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從一件舊軍大衣到兵團精力的薪火相傳——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建立70周年發展綜述之六

发布日期:2024-11-20 18:54:54作者: hth华体育app官网登录

  “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轉戰數萬裡,屯墾在天山。”1954年10月,解放軍駐疆部隊大部就地集體轉業,組建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拉開了新中國屯墾戍邊歷史偉業的前奏。

  70年來,一代代兵團人扎根邊疆,將芳华熱血洒在天山南北的亙古荒漠,把戈壁變成良田,把荒漠變成綠洲,用行動鑄就了兵團精力。

  2022年7月13日,習總書記在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會見兵團老中青三代建設者代表時強調,兵團人鑄就的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兵團精力,是中國共產黨人精力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用好這些寶貴財富。

  時光荏苒,精力永恆。一代代兵團兒女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發揚兵團精力,同新疆各族干部群眾一道,譜寫了一曲又一曲建設祖國、守衛邊疆的贊歌。

  在石河子市軍墾文明廣場對面,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靜靜佇立。館內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和一件件珍貴的文物史料,向來往的人們訴說著兵團先輩們的崢嶸歲月和動人的軍墾故事。

  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一件補了296塊補丁的軍大衣。曾經,兵團人為了節約資金用於新疆第一批工業建設,把已經磨爛的軍裝縫了又縫、補了又補。“看著這件軍大衣,似乎置身在兵團建立之初艱苦創業的現場。”該博物館館長甘霖說。

  彼時的新疆百廢待興。為了發展生產,改變當時一窮二白落后面貌,兵團戰士們本著“不與民爭利”原則,在天山南北的戈壁荒漠和人煙稀疏、環境惡劣的邊境沿線開荒造田。尔后,全國各地大批優秀青年、復轉軍人、知識分子、科技人員等從祖國五湖四海來到新疆,紛紛参加兵團队伍。

  在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兵團兒女忠實实行職責任务,憑著敢與六合斗的精力,用雙手將戈壁荒灘建成豐饒綠洲,用雙腳测量祖國漫長邊防線,建成了規模化大農業,興辦了大批工礦企業,興建了千頃林帶、萬頃良田,制作了花園城市和田園家園。

  “比及千裡雪融化,比及草原上送來春風,可克達拉改變了模樣……”歌曲《草原之夜》把兵團屯墾戍邊的故事傳唱到祖國大江南北。

  94歲的閆欣秋收藏著參軍入伍時發的裹腿布、毛巾和挎包,這三樣物品承載著他终身中最寶貴的記憶。1954年,他轉業到五零農場(現兵團第四師66團),投身開荒造田事業。“當年這裡一片荒蕪,现在,可克達拉市碧波繞城,綠樹成蔭,高樓树立,兵團人的支付都是值得的。”閆欣秋慨叹。

  放眼今日兵團,原始簡陋的地窩子變成了高聳耸立的高樓,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漠變成了生機勃勃的現代化良田,手拉肩扛的人工勞作變成了科技高效的智能生產,經濟實力不斷壯大,民生福祉不斷改进,兵地交融碩果累累……70年來,兵團的變化翻天覆地,各族職工群眾的日子欣欣向荣,兵團精力已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精力旗幟。

  本年暑假,石河子大學兵團精力研學實踐團的師生們跨过天山、阿爾泰山,沿著額爾齊斯河前行,歷經4000多公裡,奔赴戈壁母親展覽館、小白楊哨卡、孫龍珍勇士紀念館等地,通過現場講學、參觀學習、講座互動、調查研讨等方式開展實踐教學,感悟兵團精力。“70年前,有志之士扎根邊疆,孕育期望,现在我們從他們的事跡中罗致力气,為祖國奉獻芳华。”研學實踐團成員郭林鑫堅定地說。

  石河子大學以“簡明新疆当地史教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走進兵團”等課程為基礎,打造兵團精力系列思政課體系,通過精品課程打造、實境課堂培养、名師引領帶動,讓兵團精力在大學生心中扎根。

  讓文物史料成為最鮮活的“教材”,讓英烈榜样成為“教師”……兵團用好用活紅色資源,把博物館、紀念館、紀念碑、邊境哨卡等作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積極組織引導黨員干部、職工群眾就近就便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學習,充沛感触兵團的偉大歷程和光輝成果,傳承弘揚兵團精力和胡楊精力、老兵精力,讓紅色文明浸潤人心、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近来,兵團歌舞劇團原創音樂劇《活界碑》在阿拉爾市大劇院演出。該劇以第六屆全國品德榜样、“七一勛章”獲得者魏德友為原型,講述了以魏德友為代表的兵團人為國戍邊的感人故事,謳歌了平凡人偉大的愛國情懷。

  兵團精力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力的繼承發展,是革新戰爭时代构成的紅色精力的當代傳承。兵團始終堅持鑄牢中華民族一起體意識這條主線,加速推進先進文明演示區建設,大力推進文明潤疆,著力推動文明事業發展,用優秀的文藝著作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廣泛學習宣傳“兵團榜樣”“兵團好人”,帶動兵團廣大干部職工群眾展現新作為、干出新氣象,為建設美麗新疆、繁榮兵團供给強大精力力气。

  “我把人生最好的年華獻給了沙棘林,生機勃勃的沙棘最終變成致富果,全部支付都是值得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一七零團絲路沙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軍揚說,扎根基層10余年,他實現了人生價值。

  王軍揚是兵三代。2009年大學畢業后,他作為西部計劃志願者來到兵團第九師170團。“兵團精力早已融入我的血脈中。回到兵團、扎根邊疆是我不變的初衷。”他說。

  现在,沙棘线團職工增收致富的“金豆子”,王軍揚也迎來自己的“高光”時刻。本年,他獲得“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今日,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追隨先輩的腳步,來到兵團、扎根兵團,用芳华之名,讓兵團精力在新時代綻放出愈加灿烂的光辉。

  2009年,來自甘肅會寧的邵旭鵬,從石河子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后留在兵團,通過不懈奮斗,成長為新疆天業(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師,不遺余力為兵團培養技術主干和后備人才。“我將繼續傳承弘揚兵團精力,用芳华書寫時代榮光。”他說。

  塔裡木大學是兵團建在沙漠邊緣、胡楊林中的大學,從建立至今,一向如胡楊般堅守大漠。建校66年來,塔裡木大學培養輸送了逾10萬名畢業生,85%的畢業生在新疆就業,69%的畢業生扎根南疆。

  前不久,塔裡木大學舉行2024年畢業典禮,6283名畢業生自此邁向人生新階段。作為應屆畢業生中的一員,蔣杰龍選擇扎根邊疆。“我要在祖國最需求的当地建功立業。”蔣杰龍說。

  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求的当地去!兵團精力跨过時空、歷久彌新,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兵團人奮勇前行。站在新起點上,兵團兒女始終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傳承好、發揚好兵團精力,自覺用中國共產黨人的精力譜系滋養初心、淬煉靈魂、激勵斗志,以愈加昂揚的姿態奮進新征途、建功新時代,為实行新時代維穩戍邊職責任务、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兵團實踐作出更大尽力。(米日古力·吾)

  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协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人民日報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舉報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