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010-88029730
西安:029-89297850
2023年7月5日是铁道兵成立75周年纪念日,是全国几百万铁道兵人心中神圣的节日。铁道兵人在哈尔滨的“铁道兵纪念园”举行活动,纪念铁道兵成立75周年,同时庆祝“铁道兵纪念园”开园5周年。
恰在此时,我看到了中国铁建党委制作的一个视频,标题为“中国铁建成立75周年暨兵改工40周年”。按照标题所写,中国铁建在兵改工后的历程只有40周年,如何能成立75周年呢?!典型的偷换概念嘛!!
铁道兵是共和国和平建设时期牺牲最大的部队,铁道兵烈士用他们的鲜血和牺牲诠释了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铁道兵精神”,受到世人的景仰。在铁道兵人年复一年渐渐远去的现实下,如何保住铁道兵的光荣历史已成目前的重中之重!
2022年7月,《铁道兵英烈名录(增补本)》脱稿。我在增补本中重新制作了《铁道兵番号、代号对照表》,增加了铁道兵各部队转工后的公司名称和驻地。近年来可见一部分有影响的书籍在记录铁道兵时引用史料错误,对铁道兵转工后的公司名称更是谬误百出。为方便铁道兵战友寻找兵转工后的“老部队”,增补本特地做了这项工作。铁道兵转工后,各单位在几十年中变化很大,寻踪觅迹很辛苦,其兴衰令人无限感慨!
在此,仅就《铁道兵番号、代号对照表》中的文字说明部分做一个转录,公示铁道兵各师的前世今生。所有文字说明截止于2022年7月。
*特别备注:铁道兵第十二师、铁道兵第十五师在铁道兵集体兵转工前已经被改编,在此顺序进行记录,只为历史叙述的完整性。
铁一师成立于1948年7月5日,前身为铁道纵队一支队。1949年5月16日改称中国人民铁道兵团第一支队,1950年8月整编为中国人民铁道兵团第一师。1950年11月6日入朝作战。1953年11月5日,志愿军铁道兵团第一师改称中国人民铁道兵第一师。1984年1月1日铁道兵撤编并入铁道部,铁一师改称铁道部第十一工程局。2001年改制为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随中国铁建整体上市。
铁一师兵改工前部队代号为89201,兵改工后为中铁十一局集团 有限公司。现驻于湖北武汉。
铁一师1团兵改工前部队代号为89301,兵改工后为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一公司。现驻于湖北襄阳。
铁一师2团兵改工前部队代号为89302,兵改工后为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二公司。现驻于湖北十堰。
铁一师3团兵改工前部队代号为89303,兵改工后为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三公司。现驻于湖北十堰。
铁一师4团兵改工前部队代号为89304,兵改工后为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四公司。现驻于湖北武汉。
铁二师1940年8月组建时为冀鲁边区大队,1944年1月扩编为渤海军区大队;以此为基础,1946年6月在东北组建东北支队,1948年7月扩编为东北人民铁道纵队二支队,1953年9月统编为铁道兵第二师。1984年1月1日,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改编为铁道部第十二工程局。1998年改制更名为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2000年划归中央企业工委管理,2003年归属国务院国资委管理,2008年随同中国铁建整体上市。
铁二师兵改工前部队代号为89202,兵改工后为中铁十二局集团 有限公司。现驻于山西太原。
铁二师6团兵改工前部队代号为89306,兵改工后为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一公司。现驻于陕西西安。
铁二师7团兵改工前部队代号为89307,兵改工后为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二公司。现驻于山西太原。
铁二师8团兵改工前部队代号为89308,兵改工后为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三公司。现驻于山西太原。
铁二师9团兵改工前部队代号为89309,兵改工后为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四公司。现驻于陕西西安。
铁三师前身为中国人民铁道纵队第三、四支队,组建于1948年8月15日。1949年5月16日改为中国人民铁道兵团第三、四支队,1950年8月1日正式编成中国人民铁道兵团第三师,1951年1月31日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第三师,1954年6月整编为中国人民铁道兵第三师。1984年1月1日,根据国务院、关于撤销铁道兵的决定,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序编为铁道部第十三工程局。2001年4月改制为中铁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2014年3月改建为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
铁三师兵改工前部队代号为89203,现为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现驻于天津空港经济区。
铁三师11团兵改工前部队代号为89311,现为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现驻于大连市沙河口区。
铁三师12团兵改工前部队代号为89312,现为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现驻于深圳市盐田区。
铁三师13团兵改工前部队代号为89313,现为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现驻于沈阳市沈河区。
铁三师14团兵改工前部队代号为89314,现为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现驻于哈尔滨市南岗区。
铁四师的前身为铁道纵队三支队第三桥梁大队,组建于1948年,在朝鲜战场编成铁道兵团直属桥梁团。1950年6月扩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第四师。1954年5月,新编为中国人民铁道兵第四师。1970年4月1日,在四川省万源县组建铁四师20团,配属铁八师施工。1984年1月奉命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2001年9月改制为现代企业集团。
铁四师兵改工前部队代号为89204,兵改工后为中铁十四局集团 有限公司。现驻于济南市历下区。
铁四师16团兵改工前部队代号为89316,兵改工后为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一公司。现驻于山东日照海曲东路。
铁四师17团兵改工前部队代号为89317,兵改工后为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二公司。现驻于山东泰安。
铁四师18团兵改工前部队代号为89318,兵改工后为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三公司。现驻于山东长清区。
铁四师19团兵改工前部队代号为89319,兵改工后为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四公司。现驻于济南市中区英雄山路。
铁五师前身为晋绥军区独立十旅,组建于1948年6月28日,7月1日编入中国人民西北野战军第七纵队。1949年3月十旅改编为中国人民第一野战军第七军十九师,6月编入第一兵团。1952年2月,从原野战部队改编为铁路工程第五师。1953年1月部队奉命入朝,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第五师。1953年9月9日,电令在朝鲜的铁道兵团、铁道工程部队统一整编为铁道兵。1954年3月5日铁道兵成立。1954年4月至5月,铁道工程第五师改编为铁道兵第五师。1981年初,铁道兵第五师、第六师合编组成新的铁道兵第五师,全师辖5个团。1983年12月28日,铁五师在洛阳召开了部队并入铁道部改编大会,宣布“铁道部第十五工程局”成立。1999年12月与铁道部脱钩改称中铁第十五工程局;2001年4月,正式更名为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说明:25团撤编后,铁五师与铁六师合并,由铁六师28团形成新的25团。
铁五师兵改工前部队代号为89205,兵改工后为中铁十五局集团 有限公司。现驻于上海市静安区。
铁五师21团兵改工前部队代号为89321,兵改工后为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一公司。现驻于西安市凤城二路。
铁五师22团兵改工前部队代号为89322,兵改工后为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二公司。现驻于上海市青浦区。
铁五师23团兵改工前部队代号为89323,兵改工后为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三公司。现驻于成都市温江区。
铁五师24团兵改工前部队代号为89324,兵改工后为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四公司。现驻于河南省郑州市。
铁五师25团八十年代的代号为89325,兵改工后为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五公司。现驻于天津市红桥区。
铁道兵第六师1952年5月20日在贵州成立,由第49师第146团、第50师第150团、第51师第152团合编,从遵义、独山、镇远三个军分区抽调人员组成师部。1953年1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9月,由铁道工程第六师改称为铁道兵第六师。1980年5月—6月,根据铁道兵“每师撤销一个团”的指示,经铁六师党委常委研究,报请铁道兵第二指挥部同意,呈报铁道兵批准,决定撤销26团建制,其番号、代号予以保留。整编工作从6月1日开始,6月20日结束。1980年12月,遵照铁道兵精简整编命令和(1980)铁务字第177号批复,中国人民铁道兵第六师与第五师合并,撤销六师番号。铁六师机关与铁五师机关合并。撤销30团建制,29团为铁道兵直属团,27团、28团分别为铁道兵第五师第22团、第25团。合编工作从1980年12月开始。1981年3月1日,由铁道兵原五师、六师整编的新编五师开始办公。师部机关设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南山矿区阿拉沟10公里处。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前身是中国人民铁道兵第五、六师合编后的第五师,1984年1月奉国务院、命令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称为铁道部第十五工程局;1999年12月与铁道部脱钩改称中铁第十五工程局;2001年4月,正式更名为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
铁六师兵改工前部队代号为89206,兵改工后为中铁十五局集团 有限公司。现驻于上海市静安区。
铁六师27团兵改工前部队代号为89327,兵改工后为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二处。现驻于上海市青浦区。
铁六师28团兵改工前部队代号为89328,兵改工后为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五处。现驻于天津市红桥区。
铁六师29团兵改工前部队代号为89329,兵改工后为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五处。现驻于重庆市沙坪坝区。
铁七师:1952年5月,在全国军事大整编中,步兵九十六师(1950年1月1日在山东省崂山地区建师)和八十六师(1951年8月1日在江苏省苏州市建师)在江苏省苏州市缩编合并组成中国人民铁路工程第七师。1984年1月兵改工并入铁道部,名称为“铁道部第十七工程局”。1999年10月与铁道部脱钩,2000年1月更名为“中铁第十七工程局”。2001年9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名称变更为“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
代号:707大队,番号:中国人民铁路工程第七师(1952.5-1952.12)。
代号:541部队707大队,番号: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第七师(1953.1-1953.10)。
代号:8507,番号:中国人民铁道兵第七师(1953.11-1958.9)。
铁七师兵改工前部队代号为89207,兵改工后为中铁十七局集团 有限公司。现驻于山西省太原市。
铁七师31团原部队代号为89331,兵改工后为中铁十七局集团 有限公司一公司。现驻于青岛市黄岛区。
铁七师32团兵改工前部队代号为89332,兵改工后为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二处。现驻于西安市未央区。
铁七师33团兵改工前部队代号为89333,兵改工后为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三处。现驻于河北省石家庄。
铁七师34团兵改工前部队代号为89334,兵改工后为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四处。现驻于重庆市北部新区。
铁八师组成:1958年11月1日,以铁道兵第一军军部为基础,在内蒙古包头市组建铁八师师部。由铁道兵独立桥梁团(8541部队)、49团、云南军区内卫二团、陆军十四军42师部分营连等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队伍组成所属部队36、37、38、39、40团。
1980年5月,铁八师与铁十四师奉命整编,撤销40、66团编制;1981年2月奉命再次整编,撤销39、67、68、69、70团建制,铁十四师的67团、69团合编成39团,68、70团合编成40团;同年3月1日,铁十四师新编39团、40团并入铁八师,同时撤销铁十四师建制,师机关调组建守备十二师师部。
1984年1月1日,奉国务院、命令,铁八师随铁道兵集体转业并入铁道兵,改称铁道部十八工程局。2003年归属国务院国资委管理,2008年随中国铁建在上海和香港上市。
*铁八师代号:中国人民8508部队(1962年5月改为6336 部队,1964年9月改为8706部队。1970年4月改为5758部队,1975年8月改为89208部队)。铁36团代号:中国人民8508部队一支队(1960年1月改为8528部队,1962年4月改为8512部队。1964年9月改为8707部队,1970年4月改为5836部队,1975年8月改为89336部队)。铁37团代号:中国人民8508部队二支队(1960年1月改为8529部队,1962年4月改为6352部队,1964年9月改为8708部队,1970年4月改为5837部队,1975年8月改为89337部队)。铁38团代号:中国人民8508部队三支队(1960年1月改为8530部队,1962年4月改为6353部队,1964年9月改为8709部队,1970年4月改为5838部队,1975年8月改为89338部队)。铁39团代号:中国人民8531部队(1962年4月改为8513部队,1964年9月改为8710部队,1970年4月改为5839 部队,1975年8月改为89339部队)。铁40团代号:1964年10月23日,铁八师从37、38、39团各调1个建制营,在云南省禄丰县大旧庄组建40团。代号中国人民8774部队(1970年4月改为5840部队,1975年8月改为89340部队)。
铁八师兵改工前部队代号为89208,兵改工后为中铁十八局集团 有限公司。现驻于天津市河西区。
铁八师36团原部队代号为89336,兵改工后为中铁十八局集团 有限公司一公司。现驻于涿州市冠云路86号。
铁八师37团兵改工前部队代号为89337,兵改工后为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二公司。现驻于唐山丰润区14小区。
铁八师38团兵改工前部队代号为89338,兵改工后为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三公司。现驻于涿州市冠云路。
铁八师39团兵改工前部队代号为89339,兵改工后为中铁二十二局四公司。现驻于天津市武清开发区。
铁八师40团八十年代的代号为89340,兵改工后为中铁十八局五公司。现驻于天津市塘沽区。
1949年8月5日,湖南省主席程潜和委一兵团司令陈明仁在长沙宣布起义。该部第一〇〇军一九七师在师长曾京率领下追随程、陈将军举起义旗,受到中央的高度赞扬,为和平解放湖南立下了大功。同年12月,一九七师改编为中国人民二十一兵团五十二军二一四师。同时,部队中建立中国组织,师、团、营建立党委、连建立党支部。是时起,二一四师实行党委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1950年1月,二一四师担负广西平乐、荔蒲、阳朔、昭平北部一带剿匪任务。全师指战员穿深山密林,爬山涉水,进行围剿、追捕、打匪窝;不分昼夜,不避风雨,不怕土匪暗袭、不惧毒蛇侵害,剿灭该区土匪40股3946人,抓匪首770名,缴获4540支。同年3月起,开赴宜山西北至南丹、思恩地区剿匪,至6月达成目标,剿灭土匪58股5816人、缴获4000支。在两期剿匪中,全师立大小功者1892名,为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立下了战功。*1952年2月下旬,奉、主席和中南军区命令,师由原中国人民步兵二一四师改编为中国人民铁道工程第九师,下辖25、26、27三个团。1952年3月,二一四师改编为铁道工程第九师,随即参加治理长江之荆江分洪工程,出色地完成了荆江分洪任务。国家水利部部长傅作义代表主席送给铁道工程第九师“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胜利”的锦旗。经过荆江分洪工程的磨练,铁道工程第九师形成“甘于吃苦、敢打硬仗,勇于拼搏”的作风。*1953年1月,铁道工程第九师奉命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11月,铁道工程第九师编为铁道兵第九师。*1959年1月,铁九师撤销原45团。1962年12月下旬,奉总参和铁道兵命令,铁九师改为5团编制,再扩建45团。1981年1月,遵照铁道兵命令,铁九师实施精简整编,将45团整编为43团。
铁九师兵改工前部队代号为89209,兵改工后为中铁十九局集团 有限公司。现驻于北京市荣华南路19号。
铁九师41团原部队代号为89341,兵改工后为中铁十九局集团 有限公司一公司。现驻于辽阳市白塔区卫国路。
铁九师42团兵改工前部队代号为89342,兵改工后为中铁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二公司。现驻于辽阳市白塔区和平路。
铁九师43团兵改工前部队代号为89343,兵改工后为中铁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三公司。现驻于沈阳市沈北新区沈北路。
铁九师44团兵改工前部队代号为89344,兵改工后为中铁十九局六公司。现驻于无锡市新区香山路7号。
组建:1949年4月15日,根据的决定,以烟台警备司令部为基础,改编东海军分区独二团(1947年10月建团)、烟警部队(1947年8月组建)、胶东军区独立团(1948年2月建团)、东海特兵营及北海特兵营,组建中国人民华东警备第五旅。上述各团、营于5月依次改称华东警备十三、十四、十五团,炮团(后调整为营),全旅实力6000人。1950年11月17日,扩编为中国人民步兵一0一师。*改编整编:1952年2月,改编为中国人民农业建设第三师。1953年1月29日,改编为中国人民志原军铁道工程第十师。根据1953年9月9日命令,于1954年5月改编为中国人民铁道兵第十师。1953年9月9日,命令:志愿军6个铁道工程师归军委建制序列,编为中国人民铁道兵。1953年11月21日,从朝鲜登车的志愿军铁道工程第十师经过7昼夜到达陕西咸阳,改编为中国人民铁道兵第十师,代号8510部队,驻防咸阳北郊。各团即为第28团、29团、30团,各团代号为8510部队一、二、三支队。1954年8月1日,第一次整编基本结束,原28、29、30团依次改为47、48、49团。8月5日组建46团(桥梁团)。1965年3月25日,按照师务字第194号整编方案(第四次整编),新建50团。根据铁道兵(1980)铁务字第130号命令和铁务字第170号批复,1981年2月9日铁十师进行第六次整编,至3月5日结束。师务字第042号文件颁发精简整编方案。部队按4团4营4连4排4班的编制整编,师缩编为4个团。撤销50团番号,50团机关与48团机关合并,团部驻乌兰县城。*撤编改制:1984年1月1日,根据国务院和的决定,铁道兵实行了兵改工的历史转变,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铁十师改为铁道部第二十工程局。1999年12月1日改称中铁第二十工程局,2002年6月28日,改制为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备注:中铁二十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前身为铁十师50团,组建于1948年,于2008年重组为中铁二十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铁十师兵改工前部队代号为89210,兵改工后现单位为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现驻于西安市太华北路89号。
铁十师46团兵改工前部队代号为89346,兵改工后现单位为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一公司。现驻于苏州高新区大同路10号。
铁十师47团兵改工前部队代号为89347,兵改工后现单位为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二公司。现驻于北京海淀区西四环北路。
铁十师48团兵改工前部队代号为89348,兵改工后现单位为中铁二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第三工程公司。现驻于陕西省咸阳市迎宾大道。
铁十师49团兵改工前部队代号为89349,兵改工后现单位为中铁二十局四公司。现驻于青岛市崂山区东海东路。
铁十师50团八十年代的代号为89350,兵改工后现单位为中铁二十局五公司。现驻于昆明市官渡区国贸路。
*历史沿革:铁道兵第十一师的前身可追溯到于1952年组建的中国人民农业建设第五师。30多年中,部队编制体制几经变动,先后经历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第十一师、中国人民铁道兵第十一师以及铁道兵第十一、十三师合编组成的铁道兵第十一师等几个历史阶段。*改编组成:1952年3月,决定将原皖南、皖北军区警备团队及其所属各分区武装部队转入生产战线,组成“中国人民农业建设第五师”。1953年1月9日,批准将农建五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第十一师,与铁道工程第五、六、七、九、十师先后入朝参战,隶属中朝新建铁路指挥局,担任朝鲜铁路抢建抢修任务。在朝鲜战场完成龟(城)殷(山)线价(川)殷(山)段抢建和德(川)八(院面)线铁路新建任务之后,根据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1954年6月6日电令,全师官兵于6月20日分别从朝鲜咸哥、龙门、球场、鱼龙等车站乘15列车回国。至6月25日,全师部队按时到达河南新乡地区集结,改编为中国人民铁道兵第十一师。1970年1月,为便于对部队的管理,提高出勤率,铁道兵对师的编制体制作了一次调整,每师编制定额均为2.65万人,按5团制编成,铁十一师新组建了55团。1980年春,按照总参谋部指示,铁道兵决定每个连队由4个排缩编为3个排。4月8日,铁道兵党委决定,每师撤销1个建制团,铁十一师将51团撤销。1981年1月至3月,遵照铁道兵颁发的精简整编实施方案,铁十一师与铁十三师合编为新的铁十一师。*兵改工:1983年10月,国务院、在对铁道兵并入铁道部的实施方案批复中规定,铁道兵指挥部及其所属单位从1983年10月1日起归铁道部建制领导。从1984年1月1日起不再沿用原部队番号、代号。铁道兵第十一师改称铁道部第十六工程局。2000年归属中央企业工委管理,更名为“中铁第十六工程局”,2002年改制为中铁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2003年国资委成立后,归属国务院国资委管理。2008年3月,随同中国铁建整体成功上市。
铁十一师兵改工前部队代号为89211,兵改工后现单位为中铁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现驻于北京朝阳区红松园北里。
铁十一师51团八十年代的代号为89351,兵改工后现单位为中铁十六局一公司。现驻于北京市顺义区府前东街。
铁十一师52团兵八十年代的代号为89352,兵改工后现单位为中铁十六局二公司。现驻于天津河东区万新村三区。
铁十一师53团八十年代的代号为89353,兵改工后现单位为中铁十六局三公司。现驻于浙江湖州市湖东路288号。
铁十一师54团八十年代的代号为89354,兵改工后现单位为中铁十六局四公司。现驻于北京怀柔区迎宾中路2号。
铁十一师55团八十年代的代号为89355,兵改工后现单位为中铁十六局五公司。现驻于唐山市丰润区光华道2号。
组建与改编:1964年9月23日,铁道兵决定,成立铁道兵第十二师筹建工作组。10月23日,总参谋部批复,同意组建铁道兵第十二师,代号8770。1965年2月,根据铁道兵命令,铁道兵第十二师由铁道兵三、五、九师各抽调1个团,【第三师12团、五师24团、九师44团(缺2个营)】其他部队抽调零星人员,并补充新兵,同年3月1日召开成立和授旗大会。1975年12月2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北京市、国家建委、铁道兵《关于铁道兵担负北京市地下铁道施工的所属单位交接工作的请示报告》,决定将担负北京地下铁道施工的铁道兵部队,共52900多人移交给北京市,改为基建工程兵,归国家建委建制。1976年3月,基建工程兵根据国务院、的批复:决定将铁道兵第十二师改为基建工程兵第六支队,下属5个团改为基建工程兵第51至55大队。铁十二师改编为基建工程兵第六支队。1976年3月10日授予代号:建字910部队,1976年4月1日启用。56团于1964年10月23日组建,代号8776部队。由铁五师24团组成,在西藏执行任务。1966年3月11日56团出藏归建。从贡嘎前进区出发,于4月4日早6时到达北京,5月2日投入北京地铁施工。改编为基建工程兵第六支队第51大队。1976年3月10日授予代号建字911部队,1976年4月1日启用。57团于1964年10月23日组建,代号8777部队。改编为基建工程兵第六支队第52大队。1976年3月10日授予代号建字912部队,1976年4月1日启用。58团于1964年10月23日组建,代号8778部队。1965年7月19日总参谋部指示:58团随铁道兵十三师执行援越任务。从8月1日起,该团归铁道兵十三师领导。1965年10月5日,58团奉命参加援越抗美,先后担任7号公路郭参至富朗段;12号公路莱州至孟东段、奠边府段;铁路铜板段的抢修抢建任务。援越抗美期间称中国后勤部队6支队32大队。1969年1月29日,命令和铁道兵指示,58团从援越抗美前线日先后到达北京,参加北京地铁工程项目施工。改编为基建工程兵第六支队第53大队。1976年3月10日授予代号建字913部队,1976年4月1日启用。59团于1964年10月23日组建,由原九师44团团部、直属连队及1、2营组成。代号8779部队。改编为基建工程兵第六支队第54大队。1976年3月10日授予代号建字914部队,1976年4月1日启用。60团于1970年1月28日组建,由铁道兵五师和十二师抽调人员组成,代号5860部队。组建后归十二师领导,驻陕西省县。承担襄渝铁路施工,配属铁道兵第六师担负毛坝至江池梁段施工任务。1973年11月归建,回北京承担地铁施工任务。改编为基建工程兵第六支队第55大队。1976年3月10日授予代号建字915部队,1976年4月1日启用。
铁十二师改编前代号为89212,1976年3月改编为基建工程兵第六支队,代号:建字910部队。
铁十二师56团改编前代号为89356,1976年3月改编为基建工程兵第六支队第51大队,代号:建字911部队。
铁十二师57团改编前代号为89357,1976年3月改编为基建工程兵第六支队第52大队,代号:建字912部队。
铁十二师58团改编前代号为89358,1976年3月改编为基建工程兵第六支队第53大队,代号:建字913部队。
铁十二师59团改编前代号为89359,1976年3月改编为基建工程兵第六支队第54大队,代号:建字914部队。
铁十二师60团改编前代号为89360,1976年3月改编为基建工程兵第六支队第55大队,代号:建字915部队。
组建与改编:1964年,为加速以成昆铁路为中心的西南“三线”铁路建设,党中央决定扩编铁道兵部队。10月,以铁道兵第二师7团,十一师53团团部及3、4营,52团1、2营,九师44团3、4营及铁道兵二、四、十一师等单位调入人员为基础,并以安徽、江苏、福建接收新兵11700余人,按4团4营4连编制,组建铁道兵第十三师,定员 20200 人。师辖61、62、63、64共4个团。61团于12月在湖南省江华县组建;62团于12月在广东省韶关市组建;63团于11月在江西省遂川县组建;64团于11月在浙江省云和县组建。至年底,部队组建工作完成,全师实有人数20759人。1965年7月,铁道兵党委决定十三师执行援越抗美任务,并于8月16日向云南省中越边境蒙自县开进。63团于9月22日配属铁二师入越参战。十三师指挥所率61团、62团及配属十三师的58团的先遣部队于9月25日零点,从河口方向入越。同时,师派出另一指挥所率师直及64团的先遣部队由金平方向入越。后续各部队于10月5日至12月24日从河口、金平方向入越。师部于12月24日进驻越南莱洲省封土地区。铁十三师入越后序列为“中国交通部修路工程队第六支队”(后改为中国后勤部队第六支队)归工程指挥部和昆明军区领导,担任八、十、十二号公路的抢修和保障任务。入越后,由于形势任务的变化,十三师的兵力不断得到加强,最多时兵力达33554人。1968年10月中旬,师机关率62、64团回国(61、63团仍留越南配属一支队施工),驻山西省浑源县执行京原铁路修建任务。1969年2月14日,铁道兵司令部命令十三师担任襄渝线团配属十四师继续在浑源县施工。3月,师机关移驻湖北省谷城县,同时,在越南配属一支队施工的61团和63团1969年3月回国归建参加襄渝线号命令,以本师机关、各团抽调人员,铁道兵一师1、3、4、5团的第5营,1团的汽车连,3团的机械连,4团的修理连为基础,在湖北省谷城县城关组建第65团。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地区发生强烈地震,波及京津地区,密云水库、潮白河主坝出现危险的情况,61、62、65团和舟桥团20个连队共2700多人参加了大坝抢修。1976年1月,根据铁道兵指示,团属营每营缩编1个连。1980年3月,根据铁道兵指示,连队由4个排编为3个排。同年5月,根据铁道兵党委关于“每师撤销1个建制团”的命令,师党委研究、报铁道兵批准撤销64团,人员、装备分配到师与所属各团。1981年1月至3月,遵照铁道兵颁发的精简整编方案,十三师与十一师合编为十一师,两师机关对口合并。61团、62团、师直机械营合编为新编十一师51团,团驻地在原62团驻地;63团、65团合编为十一师54团,团部驻地在原63团驻地。从1964年11月组建至1981年2月合编,铁道兵十三师在建16年零5个月。
*组建:铁十四师 1965年7月29日,铁道兵(1965)司务字第560号转总参谋部7月26日(参务字第252号)批复,颁发组建铁十四师及所属66、67、68、69团命令。1965年8月10日,以中尼公路指挥部铁道兵人员为基础,在河北省新城县(现高碑店市)组建铁十四师师部,并开始办公。代号中国人民8737部队(1972年11月改为5764部队,1975年8月改为89214部队)。1981年3月2日,遵照铁道兵转总参谋部(1981)参务字第59号批示,以铁十四师师部为基础组编守备十二师师部。并经铁道兵与协商确定,调68团3营24连,69团8、16、18连给守备十二师整编为直属分队。66团 1965年10月,从铁道兵第三、六师抽调营连在河北省涿县(现涿州市)组建铁十四师66团。代号中国人民8738部队(1972年11月改为5866部队,1975年8月改为89366部队)。67团 1965年10月,从铁道兵第四、十一师抽调营连在河北省新城县组建铁十四师67团。代号中国人民8739部队(1972年11月改为5867部队,1975年8月改为89367部队)。68团 1965年10月,以铁九师42团半个团为基础在河北省定兴县扩编组建铁十四师68团。代号中国人民8740部队(1972年11月改为5868部队,1975年8月改为89368部队)。69团 1966年3月25日,以铁十二师56团半个团为基础,在西藏贡嘎县扩编组建铁十四师69团。代号中国人民8741部队(1972年11月改为5869部队,1975年8月改为89369部队)。1966年3月21日-10月15日,69团边组建边修建西藏贡嘎机场,按时通航。70团 1970年3月10日,遵照铁道兵1970年1月28日(司务字第97号)命令,从铁七师调入5个营和3个直属连队在四川省达县组建铁十四师70团(多1个营,由铁十四师统一整编)。代号中国人民5870部队(1975年8月改为89370部队)。*整编:1980年5月,铁八师、十四师奉命整编,撤销40、66团建制;1981年2月奉命再次整编,撤销39、67、68、69、70团建制,铁十四师的67、69团合编成39团,68、70团合编成40团;同年3月1日,铁十四师新编39、40团并入铁八师,同时撤销铁十四师建制。1984年1月1日,奉国务院、命令,铁八师随铁道兵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改称铁道部第十八工程局。2003年归属国务院国资委管理,2008年随中国铁建在上海和香港上市。
铁十四师67团八十年代的代号为89367,于1981年2月合编成39团。
铁十四师68团八十年代的代号为89368,于1981年2月合编成40团。
铁十四师69团八十年代的代号为89369,于1981年2月合编成39团。
铁十四师70团八十年代的代号为89370,于1981年2月合编成40团。
*组建:1970年2月6日,周恩来总理听取杨杰(铁道部革命委员会主任)等汇报时指示:“二期工程的施工力量由铁道兵统一领导,整编为军队。”同年3月4日,批复:同意《北京地下铁道施工队伍整编方案的报告》。将地铁局和北京市建设局参加地铁施工的队伍,整编为铁道兵第十五师。1970年3月20日,铁道兵司令员刘贤权、政治委员宋维栻发布中国人民铁道兵命令(70)司务字第263号:《北京地下铁道施工队伍整编为铁道兵部队》。铁道兵第十五师、71团、72团、73团、74团组建于1970年3月20日;75团组建于1972年12月28日。*改编:1976年3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铁道兵担负地下铁道施工任务的部队及相关的单位,改为基本建设工程兵建制,划归北京市领导。1976年4月1日开始使用新代号。*大事记:1971年4月15日,铁道兵第十五师副师长王采为组长的平壤地下铁道综合考察组,赴朝鲜对平壤地铁的设计、规模等进行考察。1972年3月1日,铁道兵援外办公室召开援朝地铁301项目筹建工作会,介绍平壤地铁的任务,明确承建任务由铁道兵第十五师负责。1972年5月11日,铁道兵地铁设计队派出的赴朝设计组向朝方提交本线及车辆段的初步设计的具体方案。同年10月26日交付全部施工设计图。1972年7月,铁道兵第十五师派出9名技术人员指导朝鲜平壤第一期工程(6个站,10公里线月,铁道兵援外办公室派出以铁道兵第十五师副政委刘训录为组长,共82名技术人员赴朝鲜指导平壤一期地铁工程的机电设施安装调试工作。1973年4月3日,铁道兵第十五师派出赴朝鲜修改地铁设计组。同年6月14日完成任务回国。1973年9月5日,朝鲜平壤一期地铁工程全线通车。金日成主席和朝鲜党政领导人接见了中国技术组全体并合影留念。并向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授了勋。1974年10月10日,铁道兵援外办公室派出宋虹为组长的15名技术小组,帮助朝鲜进行平壤地铁龙城车辆段设施安装、调试技术指导。1975年9月26日达成目标回国。*相关单位:铁道兵地下铁道工程指挥部 代号为中国人民总字506部队。1975年8月1日起,代号换用为89113部队。铁道兵地下铁道勘测设计队 代号为中国人民总字507部队(配属十五师。后期直属铁道兵地下铁道工程指挥部。)1975年8月1日起,代号换用为89122部队。后改编为基建工程兵地下铁道勘测设计队,代号为中国人民建字918部队,1976年5月1日启用。中国人民第159仓库代号为中国人民总字534部队。业务归铁道兵地下铁道工程指挥部领导。后改编为基建工程兵第991仓库,代号为中国人民建字919部队,1976年5月1日启用。铁道兵后勤部机械修造厂业务归铁道兵地下铁道工程指挥部领导,后改编为基建工程兵第951工厂。
铁十五师在七十年代用过的代号有5765、89215。1976年3月3日改编为基建工程兵第七支队,代号为建字920部队。
铁十五师71团在七十年代用过的代号有5871、89371。1976年3月3日改编为基建工程兵第七支队第61大队,代号为建字921部队。
铁十五师72团在七十年代用过的代号有5872、89372。1976年3月3日改编为基建工程兵第七支队第62大队,代号为建字922部队。
铁十五师73团在七十年代用过的代号有5873、89373。1976年3月3日改编为基建工程兵第七支队第63大队,代号为建字923部队。
铁十五师74团在七十年代用过的代号有5874、89374。1976年3月3日改编为基建工程兵第七支队第64大队,代号为建字924部队。
铁十五师75团在七十年代用过的代号有5875、89375。1976年3月3日改编为基建工程兵第七支队第65大队,代号为建字925部队。
为纪念铁道兵成立75周年,我原计划写一篇纪念文章,文章的标题为《襄渝线铁道兵牺牲有多少》。写这篇文章的动因是我的军旅生涯在襄渝线上,还因为我曾写过《成昆线铁道兵牺牲有多少》一文。不想文章刚刚开头,我就收到了一份铁道兵某部牺牲人员名录,其中还有牺牲在襄渝线上的烈士——《铁道兵英烈名录》没有记录过,《铁道兵英烈名录(增补本)》也没有记录过。我彻底震惊了:12年,此前我已经寻找了12年,如今我仍无法确定襄渝线铁道兵牺牲有多少!!
早在2018年,我曾统计过《铁道兵英烈名录》中关于襄渝线名。在《铁道兵英烈名录(增补本)》脱稿后,我再次做了统计,襄渝线名新增了数十名。根据以上的不完全统计,目前能确定的是:襄渝线上铁道兵的牺牲人数(绝对数与平均每公里牺牲人员数)已超过成昆线。
铁道兵——一个远去的军兵种,依旧是我们心中的图腾。铁道兵——一个养兵千日用兵千日、战时与平时都流血牺牲的部队。
终有一天,我们也会远去,待历史远去,就没有人再熟知这支部队了。我记录铁道兵烈士,就希望历史能记够住铁道兵——一个为共和国付出惨烈牺牲的部队。
伟哉,英雄的铁道兵——铁道兵的功勋与共和国的铁路同在!铁道兵的烈士与共和国的光荣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