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标信息

中国人民档案馆馆藏抗战时期档案综述

发布日期:2024-06-30 21:51:14作者: hth华体育app官网登录

  中国人民档案馆是全军唯一的中央级国家军事档案馆,是我军革命历史档案、及总参谋部核心档案的保管基地和全军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心。我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军事档案绝大部分保存于此。其中,抗战时期档案共涉及44个全宗、2100余卷,其他的还有抗战时期的照片、报刊、杂志、军战史资料等10万余件。这些档案史料真实记录了中国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其他抗日武装力量不畏艰险、顽强拼搏、战胜强敌、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鲜活再现了硝烟弥漫、炮声隆隆的战斗岁月和艰苦卓绝、激越昂扬的历史场景,是研究党史军史的原始依据,也是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瑰宝,更是揭露日本军国主义战争罪行的历史铁证。

  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领导人民及其军队奋起抗战,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从而掀起了全民族抗战的高潮。经过八年浴血奋战,1945年9月,中华民族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在此期间,产生了大量有关领导下的抗日武装的光辉历史记录,包括文件、电报、作战地图、照片等。较之以往,抗战时期产生并留存的这些档案资料体系更完整、类型更丰富、数量更多。

  1. 军事活动的需要和物质基础的改善,为抗战时期档案的产生与丰富创造了有利条件

  抗战时期,中国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敌后抗日武装快速地发展,延安和其它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机关所处环境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各项工作全方面开展,任务复杂繁重,需要大量文件材料,用于组织部队建设、指挥战役战斗、开展宣传动员、总结斗争经验等活动。敌后抗日根据地分布于华北、华中和华南等广大地区,各级党政军机关分散各处,中央同八路军前指、新四军军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之间,八路军、新四军等领导机关同所属部队之间,党和军队领导机关同当局、有关战区国军之间,传达命令、部署任务、上报事项、沟通情况等,常常要以文件电报的形式进行。加之这一时期,物资保障逐步改善,各级党政军机关文书工作所需纸笔、油印机等书写用具、印刷设备得到一定效果供应,电台普遍配备到旅和支队一级 (有的配备至团级) ,基本满足了日常起草文件、印刷材料、收发电报等需要,大量文件、电报、作战地图等随着军事活动的展开而不断产生,其中相当一部分留存下来,最终形成抗战时期我军档案。

  抗战时期,八路军和新四军各级司令部、政治部机关都建立了秘书工作机构,承担文件处理、电报收发和档案管理等工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秘书工作系统。、第十八集团军 (八路军) 司令部、新四军总指挥部都设立了秘书长;八路军、新四军司政机关的机构设置中秘书工作与总务工作通常都设为一个机构,或称为秘书处,或称为总务处;师、旅以上单位一般都设有机要科 (室) ;一些没有建立秘书机构和机要工作机构的部队,特别是团、营、连则分别编配机要秘书、技术书记和文书人员;统治区内,新四军、八路军办事处也设立了秘书处,同时兼管中央南方局的文电处理工作。各级秘书机构的建立与完善强化了抗战时期文书档案工作的组织管理,对军事档案的形成与留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 比较完善的文书处理和档案保管制度,为抗战时期档案的形成与留存提供了重要保障

  抗战时期,我军不仅坚持了红军时期文件档案管理工作一些好的做法,而且创造了一套适应抗日游击作战的文书处理和档案保管的新制度新方法。各级机关制定颁发了军事案卷建立、军事文书工作、电报保管、机要文书保密、档案定期点验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办法,对文件材料的收集归档、分类立卷、安全保管、借阅使用,都作出了明确而细致的规范。例如,1941年由八路军留守兵团专门编制的《文书工作》,长达两万字,详细规范了文书工作的记述、检查、整理及保密等重要环节①。朱德、彭德怀、傅钟于1939年6月8日签发的《关于保守军事秘密》第407号训令,明确要求:“严格注意对重要文件的保管与递送秘密文件必须编号后发出,递送时必须密封交负责人亲收,以防遗失或汉奸敌探托派等的偷窃。”②第十八集团军政治部编制的战士临时教材《严守军事秘密》要求:“作战时上火线去,不要带不必要的书籍、文件。伤亡了的,如果被迫遗留在战场上了,须把他身上的文件,完全搜集起来带走或烧掉”①等等。这些规章、制度、办法,适应了抗日游击作战的特点,为抗战时期我军档案的形成与留存提供了制度保障。

  抗战时期,为了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指导战争实践,中央一再要求各地党政军机关注意收集敌友我三方面的各种文件材料,从而使我军能够存下来大量珍贵的抗战时期军事档案。

  抗战时期,我军内部日常形成的文件材料,主要由管理文件、电报的秘书和机要部门人员负责收集。军事行动中形成的作战文件材料,则主要由各级机关发动部队广大官兵,边行军作战边搜集,边打扫战场边搜集,边执行任务边搜集。为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友军密切配合共同作战,我军还注重收集反映友方即军方面情况的文献资料。同时,我军还特别注重在作战过程中充分搜集、分析敌军的情报资料,以了解敌人内部情况。八路军第120师独1旅在百团大战结束后的工作总结中提到:“对敌情的正确判断应从多方面去收集具体的材料……”,并强调“百团大战所获敌之文件书报、照片等,请即收集送来师政”。②党和军队的重要领导人不仅一再要求各级部队注意收集各种文件材料,还身体力行,亲自收集、保管了大量珍贵档案资料。1942年,从中原局到延安工作,离开苏北时,尽管需要突破敌人重重封锁,他仍历尽艰辛,将多年积累的有关中原局的12包档案和各项重要资料带到延安。

  抗战时期,我军还有过几次由领导机关自上而下发动全军人员大规模收集文件材料的行动。其中顶级规模、成效最显著的一次收集行动是由亲自发起的。1941年8月,在为中央起草的《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中强调:中央应设置调查研究机关,由其负责收集国内外、敌友我等各方面的材料;在作战频繁的情况下,专门调查机关的设置有利于集中力量收集材料,便于为中央和各地输送材料,以资查考。决定还精确指出,收集内容应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社会阶级关系等方面,形式可包括各种书籍、报纸刊物、照片、名人列传以及地方志和家谱等。文件下发后,各地均成立材料收集专门机构,通过开调查会、组织撰写个人列传、收集有价值的口头材料及各种史志材料等方式,集中收集了大量敌友我三方的文件材料,并源源不断地秘密输送到延安。

  尽管我军在收集、整理、保管文件材料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但遗憾的是,在漫长而恶劣的抗日战争环境下,仍有许多宝贵档案史料流失或损毁。

  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将进攻重点放在我抗日根据地,频繁发起大规模疯狂“扫荡”。反“扫荡”作战异常艰苦,部队在战斗和转移过程中,或将文件材料暂时埋藏,或交由地方武装暂时代管,但仍有一些重要文件材料遭到严重损伤,甚至被迫销毁或遗失。晋察冀军区《关于各后方机关在反“扫荡”期间埋藏物品的指示》规定,“机关之重要文件,业经整理者,即行焚毁以求减少保存负担。”③八路军第129师《关于保存重要文件的指示》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近来各部在敌人扫荡时常有遗失重要秘密文件的事情发生,追其问题大多是在战时对文件箱子未能妥当安置,个别干部私自保存秘密文件”。①这些史料都反映了当年紧张的战争条件下部队文件散失的情况。

  抗战期间各级秘书工作机构坚持档案定期点验制度。点验过程中不仅要查漏补缺,也要对文件材料来“鉴定”,即区分“有用”与“无用”,有用者留存,无用者销毁。中央书记处1943年3月30日《关于中央及军委秘密文件的检查与管理办法》中规定:“各机要部门所存大批文件每三月点验 (一次) ,无用者呈报上级批准确定专人监督销毁。”在点验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于当时当地看似“无用”,实则于大局于长远具备极其重大史料价值的珍贵文件被销毁。

  处在战争的特殊环境下,保密工作往往关乎生死、关乎胜利,危急时刻出于保密的需要,一些重要的文件材料不得不付之一炬。曾要求:不论是白区地下党,还是农村革命根据地,档案工作的重要原则就是对档案“一定要保证安全,但又要区别对待”,“在危险时宁肯烧光,决不让敌人得到片言只字”。②

  档案馆馆藏抗战时期档案的大多数来自:一是原办公厅档案处 (军办档案处) 从全军收集的档案;二是档案馆工作人员多年来在全国各地文博部门或个人手中广泛征集所得的档案。

  办公厅档案处成立于1954年7月,是我军第一个档案专门管理机构。1956年,国防部下发《关于收集和整理中国人民历史档案的通知》,随后,办公厅进一步下发《关于继续收集上交历史档案资料的通知》,要求全军收集散存在各机关、部队和个人手中的历史档案资料 (即中国人民自1927年8月1日建军,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所形成的文件、电报等历史档案以及其它资料) ,全部上交军委办公厅。两个文件的下发得到全军上下积极做出响应,截至上世纪70年代,军办档案处共收集到140余万件包括抗战时期档案在内的我军革命历史档案。1980年2月,在军办档案处所属保管科和后方档案库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中国人民档案馆,接管了全部我军革命历史档案,这中间还包括大量抗战时期的档案。

  档案馆成立伊始,接收进馆档案虽然数量比较多,但不够完整,还有少数的革命历史档案散落于地方文博部门,甚至留存在个人手中。就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档案而言,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及华南抗日游击队的档案资料缺失相对严重,甚至在个别重要历史事件、重大战役战斗等关键环节出现“线月,国家档案局下发《关于严格执行历史档案归属管理问题的通知》,明确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我党所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等军事机关、部队、院校等形成的革命历史档案,由中国人民档案馆集中保管。”根据此规定,档案馆派出工作人员,先后调查走访了20多个省 (市) 、自治区档案馆、90多个县级档案馆,及70多个史志部门、博物馆、纪念馆,从这些单位征集了大量我军革命历史档案。其中,2010年从山西省有关档案部门征集的1100余件山西新军档案,填补了馆藏空白。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部分抗战时期档案至今仍留存于一些军地文博部门和研究机构:反映军委总部工作和八路军、新四军活动的部分重要档案资料被中央档案馆、军事科学院等单位收存;反映东北抗日联军活动的部分档案资料,多存于东北地区有关部门;反映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太行军区活动的部分档案资料,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各省有存;反映新四军活动的部分档案资料,在华东地区各省、市有存;反映琼崖纵队等华南抗日游击部队活动的部分档案资料,在海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等省有存。

  档案馆馆藏抗战时期档案产生于战争年代,历经战火洗礼,从内容组成到文种形式,从行文风格到用语习惯,从载体类型到字迹材料,无不渗透出显著的战争特色。

  由于抗日战争维持的时间长、规模大,情况复杂,过程曲折,领导下的抗日武装除了作战、训练外,还要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开展军工和农副业生产。因此,这一时期的档案内容涉猎十分广泛,文种类型和文件形式也丰富多样,既有与历次战役战斗相关的指示命令,又有部队调整整编的通报电令;既有与军队院校发展建设相关的通知训令,又有群众工作的布告传单;既有与武器装备缴获调拨有关的指令电报,又有后勤生产的总结报告;既有珍贵的领导人亲笔来往信函,又有正式油印装订成册的作战日记、电报汇集等。

  历经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些得以幸运保存的抗战时期档案,大部分都是孤本。馆藏中,有的档案在形成之初就独此一份,如1940年6月1日八路军第4纵队司令员彭雪枫亲笔写的《关于部队情况向毛主席的报告》①。有的档案在形成时有副本,但由于战争环境异常残酷,没能存下来。有的档案原本是应该销毁的,但由于某些特殊原因,意外保存了下来 (如馆藏中少数注有“阅毕焚去”的档案) 。这些孤本原件的珍贵程度毋庸赘述。

  由于每份档案在形成之时的紧急程度、重要程度、传达范围和密级不完全一样,因而,行文风格也千差万别。抗战时期,我军官兵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参加革命前是文盲;有的是小知识分子;有的上过大学甚至留过学;有的没有上过一天学仅能识点字,因此,文字水平同样参差不齐。整体看来,作战命令、战斗简报类的档案一般都简明扼要、短小精悍,往往一份作战命令、电报只有十几个字或几十个字,一份战斗简报不过几百字。战斗总结、经验介绍、情况汇报类档案差异较为显著,有的思路清晰、精练通顺,有的晦涩啰嗦、辞难达意;有的行文规范、标点齐全,有的行文随意,通篇没有标点。另外,有些革命领袖、先烈的手迹不仅仅具备相当高的史料价值,还有很珍贵的文学和艺术价值,如亲笔起草的《关于建立南方战略根据地向王震、王首道致电》电文、亲笔记录的任弼时1937年7月22日在红军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所作的《关于卢沟桥事件》的报告等。

  战争期间,敌我友三方的关系错综微妙,情报斗争异常激烈。我军拟制文件,尤其是电报、电令,会频繁使用代字和代号,有的用以代替部队番号、级别,有的用以代替时间、地点。常见的有,用大写英文字母代替部队级别,如“GA”表示集团军,“P”表示连,“T”表示暂编,“K”表示骑兵等。用汉字代替月份和日期,如,1月用“子”,2月用“丑”,每月的1日用“东、先、董、送、屋”,2日用“冬、萧、肿、宋、沃”,等等。因此,在查看、研究这一时期档案时,有必要了解这些代字代号。

  由于抗战时期物质条件较为匮乏,档案的载体材料质地多样、规格迥然、质量参差、颜色各异。档案载体以纸质居多,掺杂少量棉布、丝织品,甚至个别使用树皮、木头。即便纸质档案,书写用纸也种类非常之多,有精美的宣纸、粗劣的草纸、很薄的透明纸等等,一些工艺差的纸张,老化较快、极易破损,目前很多档案已经发黄变脆。档案字迹材料多种多样,有墨水、油墨、炭粉等,多由毛笔、钢笔、圆珠笔、铅笔写就,有些红蓝墨水和圆珠笔字迹目前已经扩散洇化;有些字迹颜色上下渗透、流融造成纸页之间相互污染;有些打字机打印出的字迹深浅不一,附着不牢,笔画缺损,难以辨认,尤其是一些用复写纸印出的档案更是如此。

  此外,档案的保管需要恒温、恒湿等苛刻条件,战乱之中实难确保,部分曾经放置于潮湿环境中的档案损毁严重,甚至演变成“档案砖”。建国初期,因战备需要,很多档案又进行了多次转移,进而加速了纸张的老化、字迹的扩散。抽样调查显示:馆藏抗战时期档案纸张外观严重破损的占3%,字迹扩散的占21%,字迹褪色的占19%,锈蚀的占17%,油、蜡等污染的占3%。

  战争时期形成的档案异常珍贵,档案馆馆藏抗战时期档案,经过装裱修复、系统整理、数字化转换,实现了分类清晰、组卷合理、目录完善、检索便捷的现代化科学管理,既能确保长久保存,又能满足高效利用。

  抗战时期领导下的抗日武装较多,编制体制复杂,形成的档案文件相对“散、乱、杂”。为了保持各单位的历史面貌和档案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工作人员整理时按总部机关、院校、野战部队、军区部队等文件形成单位将这一时期的档案划分为44个全宗①。如总部机关和院校有总参谋部、第十八集团军、抗日军政大学等7个全宗,野战部队有八路军第120师、新四军第5师、东江纵队等19个全宗,军区部队有冀鲁豫军区、太行军区、胶东军区等18个全宗。每个全宗内集中保存该单位主要领导、内部机构和下属部门署名的全部档案。以第十八集团军全宗为例,这中间还包括朱德、彭德怀、左权等集团军领导的讲话、个人材料、与中外记者谈话记录、与来往文电汇集、签署的各种文件,以及集团军司、政、后机关形成的命令、总结、报告、友军情况调查材料,缴获的敌伪材料,印制的宣传材料和报刊等。

  全宗内档案的整理,采用“年度———组织机构”法进行分类和组卷,即先按档案的形成时间区分年度,同一年度内档案再按组织机构划分成若干个案卷,通常按司令部、政治部、卫生部、后勤部及下属机构顺序进行案卷划分。卷内档案以件为单位分别装订,每件档案在卷内的排列顺序根据其重要程度、形成时间来决定。简单理解,全宗区分是档案的第一级分类层次,年度区分是第二级分类层次,组织机构区分是第三级分类层次。这样,抗战时期档案就形成了“全宗———年度———卷———件”的纵向树状管理结构。

  为了满足馆藏抗战时期档案查询利用需要,档案馆编制了多种档案检索工具,包括全宗级目录、案卷级目录、文件级目录和专题数据库目录等。其中,全宗级目录是各个全宗档案的基本情况和整理说明,案卷级目录列出了全宗内每卷档案的主要内容,文件级目录列出了卷内每件档案的形成时间、责任者、题名等信息。这些检索工具既有装订成册的纸质目录,也有可用于计算机检索的电子目录,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目录体系,能够最终靠手工和计算机两种方式来进行查找,提高了查询利用效率。

  此外,档案馆对馆藏全部革命历史档案,包括抗战时期档案,逐页进行了数字化扫描,转换为数字化副本,并上传到档案利用服务系统,以件为单位链接到文件级目录。利用者通过检索关键词或时间,查找到需要的档案题名后,可直接在计算机上浏览档案的数字化副本,不需调用原件即可阅读档案内容,这样既避免了反复调阅过程中对档案原件的损伤,又满足了计算机网络条件下档案利用者日渐增长的查档需求。

  、总参谋部分别是由中国工农红军时期组建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司令部发展延续下来的,是中国领导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军事统帅机构,总参谋部是在领导下负责组织武装力量建设、实施作战指挥的最高指挥机关。馆藏抗战时期、总参谋部档案作为一个全宗共同管理,从1937年到1945年共计67卷。

  档案主要内容:党中央有关统一战线、国共谈判、精兵简政、部队作战等内容的文件材料,有关皖南事变等重要历史事件的材料,中央和军委首长在各种场合的讲话、报告、指示、批示、手稿、信件、文章等,军委、总参有关军事方针、战略部署、作战指挥、根据地建设、整风学习、部队精简、干部交流、机要通讯、军工生产等内容的文件材料,对敌军、友军文件,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重大战役文件,全军编制序列表,内务、纪律、供给与兵站工作条例,大事记等。

  军委总政治部是为中国工农红军时期组建的总政治部发展延续下来的,是的政治工作机关。档案从1937年到1945年,共计37卷。

  档案主要内容:军委、总政关于军队政治思想工作、党团建设、整军、立功、干部任免等方面的文件材料,关于部队党委会、支委会、军人委员会、士兵委员会以及政治、锄奸、防谍、保密、军法、抚恤等各种工作条例,考察冀中、晋西北部队整军情况总结报告,全军妇女代表大会与家属代表会议文件,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概况,新四军人员名册,八路军和新四军高级将领传略,左权等烈士事迹材料,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情况材料,抗战八年史料及照片集,卢沟桥事件、日寇罪行、战犯冈村宁次材料及敌情调研材料,受降、释放战俘和争取伪军反正宣传材料等。

  军委总后勤部是由中国工农红军时期组建的总经理部发展延续下来的,是的后勤工作机关。档案从1944年到1945年,共计4卷。

  档案主要内容:军委和总后关于医药卫生、军工生产、军械、装备、被服、财经供给等工作规定、总结、报告、会议文件,军工厂分布图及人员、设备、产量统计,武器弹药统计,财政收支与人员伤亡统计等。

  1937年8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同年9月11日,八路军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档案从1937年到1945年,共计116卷。

  档案主要内容:集团军首长的讲话、报告、传略,与军来往文电汇集,追悼左权决定,学习白求恩大夫活动情况及白求恩医院工作报告,军委和集团军1939至1940年号令汇集、电报抄本,有关作战、军训的文件材料,根据地概况材料,《抗战年鉴》《大事记》,各项工作条例,全国军队、各战区、日伪军、友军情况调查材料,缴获日军文件资料汇编,前敌总指挥部、总政治部关于抗日宣传工作的文件材料,朱德《告晋南人民书》《东下抗日告同胞书》,日寇暴行和日伪军汉况等材料,各种政治工作文件、会议记录、干部名册、伤亡失踪人员名册、《英雄集》、抚恤章程等,精简整编、反“扫荡”作战、兵站、医疗、生产和财政收支等的文件材料,名册、《国防卫生》刊物和1939至1940年后勤供给工作收发电报等。

  5.八路军留守兵团档案 (6号全宗) 甘宁晋绥联防军,对外仍称留守兵团,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档案从1938年到1944年,共计8卷。

  1937年9月,组建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同年12月改为留守兵团。1942年6月,留守兵团合并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对外仍称留守兵团,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档案从1938年到1944年,共计8卷。

  档案主要内容:关于整顿留守兵团的会议文件,1937至1942年留守兵团发展简史、工作总结,为八路军募捐40万件寒衣代金一事致党政军民的信函,“安边事件”始末材料,留守兵团日常军政教育、训练、生产、学习及执行警卫任务形成的文件材料等。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前身是1936年6月1日在陕北保安县创立的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1月,学校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档案从1937年到1945年,共计59卷。

  档案主要内容:、罗瑞卿、滕代远、、何长工、张际春、李富春等校首长来往信件、报告、接见中外记者团纪要,总校及各分校关于党务、政治教育、训练、供管、卫生等工作的文件材料,学校编制表、大事记、教材、刊物,参加边区生产、精简整编、反“扫荡”战斗以及1936至1941年工作经验总结,整风、审干中的人员简历、鉴定表、结论材料,解决党籍决定存根,各期学员、干部、教职员名册、简历表、分配名单等。

  中央警备团由警卫营与中央教导大队于1942年10月合编而成,隶属总参谋部和会部领导。档案从1942年到1945年,共计6卷。

  档案主要内容:抗战期间中央警备团执行卫戍、警戒、生产等任务及训练情况的总结、报告,大事记,历史照片等。

  八路军第120师成立于1937年8月25日,隶属于八路军总部。档案从1937年到1945年,共计166卷。

  档案主要内容:贺龙、关向应关于120师状况致、朱德电,百团大战、晋中及晋西北反“扫荡”作战、正太战役及齐会、陈庄、榆林沟、米峪镇战斗的文件材料,创建晋西北、雁北、冀中、华南根据地的文件,开展大青山游击战、交通破袭战的文件,阎锡山制造晋西事变及我反投降斗争的材料,关于第359旅大生产运动的指示、总结等。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于1942年6月10日成立。档案从1942年到1945年,共计62卷。

  档案主要内容:淳化兵变情况材料,联防军警备区划分,各级编制序列文件,军事实力统计表等。

  晋绥军区的前身晋西北军区成立于1940年11月7日,1942年9月改称晋绥军区。档案从1940年到1945年,共计136卷。

  档案主要内容:1940年百团大战,冬季反“扫荡”,1942年春季反“扫荡”,1943年反“扫荡”,1944年秋季攻势,1945年春季攻势的有关文件材料。

  八路军第129师成立于1937年8月25日,隶属于八路军总部。1945年8月20日第129师改编为晋冀鲁豫军区。档案从1937年到1945年,共计160卷。

  档案主要内容:夜袭阳明堡战斗,黄岩底、广阳、神头岭、响堂铺伏击战,反击日军对花园村地区的六路围攻和向晋东南地区的九路围攻,铁路破击战,反“扫荡”作战,平原游击战,百团大战,卫东、磁武涉林、榆辽、邢沙永、林南、豫北、道清、南乐、安阳、阳谷等战役战斗的相关文件材料。

  冀鲁豫军区由八路军第二纵队与冀鲁豫支队合编而成,成立于1940年4月。冀南军区由129师东进纵队兼,成立于1938年4月。1941年6月,鲁西军区并入冀鲁豫军区。1944年5月8日,冀鲁豫军区与冀南军区合并为新的冀鲁豫军区。1945年3月20日,冀鲁豫与冀南军区分开,冀鲁豫军区隶属于晋冀鲁豫军区。1945年11月,以冀南指挥部组成冀南军区,隶属于晋冀鲁豫军区。档案从1938年到1945年,共计196卷。

  档案主要内容有:冀鲁豫军区参与讨齐、朝南、卫南、郓鄄、南乐、东平、安阳、陇海路、郓城等战役战斗相关文件材料,冀南军区参与百团大战,反击石友三作战,临西、安 (阳) 临 (城) 边、上党、讨李 (连祥) 战役,铁路破击战,反“扫荡”作战等战役战斗的相关文件材料。

  太行军区成立于1940年6月,由129师兼。1943年10月,太行军区与129师分开。档案从1940年到1945年,共计180卷。

  档案主要内容:、李达等军区首长的讲话,武沙公路破击战、百团大战、邢沙永战役、反“扫荡”战役,蟠龙、林南、道清、祁太平、安阳、上党、邯郸、鹤壁、豫北、正太、晋中战役,以及涉县、榆社、焦作、磁县、沁阳、长垣等战斗的文件材料。

  太岳军区成立于1940年5月,由129师386旅兼。1945年8月,太岳军区隶属于晋冀鲁豫军区。档案从1940年到1945年,共计59卷。

  档案主要内容:浮翼、豫北、上党、同蒲、吕梁、晋南、晋中等战役战斗的相关文件材料等。

  八路军第115师成立于1937年8月25日。档案从1937年到1943年,共计31卷。

  档案主要内容:1937年平型关战役、广阳伏击战、井沟午镇战斗,1938年保卫黄河河防、出师鄂豫皖战役,1939年樊霸战斗、陆房突围战、梁山战斗,1940年反击顽军石友三部进攻及鲁西、鲁南反“扫荡”作战等战役战斗相关文件材料。

  (前) 山东军区成立于1942年8月1日,其前身是1938年12月由山东各地抗日武装组成的八路军山东纵队。1943年3月,由115师兼山东军区。档案从1938年到1945年,共计87卷。

  档案主要内容:1938年派张经武到山东开展工作的指示,1939年山东纵队破袭胶济路,袭击安丘、大汶口、南驿、吴村车站,攻克莱阳城,解放栖霞镇,鲁中、泰西反“扫荡”等战役战斗,1940至1941年整军运动,1941年胶东、滨海、清河、泰山、沂蒙等区反“扫荡”,1942年胶东反“扫荡”,甲子山反顽战役等方面的文件材料。

  1937年10月1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将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1938年1月6日,军部移驻武昌,4月,迁至皖南歙县岩寺,后迁至泾县云岭。档案从1938年到1945年,共计26卷。

  档案主要内容:新四军集中概况图,三路进攻新四军要图,项英致陈毅的信,袁国平、邓子恢致的信,陈毅与美军观察组的谈话,皖南事变经验教训总结,停战前后敌人驻地情况,敌进犯记录、统计,抗战胜利照片集等资料。

  18.新四军第1师兼苏中军区、新四军第2师兼淮南军区、新四军第3师兼苏北军区、新四军第4师兼淮北军区、新四军第5师、新四军第6师兼苏南军区、新四军第7师兼皖江军区、苏浙军区档案 (135、136、137、138、139、140、141、142号全宗)

  新四军第1、第2师成立于1941年1月,第3、第5师成立于1941年2月,第4、第6、第7师成立于1941年3月。1945年1月,以新四军第1师一部与三北游击纵队合编组成苏浙军区。档案从1940年到1945年,共计75卷。

  档案主要内容:1941年大桥、新张家、天仪杨、陈道口战役,1942年双庙、谢围、杞岗、天仪杨、高庄、军荒岗、黄庄、孙圩子、小圩子战斗,1943年桃园、占鸡岗、程家市、陶庄、塘沟、山子头战斗,讨伐陈太运部战役,1944年枣岭集、灵北张大路、八里庄战斗,周家岗、淮北津浦路战役,1945年叶圩、大张家战斗,官旺集反顽战斗,童皇庙、阜宁、津浦前线自卫战役等相关文件材料。还有彭雪枫牺牲前后的文件材料,苏南敌后抗战七年牺牲的营、区以上干部名录等。

  由山东纵队第5支队组成的胶东军区成立于1942年7月1日,隶属于山东军区。档案从1942年到1945年,共计79卷。

  档案主要内容:1942年留家庄、滕甲庄战斗,1943年秋季战役,1944年春季、秋季攻势,长沙铺战斗,1945年讨赵 (保元) 、讨阎 (可卿) 、讨李 (德元) 、讨王 (育民) 战役,攻占崆峒岛、昌高战役相关文件材料等。

  20.冀鲁边军区、清河军区、渤海军区档案 (178、179、180号全宗)

  八路军第115师教导6旅机关于1942年初改建为冀鲁边军区,隶属于山东军区。1942年3月,山东纵队第3旅改编为清河军区,隶属于山东军区。1944年2月,清河军区与冀鲁边军区合并建立渤海军区,隶属于115师兼山东军区。冀鲁边军区档案从1942年到1943年,共计6卷;清河军区档案从1942年到1944年,共计22卷;渤海军区档案从1944年到1945年,共计36卷。

  档案主要内容:张家庄、毛官庄战斗,曹家庙反蚕食斗争,博兴冯高战斗,夜袭兰卜堂战斗,垦利、清西反“扫荡”作战,洋河战斗,讨张 (景月) 战役,蒲滨战役等相关文件材料。

  滨海独立军分区成立于1942年3月。1943年4月,滨海独立军分区与教导2旅合并,成立滨海军区,隶属于115师兼山东军区。档案从1942年到1945年,共计33卷。

  档案主要内容:甲子山、榆城、石沟崖、讨李 (永平) 、莒城、讨张 (步云) 、讨梁 (钟亭) 、诸高安边等战役相关文件材料等。

  鲁中军区成立于1942年4月,隶属于山东军区。档案从1942年到1945年,共计19卷。

  档案主要内容:1942年沂蒙区反拉网战役,1943年沂蒙区与诸日莒山区战役,鲁中冬季反“扫荡”战役,讨吴 (化文) 战役,沂水战役,1945年蒙阴城战役,讨厉 (文礼) 战役,诸高安边战役,临费边战役,临沂战役,讨王 (洪九) 战役相关文件材料等。

  鲁南军区由115师后方司令部于1940年10月改编而成,隶属于115师。档案从1940年到1945年,共计15卷。

  档案主要内容:费南、滕峰边等地反顽战役,腾东反封锁、滕沛边、邳北反蚕食战役,泗水城、夏镇、腾东战役,以及讨伐李子荣、荣子恒、巩振环、王洪九、张里元、梁中亭、申从周作战相关文件材料等。

  东北抗日联军成立于1935年,以东北人民革命军为基础,联合了东北各地区的抗日武装力量。档案从1935年到1945年,共计43卷。

  档案主要内容:关于形势和任务、根据地建设、部队建设、编制及第三路军工作等报告、总结,关于杨靖宇牺牲的悼言及失掉上级领导关系后坚持游击运动的报告,部队调动、敌情侦察、远征队工作、平原游击作战相关文件材料,告东北各界同胞书和其它宣传品等。

  25.东江纵队、琼崖纵队、珠江纵队档案 (265、266、272号全宗)

  东江纵队由惠宝人民抗日游击队和东莞壮丁模范队组成的,成立于1943年12月2日;琼崖纵队原为琼崖工农红军游击队,成立于1944年春;珠江纵队由广州市郊人民游击队组成,成立于1944年12月5日。本馆只存部分东江纵队档案,从1943年到1945年,共计10卷。

  档案主要内容:东江纵队发展简史,救助国际友人,海南抗日根据地反蚕食斗争等相关文件材料。这三个全宗的档案数量都比较少,内容不系统,全宗不完整,亟待征集补充。

  晋察冀军区由八路军115师独立第1团骑兵营、总部特务团两个连及第120师工作团为骨干组成,成立于1937年11月13日。档案从1937年到1945年,共计191卷。

  档案主要内容:攻克蔚县、建立平西根据地,攻克高阳、献县、安国、河门战斗,夜袭井陉煤矿,紫荆关、门头沟、大龙华战斗,冬季战役 (雁宿崖、三岔口、黄土岭战斗) ,百团大战,袭击娘子关战斗,涞 (源) 灵 (丘) 战役,北岳、平西区反“扫荡”作战,兴隆、遵化、迁安、甘泉井战斗,阜平、摩天岭战斗,平汉、正太路破击战,1944年春夏季攻势相关文件材料等。

  冀中军区兼第3纵队由人民自卫军、河北游击军合编而成,成立于1938年5月,隶属于晋察冀军区。档案从1938年到1945年,共计65卷。

  档案主要内容:1938年陆续开始的第一次反围攻,第二次战役 (西线战役) ,第三次反围攻,第四次、第五次战役,1940年反“扫荡”作战,百团大战,冬季战役,第一期反蚕食战役,反敌“五·一”大“扫荡”,1943年冀中青纱帐战役,任 (丘) 河 (间) 战役,春季攻势,子牙河东战役,大清河北战役等相关文件材料。

  冀察军区成立于1944年7月,隶属于晋察冀军区。档案为1945年共4卷。

  档案主要内容:1945年北部出击战役,察南、绥远、大清河战役,赤城战斗等相关文件材料。

  冀晋军区成立于1944年10月,隶属于晋察冀军区。档案从1944年到1945年,共计6卷。

  档案主要内容:关于绥东、雁北、护麦战役,阳原城、孤山战斗等相关文件材料。

  冀东军区的前身冀热辽军区成立于1945年初,同年11月改为冀东军区。档案从1943年到1945年,共计10卷。

  档案主要内容:1943年冀热边特委及1945年后冀东军区反扫荡、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等相关文件材料。

  抗日战争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70年过去了,抗战的硝烟已经散去,那些关于战争的记忆被永远铭刻在无声的档案中。今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档案馆珍藏的这些档案,真实记录并有力诠释了中国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值得深入挖掘。

  始于2014年,古籍行业第一大号,数十万人都在关注的掌中文史副刊,古玩、古董、书画、文献、收藏、拍卖、国学、文化、历史、文艺、读书等无所不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