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简介

叫停大基建包括中铁在内的央企现金流“雪崩”!

发布日期:2024-11-27 10:45:21作者: hth华体育app官网登录

  最近一段时间,全国地铁被接二连三叫停的消息闹得满城风雨。深圳、广州可是根正苗红的一线城市,武汉和西安也是区域内当之无愧的一方霸主,地铁线路说game over就game over,属实有点儿突然了!

  就这,西宁、济宁、赣州一瞅几位老哥哥,恨不得从牙缝里兹出一句:“你们认便宜吧!好歹有地铁,我们这没地铁的直接不让建了!”

  当然,三四线城市里最扎心的还得说当初的包头地铁,都已经拿到批文了,开建过半的地铁直接被叫停。

  这就好比啥?刚娶了个漂亮媳妇儿在那洞房花烛呢,圣旨传来通知让即刻进宫当太监,不光扎心,而且扎啊…扎心!

  最近地铁批复的情况大概能用两句话形容:一二线城市砍里程,三四线年出台的规定里早就明确了地铁准入门槛:GDP超过300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300亿元、市区人口超过300万人。

  这几位爷不但条条都符合,而且条条超常发挥,你就单从这些硬规定上看,怎么也不该卡人家线路啊?可高层偏偏就下场儿叫停了!

  这说明砍你地铁线路压根儿就跟GDP、财政收入、市区人口这些硬指标没几毛钱的关系。

  没启动的、没批复的、没审查的、没开工的…那是一抓一大把:这里面既有中西部地区的高铁线路,也有沪乍杭这样途径经济发达地区的高铁线路。

  究其原因,要么是因为高铁线路本身载客量相比来说较低,要么是高铁站距离周边城市实在太远,浓缩成仨字儿就是“不实用”。

  广西桂林,你再山水甲天下,也是个三线座高铁站!其中有一部分不是摆设是啥?

  其实,地铁和高铁工程被接连叫停,只是基建时代开启谢幕的缩影,本质是削减无效基建以及相对应的无效财政支出。

  8月26日,财政部等六部门联合制定印发了一个名叫《市政基础设施资产管理办法(试行)》的文件。

  文件里着重强调:“严禁为没有收益或收益不足的市政基础设施资产违法违规举债,不得增加隐性债务。”

  明眼人都看出来,这里的大头儿主要是地铁、高铁、城市道路、桥梁等等投入造价高、养护成本贵的大型基建项目。

  光是2023年,基建行业的投资就占到了全部国民生产总值的18%,比房地产投资多了整整一倍!

  地方债真的要刹一刹车了!否则基建刺激的那点儿增长根本不够日后填补债务的。

  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地方债务率超过500%的地级市数量最多的省份有贵州、云南、湖南、甘肃、辽宁、广东、福建、新疆、四川和广西。

  从今年1-7月的收支情况去看,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里,只有上海出现了703亿的盈余,其它省份基本全是负数。

  最近那些被叫停的地铁线路、高铁线路,是不是都是主要途径欠发达地区或区域内欠发达地区的?

  这些地方产业啥样儿?人口流入情况啥样?老龄化程度啥样?未来的发展的新趋势什么样?大伙儿心里有有数。

  因此,新增的大基建项目对地方经济当然没什么实质性拉动,那还何谈边际收益?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地区的新建基础设施使用率也将打折扣,其大兴土木的必要性也就跟着存疑了。

  过去基建狂飙的时期,土地出让金收入和房地产二三级市场能够形成价值联动——土地财政能够覆盖基建建设与养护支出,二三级市场的住宅能够以一种类似股票的量化方式将基建红利转交给普罗大众。

  现如今,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下降带来的压力加大,这套价值联动体系不好玩了,某些无效基建的缺陷当然也就随之暴露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大刀阔斧地去砍那些投入大的、养护贵的、使用少的、收益低的当然也就成了必然选择。

  像地铁高铁快速铺开、道路管网大规模兴建以及既烧钱又没卵用的形象工程都不会再有。

  近日,多家上市公司都发布了半年度的业绩报告:2024年上半年5346家A股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总收入34.87万亿元,同比下降1.41%;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2.90万亿元,同比下降2.36%。

  上述5000多家上市公司属于社会的核心优质资产,但无一例外都在亏钱,尤其是“中字头”的企业。

  中国船舶,24年半年度报告数据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60.17亿元,同比增长17.99%,已经算十分好了。但背后隐藏着的是经营现金净流量大跌,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38.14亿元,同比减少86.36亿元。这个指标才是真正衡量盈利质量的指标。

  中国电建:上半年营收2854亿,同比增长1.29%,总利润102亿,同比下跌4.66%;

  中国中铁:上半年营收5445亿,同比下跌7.83%,总利润191亿,同比下跌14.27%。

  中国建筑: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087.69亿元;企业自由现金流量今年则为-832亿元。

  下跌最严重的是中铁建,不仅经营现金流减少693亿,而且官司缠身。近日,中铁建旗下多家公司成“失信被执行人”,被限高案件合计超千起。

  天眼查显示,截至7月26日,中铁十七局集团旗下的第一、第三、第五、第六工程有限公司,以及中铁十五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涉及限制高消费。

  此外,中铁十七局集团旗下的第一、第三、第五工程有限公司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的案件数量均在几十起。

  标的从几十到上千万都有,钢材公司、环保企业等等,都是中铁建合作多年的供货商,拖欠货款的基本都是集中在一些基建项目上。

  据《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了中铁十七局集团相关负责人内容显示:项目方欠款,所以其账上没钱,也无法及时给供应商结算剩余尾款或其他相关费用。

  这位负责人举了一个最夸张的例子,公司在山西的一个项目已经完工并通车使用十几年,但项目方迟迟未支付款项。现在这样的一种情况慢慢的变多,其被项目方拖欠的数额已超越上亿,欠款主要源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按照建筑行业的行规,哪怕像中铁建这些央企在项目初期往往也需要垫付大量资金,因为大量应收账款又收不回来,所以现金流突然崩了。现在这些大央企是真的无力给供应商结款。

  不过负责人强调,无论如何,农民工的款是绝对不敢拖欠的,其他的现在只能先拖着。

  前几年,很多地方追求形象工程,有些甚至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强行启动,让建筑公司进行带资、垫资,却无力偿还,所以今年高层的方向一直都是以化债为主。

  9月1日,财政部、住建部等六部门联手推出了《市政基础设施资产管理办法》,也就是108号文,着重强调:绝对禁止为毫无收益或者收益匮乏的市政基础设施资产违法乱纪地举债,坚决不得增添隐性债务。

  现在上上下下对于隐形债务都十分紧张,大多数都不会轻易审批项目了,对于过去的债务,也在想尽办法化解。

  8月30日,央行公告8月净买入国债1000亿元,标志着买卖国债正式步入实操阶段。

  央行开始向财政部购买国债后,相信这些钱也会留出一部分帮助地方化债,尽量解决掉三角债的问题。但哪怕是这些三角债解决了,后续这类中字头的央企也未必能够再创往日的辉煌。

  因为就国内的城镇化发展,大基建时代已经接近尾声。根据银河证券的数据,建筑业景气度继续回落。7月,建筑业商业活动指数为51.2%,较上月下降1.1个百分点;建筑业新订单指数为 40.1%,环比下跌4%。

  这些大型的建筑企业未来预期并不是那么美好,虽然上半年业绩看起来还可以,但是盈利的质量和未来预期已显而易见地下降,股价拼命下跌。

  未来这些建筑公司还想活下去,继续扩大份额的话,或只能往海外发展。毕竟我们的祖国绝对拥有全世界最强的基建队伍,去到哪里都是降维打击的存在。

  网传极氪X运输途中起火,极氪副总裁称系出口澳洲,运输货车刹车高温引发轮胎起火,不解为何对自主品牌“极端恶毒”

  事实证明,白人真不抗老,谁能想到这人才30岁?人家林志颖49岁还跟童男似的

  3-0打爆黑马!巴萨5轮12分飙升第2,36岁巨星双响:轰欧冠第100球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