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010-88029730
西安:029-89297850
在湖南长沙市雨花区窑岭紫金苑小区院内有个不起眼的小广场,叫“三0九广场”,该广场面积虽然不大,但她却记载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长沙人只知道此地叫“309队”,大门很气派,仿西式建筑,有武装警卫守卫。凡路过大门的人总带个疑问,这是什么单位?院子这么大,还有武装警卫守着,怎么叫“309队”呢?这单位是干什么的?给路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这个院子就是代号“309队”所在地。代号“309队”是中国核工业第一支铀矿地质队伍,也是中国核工业第一个实体单位。
新中国成立初期,内忧外患不断,在朝鲜战场上又多次受到美国的核威胁。毛主席结合国际形势提出:“我们还需要有,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这个东西”。“我们也要搞”。
中国要发展核工业,要制造,铀是必不可少的核心材料。但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没有铀矿地质事业,只有个别地质人员对铀矿进行了零星的极其初步的探索。
1954年秋,一块产自广西的铀矿石被带进向、周恩来等人汇报,时任地质部副部长刘杰手持盖革计数器进行探测演示,放射性物质使仪器发出响声,证明我国地下埋藏有铀矿。
1955年1月15日,主席主持召开了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作出了中国要发展核工业的战略决策,标志着中国核工业建设拉开序幕。
1955年1月20日,中苏签定《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放射性元素的寻找、鉴定和地质勘查工作的议定书》,并根据该《议定书》的第三条,于1955年2月15日组成中苏委员会。在当天召开的中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在长沙组建“309”勘察队,主要负责中国南方地区的铀矿勘查工作;在乌鲁木齐组建“519”勘察队,负责新疆地区的铀矿勘查工作。接着,在国务院第三办公室的领导和中苏委员会的具体操作下,309队的筹建工作在北京展开。据考证,取代号“309”是当时国务院第三办公室所列的第9项工作任务。
1955年2月18日,中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专题研究了309队1955年工作规划。会议批准高中为309队政治副队长,代理队长职务。会议决议由中国政府请苏联政府配备专用飞机,用于309队开展航空地球物理勘探工作。
1955年2月下旬,刘鸿业(后任地质部第三局副局长)带领309队筹备组和中苏双方技术人员共39人秘密抵达长沙。湖南省委周小舟已接到中央通知,在省委接待处会见了刘鸿业等人,表示全力支持309队的工作。
1955年3月25日在湖南省委接待处举行309队成立大会。周小舟到会祝贺并即席讲话,高中代理队长会上宣布组建所属1、2、3分队,并任命了各分队队长。
309队办公地点选定在长沙市窰岭附近原省合作干部管理学校新址(即长沙市窑岭西南角位置,含现在的紫金苑小区、梓园花苑、雅士亚豪生大酒店、湘核办公楼、汇富大夏、窑岭招行大楼、大财门、光大银行大夏、恒福大厦等地盘,占地面积120多亩,大门在韶山北路,后门在梓园路)。
309队最初设立的3个分队:1分队设在广西富钟县花山;2分队设在湖南宜章县;3分队设在长沙。1955年5月,苏联派出航空测量AH-2型飞机和机组人员到达湖南,309队组建了航空普查分队——4分队,基地设在衡阳。
309队成立之初:一是组建队伍。人员来自全国四面八方,主要是从大专院校、公安系统、志愿军回国人员、各地政府机关、国有工矿企业等选调,政审很严格,进队就要进行保密教育,保密宣誓。对外联系用的是“长沙市第四号信箱”;二是开展培训工作。学习地质普查方法和各种仪器的使用。当时由苏联专家教队员们学会使用一种叫“计数管”的仪器的操作。这种计数管在接近具有放射性物质时,会在1、2秒钟内产生脉冲信号,引起读数的变化。这种“秘密武器”是从苏联引进的,非常贵重。
309队尽管叫“队”,但从队领导到分队领导,干部配备级别都较高,不少是行政13级以上的干部。
为保密起见,对309队党的领导关系问题,1955年7月15日中央组织部电告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309队党委由湖南省委领导,除由省委书记处指定一位书记或副书记领导外,可责成二、三位处长以上干部负责与该队日常联系。该队所属各分队党的组织直接受大队党委领导,和省委以下党的组织不发生领导关系。
309队从1955年3月到1958年底,先后组建了18个分队,职工总数达8669人,工作区涉及南方11个省区。
309队从成立之初就担负着“找铀报国,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这一使命不仅体现在每个队员的工作中,还深深植根于每个队员的心中。
309队发现和勘探了中国最早的一批铀矿,711矿便是其中的一个。该矿位于湖南省郴州市许家洞镇,是湖南省最大的铀矿,也是全国最大的铀矿之一。
1955年9月9日,309队第4分队(航测队),在郴县许家洞金银寨发现航测异常。309队总部即刻电令在宜章县的2分队派1小队前往异常区寻找准确点。
当年10月,2分队1小队到达郴县(今郴州市苏仙区)金银寨一带进行查勘。此时正值秋寒到来,地质队员们肩背伽玛测仪,手持探管,像扫雷战士一样,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进行“地毯式”搜索普查,在金银寨棉花岭区域一平方公里范畴内几个地方均发现了伽玛射线异常点。
这消息,惊动了地质部三局和苏联专家组。几天后,三局高之杕副局长带领大批苏联专家组成员,乘火车赶到湖南郴县许家洞火车站,与先期到达的工作人员在铁路工区临时指挥部会合,在查阅和计算了找矿分队采集的普查数据、地面数据还有地表槽探检查和详查数据后得出结论,该地区铀矿有一定的开发前景。苏联专家提出金银寨铀矿床必须在1957年7月1日前提交500吨以上的铀矿工业储量,才能考虑后续铀矿山和水冶厂的设计与建设。
为实现这一目标,1956年2月,309队组建10分队,开展金银寨揭露评价和勘探工作。309队从外系统和兄弟单位调入大批技术干部、技术工人和设备,10分队职工人数达1500多人,设3个工区,1个普查队,开动12台钻机,4层坑道同时掘进,展开一场大规模勘探会战。
昔日的荒山野岭,一下子拥进上千号人,住宿、吃饭成了一大问题,上级拨下来的帐篷不足以满足需要,队员们只能伐木为柱,削竹片,糊泥巴墙(干打垒泥巴墙房),用树木、树皮、竹片、泥巴、石头等盖起了一个个简易工棚、简易住房。冬季,刺骨的寒风吹进简易住房,冰凉的雨雪不断从屋顶渗透进来。地质队员就是在这样险恶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下,凭着一股为国找铀矿的热情而努力工作。
刚开始进行坑道作业,没什么机械设备,仅靠大锤钢钎凿岩石,用土箕扒子出矿渣。坑道施工实行早中晚三班倒,队员在井下工作都是打手锤,有些队员打手锤工作不熟练,扶手杆的队员手都被打肿了,几天都好不了,痛起来真难受。矿石用铰车一筐筐从井下运上来,倒在矿坪上。井下作业时,地下水温高达54摄氏度,井巷的温度达到40多度,队员们一边用冷水皮管从背后往身上浇凉水一边施工。10分队在各坑道之间开展了“千米掘进”竞赛,8号坑道的掘进速度超过了英国(900米/月),赶上了美国(1000米/月),达到1110米/月,创造了当时“世界第一”的奇迹。
1957年4月11日,10分队向国家提交金银寨主矿带中间性储量报告。这是中国第一份铀矿储量报告,是中国核工业的基石。正是这一份报告促使了中国原子能事业后续工业和核武器的发展与苏联签订了合作协议。一年后的1958年5月31日,中央书记处批准了核工业“五厂三矿”的选址方案。
1957年10月,中南矿业公司筹建411矿(1958年更名为湖南二矿,1964年更名为711矿)。1960年9月1日,中国第一座铀矿山411矿(即711矿)第一期工程胜利竣工,为中国第一颗研制、爆炸提供了合格的原料。被原二机部部长刘杰赞誉为“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
309队10分队在金银寨铀矿床三年多的勘探工作中,共完成硐探31000余米,钻探96000余米。在坑道施工中,粉尘特别大,当时条件有限,人们对放射性纤维粉尘和氡气危害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加上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有不少坑道掘进地质队员患上了矽肺病。为此在60年代初,309队在郴州市专门建立了240疗养院,专门收治因工得矽肺病的地质队员。
严重的矽肺病夺去了不少勘探队员的生命。在金银寨矿区8号坑道上面的大平公墓长眠着116位为探矿捐躯的勇士,在郴州下湄桥街道谭家组的后山上长眠着74位为探矿捐躯的勇士。周都理、陈长和、唐恩武、彭发朝……他们牺牲时大都在20至30岁。在苏仙区下湄桥,还留下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寡妇村”。为有牺牲多壮志,为了纪念这些在勘探工作中付出宝贵生命的地质队员们,特在湖南郴州市西北方向下湄桥一座小山上建立了一座湘核先驱纪念碑,她向人们讲述着铀矿地质队员们为了“东方巨响”在这里曾经发生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309队于1955年3月建队,60多年来,其名称演绎如下:1955年3月国务院第三办公室309勘察队,1955年4月变更为地质部第三局309队,1957年6月变更为三机部第三局309队,1958年4月变更为第二机械工业部三局309队,1959年3月年变更为第二机械工业部三局中南309队,1973年12月变更为湖南省第二机械工业局,1979年5月变更为二机部中南地质勘探局,1982年8月变更为核工业部中南地勘局,1988年10月变更为核工业中南地勘局,1994年12月变更为核工业中南地质局,2001年10月(属地化)变更为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2019年6月并入新成立的湖南省地质院,该院由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湖南省煤田地质局四个局合并重组而成。
尽管“309队”的名称在一直在变化,但309人“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求真务实、不断地进步、开拓创新”的精神不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地质人为国家的地质事业而奋斗。
60多年来,湖南核地勘单位为国家探明并提交很多类型铀矿床62个,为核工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第一颗、氢弹的爆炸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
2024年10月16日是中国第一颗爆炸60周年纪念日。为纪念这个对中国乃至世界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为1964年10月16日前参加核工业建设的核工业老颁授了“我国第一颗爆炸成功60周年”纪念章。据湖南省地质院统计,该院有975名原核工业地勘系统的老获得了这枚宝贵的纪念章。这批老中年龄最大的为100岁,最小的也有78岁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309队”机关大院也进行了开发利用,过去的砖木结构用房不见了踪影,变成高层住宅,成为“紫金苑”小区。不变的是整个区域范围仍属韶山路社区(原韶山路居委会)管辖。
为弘扬和传承“309队”核地质精神和文化,长沙市雨花区侯家塘街道韶山路社区和湖南省核地质调查所共同在紫金苑小区9栋广场上(原309队旧址),打造了一个“309广场”。广场东面制作了一面巨型浮雕墙,描绘了地质队员的工作场景,广场北面有展示“309队”荣誉、风采以及一些珍贵历史照片的宣传栏。
“三0九广场”广场面积虽然不大,不太起眼,但“309队”前辈为中国核地质事业甘于奉献的精神和感人的业绩却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难忘的印象。
“三0九广场”正向人们讲述着铀矿地质队员们用热血和汗水、用青春和生命书写出来的“找铀报国,服务社会”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