理教育工作;加强对管理教育工作的领导,适时进行全方位检查、整顿;条令条例教育落实经常化,抓好日常养成。

  根据实际,行政管理与施工管理紧密结合。既要抓好营区内的管理教育,更要深入施工现场,把行管工作贯穿于施工生产全过程;既要加强部队在行管工作中“统”的作用,更要根据分队“散”的特点,充分的发挥分队在行管工作中“独”的作用;既要依据条令规范行管工作,更要依据施工需要制定管理制度。

  突出抓好安全防事故工作。摸索规律,预防为主,遵守规程,制定落实各种规章制度;上下结合,发动群众,齐抓共管;突出抓好汽车驾驶、机械操作和防高空作业事故;树立典型,奖惩严明。

  加强后勤机关和保障分队建设。加强后勤机关建设,抓好运输勤务和卫生勤务分队建设,落实饮事人员的管理教育和技术培养。

  做好物资保障工作,加强物资和装备管理工作。转变作风,面向基层,下大力抓好供应保障工作;做好物资和装备管理工作;开展增产节约活动。

  根据部队实际,想方设法做好生活保障工作。积极创造和改善部队生活条件,积极改善伙食,发展农副业生产。

  做好卫生防疫工作。每到一地,迅速建立卫生防疫机制,做到小病不出中队(连)、一般病不出大队(团)、大病及时送驻地或驻军医院;搞好地方病调查,做好卫生防疫工作,严防地方病发生;大搞环境整理,清洁环境卫生。

  1974年7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部队划归国家建委建制,由交通部领导管理,代号改为建字543部队,番号不变。1975年2月,减编汽车区队中的汽车5中队,增编司机训练队1个。1978年2月,部队代号改为00100部队,番号不变。

  根据“1980年5月9日,国务院、批复基建工程兵,同意将基建工程兵大队、区队、中队番号改为团、营、连,但序列号不变。自1980年8月1日实行。”的通知要求,部队番号由中国人民基本建设工程兵第852大队,改称为中国人民基本建设工程兵第852团。部队代号不变。

  1982年8月19日,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撤销基本建设工程兵的决定(〔1982〕23文件)》,基建工程兵共34万人(近6万干部,1万职工,27万多战士),按系统对口集体转业到国务院各有关部委、北京市和其他省、市、自治区。1984年4月27日国务院、决定,基建工程兵水电、交通、黄金部队6个支队、35个团成建制移交改编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1985年1月1日部队正式转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序列,番号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交通独立支队,受武警总部和国务院公安部、交通部双重领导(1999年2月,完全由武警总部领导)。现在,原基本建设工程兵第852团的“传承”,已成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救援力量中的主力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