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标信息

绝密地空导弹543部队揭秘!恩施老兵立下一等军功代号233!

发布日期:2025-04-01 12:06:11作者: hth华体育app官网登录

  邻居们知道他的名字,但未曾想电视剧《绝密543》里那个小个子原型就在他们身边……

  “部件三发,间隔六秒,放,放,放!”1963年11月1日,江西上饶,伴随果断的发射指令,3枚导弹相继从二营营帐上空呼啸而过,直奔2万多米高空的一个“小黑点”——那是一架窜入我领空的U-2高空侦察机。

  几秒钟后,“小黑点”在巨大的爆炸声中被撕碎,不可一世的U-2高空侦察机掉!

  董先礼在这场战斗中荣立一等功,他是一号战勤班的无线电通信兵,负责追踪敌机方位,为火控雷达提供精准坐标。

  当时,近方雷达侦测到敌机向我方驶来,部队进入一级战斗状态,董先礼迅速捕捉到敌机坐标,为导弹提供了精准定位。

  “导弹打出去后,短时间内不知道是否命中,营帐里静寂无声,大家都紧张地等待。”说到这儿,董先礼沉默了几分钟,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惊心动魄的时刻。

  那场看似仅仅几秒的战斗,实际上并不简单。那天之前,部队南征北战,布控了3个月,始终未曾发现敌机。后来接到命令转战上饶,才把U-2高空侦察机逮个正着。

  这并不是董先礼第一次立功。在此前的1962年9月9日,江西南昌,董先礼和战友们抓住战机,发射3枚导弹,成功击落第一架U-2高空侦察机,开创地空导弹“揍”高空侦察机的先河,震惊全球。

  这也不是董先礼最后一次立功。在此后的1964年7月7日,福建漳州,董先礼和战友们再次打下一架U-2高空侦察机。战斗结束后,营长表扬董先礼:“你发挥了关键作用。”

  二营捷报频传,战功显赫。1964年,、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二营全体官兵,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唯一一次成整建制接见一支部队。二营也被国防部授予“英雄营”荣誉称号。

  为什么打下U-2高空侦察机,能让当时的中国如此振奋?这源自一段被董先礼称为欺负人的历史——

  有“外星人制造”之称的U-2高空侦察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秘密武器”,不仅具备极强的高空飞行能力,还配备有全自动侦察相机,安装了合成孔径雷达,能探测到地面以下的军用设施,被U-2高空侦察机侦察过的国家,都视其为心头大患。

  敌人的U-2高空侦察机能飞到2万多米的高空,而我军装备的米格-19战机,最高飞行高度是17900米,根本没办法将其击落。由于装备落后,一段时期内,我军对窜入领空的敌机束手无策。

  为扭转被动局面,1958年10月,我军秘密组建了首支地空导弹部队,代号543,并从苏联引进萨姆-II导弹,誓要捍卫祖国领空。

  1959年11月,董先礼应征入伍,加入的就是543部队的二营,那年他刚满17岁。

  小时候,家住恩施市红土乡天落水村的董先礼和小伙伴们,就经常往返几十里路去邻村“追”电影,最爱看的就是战斗故事片,看见战士们勇敢保护乡亲,打跑敌人就激动。

  当兵的种子在董先礼幼小的心里发芽。17岁时,他如愿以偿应征入伍,只是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加入了绝密部队,更不知道他将以何种方式报效祖国。

  入伍之后经过秘密特训,董先礼和战友们被带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他们不知道是哪儿,也不知道具体执行什么任务,只知道部队代号543,而董先礼的姓名也被3个数字代替,即代号233。

  敌军在第一次战败后,为U-2高空侦察机安装了雷达预警系统,能第一时间预警我方雷达并及时躲避。为应对这个新战情,二营营长岳振华开创了“近快战法”,即等敌机进入我方攻击范围38公里之内时,才打开雷达,确保敌人即使接到了预警,也没时间逃脱。

  但对于董先礼和战友们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战斗任务:雷达打开后的一系列操作,全营要在8秒内配合完成,留给董先礼的时间,只有3秒。

  “刚入伍时,我个子小、身体弱,连出操都很吃力,但无论训练多难,我都拿出山里人那股拼劲、狠劲、憨劲,挺过去、扛过去,绝不掉队。”董先礼回忆说。

  而这个来自山区、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少年面对的最大挑战,是还要学习俄语、英语和无线电知识,甚至要学会维修设备。

  “我满脑子就只想着一定要进入一号战勤班。”董先礼说,这是一支淘汰率很高的部队,从受训到进入部队,不断有战友被淘汰,只有最优秀的士兵,才能进入一号战勤班,直接参与作战。

  每当夜深人静,战友们都睡后,董先礼还在用肚皮当黑板,拿手指在肚皮上一遍又一遍默写白天学习的外语字母、组合密码、勤务符号……

  沉重、密闭的军用耳机每天都要与董先礼的耳朵“亲密接触”4个小时之后,每次只要超过两小时,取下耳机,就能倒出一捧汗水来。

  除了吃饭、睡觉,董先礼每天都在不断苦练强干扰条件下,从收信机上快速找准谐振点的技能……

  “我们的坐标信息必须100%准确,差一点都不行。如果火控雷达打开,但信号还没送到,我们就是罪人。”

  没人知道,这短短3秒背后,董先礼和战友们经历了什么,这群承载着捍卫祖国领空尊严的战士,在与世隔绝的营区,凭着敢打敢拼、智勇双全的战斗精神,攻坚克难,时刻准备着在空中和敌人交锋……

  他从一个山里来的毛孩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地空导弹部队无线电通信兵,成功进入一号战勤班并当上班长。

  常年南征北战,在恶劣的环境下露营,董先礼的脚趾因长期浸泡肿烂感染,留下后遗症至今不敢穿凉鞋。常年佩戴耳机,让董先礼患上了耳疾,退役后右耳失去了听力。

  “和祖国的安宁相比,都是小事。”董先礼对一切艰苦的磨炼,都不以为意。“我一个小学文化的山里孩子,能走到今天,是党和国家培养了我。”

  董先礼是一位老兵,也是一名老党员。1965年3月,南征北战多年的董先礼到了和部队告别的时刻。当时他的选择有很多,西北某导弹基地、某大城市贸易部门……

  在部队养成的勤学苦练习惯,董先礼保持了一辈子。退役后,他先后在恩施县人民广播站、无线电厂和恩施市广播局工作,每到一处,他都能通过学习快速适应岗位,深受组织信任,工作期间,证书、奖状拿了一大摞。

  几十年里,他从未向组织表露过自己的功绩,更未曾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在市广播局副局长岗位上时,亲戚们想通过他找关系进单位端上“铁饭碗”,但都被他婉拒。

  “亲戚们当时有过怨言,但现在已经能够理解。我和妹妹的工作都是靠自己争取,他没帮过一点忙。这种习惯也延伸到了小辈身上,我们都要求子女靠自己的努力去成长。”董先礼的儿子董祖斌如是说。

  “工作要做到什么程度?别人会做的,没我做得好,别人做得好的,没我做得精!”儿媳孙荣说,父亲留给她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话。她说,父亲一直教导孩子们要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对家里每个人的影响都很大。

  接到任务说要下乡装有线广播,他二话不说,扛起电线就赶往恩施县三岔乡。这一离家,就是半年。

  单位需要派驻村工作队,他又是第一个报名。为做通老百姓的工作,他连夜赶山路,晚上10点才吃上一口热饭。

  为解决老百姓不愿种烟草的问题,他蹲点在烟草站监督收购,硬是让老百姓的烟草卖上了好价钱。

  董先礼的书房里,珍藏着一个厚厚的笔记本,笔记密密麻麻但字迹工整,保存得十分完好。

  董先礼的书房里,珍藏着一个厚厚的笔记本,笔记密密麻麻但字迹工整,保存得十分完好。

  1959年,17岁的董先礼从入伍的第一天起,就开启了“不能说”的日子:不能说自己部队的代号,不能说自己的身份,不能说执行的任务……

  “退役前,营长说,不能泄露部队的任何秘密。他没说这些秘密要守多久,那我就一直守下去。”董先礼严守“保密”的铁律,这一守,就是半个多世纪。

  “我常常回想起在部队的岁月,想念我的战友,我甚至还记得当时的发报频率,四下无人的时候,我就悄悄在腿上敲。”董先礼说。

  “他现在还经常有事儿没事儿在肚皮上画画呢,也不知道画的些啥!”董先礼的老伴儿笑着说。

  直到2018年恩施市退伍军人事务局成立,工作人员上门登记时,才知道这位退休的老干部,曾立下过赫赫战功。

  当尘封的立功证书被打开时,儿女们发现,一等军功证书上,父亲的名字被写成了“董现礼”,二级技术能手证书上,父亲的名字被写成了“董贤礼”。面对儿女们的疑问,董先礼淡然一笑,解释说,当时是电话报功,难免出现错字,我和战友们知道就行了。

  “他从没告诉过我他是个英雄,只知道他当过兵。”董先礼的老伴儿说,“以前他乘坐交通工具常常一句话都不说,现在终于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一个普通人。”这是董祖斌对父亲的评价。“父亲从未对我们说起过自己立功的事。搬家时我们翻过他的箱子,发现有证书,没有来得及细看,父亲又马上锁了起来。”

  “当我第一次得知父亲的功绩时,我有一瞬间的震惊但更多的是钦佩,父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支撑着我们朴实幸福的家,我知道他从来就没想过一定要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他只是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干好自己份内的事,为祖国做贡献。”

  “若不是你们来采访,我们都不知道老英雄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大家都知道他当过兵,也问过他的部队经历,但老人只字不提。”恩施市小渡船街道办事处机场路社区大党委书记朱云说,老英雄住在我们社区,平时的接触中,他话不多,但很和气。

  “央视军事频道是我最爱看的。还有,每次阅兵,我都要反复看。”退役50多年,董先礼依然关注国防建设,聊起国内的先进武器,“红旗”“东风”等各式导弹,他如数家珍。

  “习强调要科技强军,讲得太好了!当年我们干掉U-2,靠的就是科技!”董先礼说,“现在我们的祖国科学技术实力和军事实力都更强了,外敌不敢来犯,我特别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