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轿车工程工作大学(简称湖汽职大)轿车楼316实训基地外,一群头戴黄色安全帽、身穿反光背心的年青学子,正半蹲在电缆井边,专心地操作着手中的第三代BIS宽频阻抗谱仪。这台奇特的仪器,正以更快捷、精准的特色,改变着传统电缆的检测方法。而其背面,是该校电缆“神探”团队充溢应战与立异的故事……
故事始于2018年夏天,团队创始人骆骁和指导教师刘华柏参与市政道路美化施工项目学习时,遇到一个路灯电缆毛病排查难题:电灯无法亮灯,而电缆长达一万多米,短时间无法确认断线方位。“电缆是城市的‘地下血管’,为何不给它装个‘CT机’呢?”其时,这个想法好像一颗种子,落在了骆骁的心里。
所以,2018年12月,骆骁联合该校15名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唐玲、刘华柏、令狐昌伟、罗洋坤等教师的指导下,组成一支BIS宽频阻抗谱仪项目创业团队,决议研制一款高效、精准的电缆部分缺点确诊仪器。
研制初期,打破毛病查验测验定位的精度规模,就成为团队面对的首要窘境。骆骁表明,传统电缆查验测验首要选用TDR时域反射法,毛病定位规模在4—5米,误差率达15%。假如要实现从5米到1米的技能打破,实际远比幻想严酷:电缆原料杂乱、信号搅扰激烈,初期试验数据乱七八糟……
好在起色出现在频域剖析与时域脉冲的结合。2022年至2024年,在全国技能能手令狐昌伟、罗洋坤等校园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经过无数次试验验证和技能迭代,团队终究完成了不同配件挑选,并成功经过脉冲传达技能将电缆击穿点定位在1米规模内。
为验证检测仪的实际效果,2年来,小组成员们屡次前往国网湘潭供电公司相关工程现场,对新产品做实地模仿和试用,往复行程达2000公里。
2025年春,在国网湘江新区供电公司10KV梅隧线改造工程现场,当操作员将测验仪探头贴在电缆的一端,再按下设备的智能键时,仪器显示屏敏捷产生毛病方位的提示,“距首端127米处存在断线毛病,主张当即检修”。该公司运维司理贺婷不由感叹,“曩昔检测是盲人摸象,现在却像装上了‘透视眼’。”
现在,这群年青的“电缆医师”正用科技之光,照亮城市的隐秘旮旯。他们的故事,也恰如BIS谱仪的赤色预警灯——既照亮前行之路,更看护万家灯火。(周扬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