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标信息

代号“309队”中国核工业的先遣队

发布日期:2025-03-21 06:31:32作者: hth华体育app官网登录

  何谓先遣队?先遣队通常是指军队在行动或任务开始之前派出的队伍。代号“309队”正是这样一支中国核工业发展史上的先遣队。

  新中国成立初期,内忧外患不断,在朝鲜战场上又多次受到美国的核威胁。毛主席结合国际形势提出:“我们还需要有,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这个东西”。“我们也要搞”。

  中国要发展核工业,要制造,铀是必不可少的核心材料。但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没有铀矿地质事业,只有个别地质人员对铀矿进行了零星的极其初步的探索。

  1954年秋,一块产自广西的铀矿石被带进向、周恩来等人汇报,时任地质部副部长刘杰手持盖革计数器进行探测表演,放射性物质使仪器发出响声,证明我国地下埋藏有铀矿。

  1955年1月15日,主席主持召开了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作出了中国要发展核工业的战略决策,标志着中国核工业建设拉开序幕。

  1955年1月20日,中苏签定《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放射性元素的寻找、鉴定和地质勘查工作的议定书》,并根据该《议定书》的第三条,于1955年2月15日组成中苏委员会。在当天召开的中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在长沙组建“309”勘察队,主要负责中国南方地区的铀矿勘查工作;在乌鲁木齐组建“519”勘察队,负责新疆地区的铀矿勘查工作。接着,在国务院第三办公室的领导和中苏委员会的具体操作下,309队的筹建工作在北京展开。据考证,取代号“309”是当时国务院第三办公室所列的第9项工作任务。

  1955年2月18日,中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专题研究了309队1955年工作规划。会议批准高中为309队政治副队长,代理队长职务。会议决议由中国政府请苏联政府配备专用飞机,用于309队开展航空地球物理勘探工作。

  1955年2月下旬,刘鸿业(后任地质部第三局副局长)带领309队筹备组和中苏双方技术人员共39人秘密抵达长沙。湖南省委周小舟已接到中央通知,在省委接待处会见了刘鸿业等人,表示全力支持309队的工作。

  1955年3月25日在湖南省委接待处举行309队成立大会。周小舟到会祝贺并即席讲话,高中代理队长会上宣布组建所属1、2、3分队,并任命了各分队队长。

  1955年4月在当时国务院第三办公室的领导下,地质部第三局在北京成立。后称为二机部三局、核工业部三局、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地质总局,现为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地质部第三局首任局长雷荣天,后来任二机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309队办公地点选定在长沙市窰岭附近原省合作干部管理学校新址(即长沙市窑岭西南角位置,含现在的紫金苑小区、梓园花苑、雅士亚豪生大酒店、湘核办公楼、汇富大夏、窑岭招行大楼、大财门、光大银行大夏、恒福大厦等地盘,占地面积120多亩,大门在韶山北路,后门在梓园路)。

  309队最初设立的3个分队:1分队设在广西富钟县花山;2分队设在湖南宜章县;3分队设在长沙,专门负责江南地区其它矿产地的铀分布情况。1955年5月,苏联派出航空测量AH-2型飞机和机组人员到达湖南,309队组建了航空普查分队——4分队,基地设在衡阳。

  309队成立之初:一是组建队伍。人员来自全国四面八方,主要是从大专院校、公安系统、志愿军回国人员、各地政府机关、国有工矿企业等选调,政审很严格,进队就要进行保密教育,保密宣誓。对外联系用的是“长沙市第四号信箱”;二是开展培训工作。学习地质普查方法和各种仪器的使用。当时由苏联专家教队员们学会使用一种叫“计数管”的仪器的操作。这种计数管在接近具有放射性物质时,会在1、2秒钟内产生脉冲信号,引起读数的变化。这种“秘密武器”是从苏联引进的,非常贵重。

  309队尽管叫“队”,但从队领导到分队领导,干部配备级别都较高,不少是行政13、14级以上的干部。

  为保密起见,对309队党的领导关系问题,1955年7月15日中央组织部电告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309队党委由湖南省委领导,除由省委书记处指定一位书记或副书记领导外,可责成二、三位处长以上干部负责与该队日常联系。该队所属各分队党的组织直接受大队党委领导,和省委以下党的组织不发生领导关系。

  309队从1955年3月到1958年底,先后组建了18个分队,职工总数达8669人,工作区涉及南方11个省区。

  1958年5月31日,中央书记处批准二机部上报的五厂三矿”(衡阳铀水治厂、包头核燃料元件厂、兰州铀浓缩厂、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以及郴县铀矿、衡阳大浦铀矿、上饶铀矿)选点方案。方案中所指的三矿,即郴县铀矿、衡阳大浦铀矿、上饶铀矿都是首先由309队4分队航测发现异常点,然后由地面人员检查、追索,圈定成矿远景区,再通过揭露、勘探落实的。

  郴县铀矿即711矿是309队发现和勘探的大型铀矿,是湖南省最大的铀矿,也是全国最大的铀矿之一,位于湖南省郴州市东北部的许家洞镇。

  1955年9月9日,309队第4分队(航测队),在郴县许家洞金银寨发现航测异常。309队总部即刻电令在宜章县的2分队派1小队前往异常区寻找准确点。

  当年10月,2分队1小队到达郴县(今郴州市苏仙区)金银寨一带进行查勘。据当年2分队1小队勘探队员陈金陵回忆,10月14日,他和警卫战士李九斤背着仪器朝着地图上标注的工作路线向前查勘。 在蹚过一条齐膝深的河流时,伽玛仪突然 “嘎嘎”响起来,他还以为是仪器出了故障,等他们快到山顶时,一条长约200米的硅化带,如透明的天然屏障挡住了去路。他们只能沿着悬崖峭壁往上攀爬,耳机里又传来“嘎嘎”声,陈金陵沿着石壁探测了50多米,“嘎嘎”声响个不停。陈金陵激动地举起伽玛仪,兴奋地告诉同行的警卫:“我们得知大异常了”,他们在黄昏时下了山。第二天,第2分队1小队全体人员在陈金陵的引导下找到了他们发现的异常区域,用石灰画了一个大圆圈,定点确定位置。晩上小队长伍锡祥把十几个找矿员集中在一个大帐棚里开会,帐棚外还有四个公安战士站岗,伍队长小声说,我们找到的是做的原料,那群年轻的勘探队员心里,从此多了一个激动却又不能言说的秘密。二分队李贵分队长得到消息后,立刻和苏联专家赶来检查这个矿点。

  金银寨棉花岭区域一平方公里范畴内发现大量异常伽玛射线的消息,惊动了地质部三局和苏联专家组。几天后,高之杕副局长带领大批苏联专家组成员,乘火车赶到湖南郴县许家洞火车站,与先期到达的工作人员在铁路工区临时指挥部会合,在查阅和计算了找矿分队采集的普查数据、地面数据还有地表槽探检查和详查数据后得出结论,该地区至少有500吨以上的工业储量,此规模完全具备了大型铀矿床开采的条件。为准确地给出金银寨地区铀矿储量及分布情况,11月8日,中苏专家一致决定成立一支地质勘探队伍。开始钻机和坑道作业,为获取100米以下的地矿资源提供数据。

  1956年2月,309队10分队宣告成立。且3个月后,队伍浩浩荡荡地开进了金银寨棉花岭山区,进行普查勘探。往日的荒山野岭,一下子拥进了几百号人。

  1957年4月11日,10分队向国家第一次提交了金银寨矿床工业储量报告。

  1957年10月,中南矿业公司筹建 411 矿,1958年更名为湖南二矿,1964年更名为711矿。

  1960年9月1日,中国第一座铀矿山411矿(即711矿)第一期工程胜利竣工,为第一颗研制、爆炸提供了合格的原料。被原二机部部长刘杰赞誉为“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

  1955年8月16日,309队4分队(航测队)在衡阳盆地边缘衡东大浦街车站附近发现A55-10号航测异常。309队总部将勘察这一区域的任务交给了1分队(时任分队长苗绍宗)。

  1分队于1955年3月14日在广西富钟县花山,即毛主席所观看铀矿石标本的采集之地成立。这是我国第一支铀矿地质普查分队。由30名行政、技术和仪器操作员组成,在我国30年代矿物学家南延宗、吴磊伯最早发现的有铀矿化的花山,并以在花山出口的钨砂矿石中含有放射性元素为线索,在平乐和富钟地区开展铀矿伽玛普查找矿,揭开了新中国铀矿普查找矿的第一页。

  1955年7月中旬,309队总部为扩大找矿区域电令1分队全队人马从广西撤出,挺进西南,向云南进发。1分队队员日夜兼程,按预定时间提前抵达目的地。他们分布在个旧、昆明、璐西等地普查,直达红河南岸的越南边界,以及与缅甸接壤的畹町镇。

  8月16日,309队4分队(航测队)在衡阳郊外发现了铀矿的异常带。该航测异常带,是处在中南交通枢纽的京广铁路线上,对矿山的勘探与开采,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航测的这一发现,给湖南、给中国的铀矿地质事业带来了无限希望。309队总部即刻电令1分队从云南撤出,立即进入衡阳盆地。

  9、10月份,正值秋雨连绵。地质队员们身披雨衣,肩背伽玛测仪,手持探管,像扫雷战士一样,在地面崎岖不平的丘陵地带进行“地毯式”搜索普查。进入12月,湖南大雪纷飞,队员们为了早日找到航测异常点,顶着刺骨的寒风,踏着一尺多深的积雪,顽强地战斗在这一片白皑皑的土地上。

  12月20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找矿员李富和郭良斌,在一块低洼地带终于找到了铀矿异常区。经技术员蔡仁荣和年轻的苏联女专家米娜耶娃实地检查,初步肯定有成矿价值,立即布置详测。分队长苗绍宗立即动员全体干部职员放弃春节休假,全队上下一呼百应,在冰天雪地里进行地表揭露,经过3个月的初勘,于1956年3月向309队提交了白垩系第三纪砂岩型成矿远景区报告。

  苏联专家被新中国第一代年轻的铀矿地质勘探队员的这种不怕苦,不怕累,不计报酬,顽强拼搏的精神所感动,将这一矿点命名为“李富郭良斌矿点”,以表彰他们的功绩。

  309队新组建8分队在该区域接着来进行勘探。他们在设备简陋、生活艰苦的环境下,忘我工作,黎昌桂钻机组更是全省闻名,取得了非凡的业绩。

  经过两年的深入勘探,309队8分队于1957年8月8日提交铀矿工业储量报告。

  衡阳大浦铀矿坐落在湖南省衡阳市东北部大浦镇一片褐色丘陵之中,1958年建矿,号称十里矿山,有六个工区,最辉煌时期有一万多人,属地师级单位,是核工业部直属大规模的公司。矿山对外曾称湖南五矿,1964年改称712矿,为我国第一颗爆炸提供了大量铀原料。

  大浦铀矿田是中国首次在中新生代盆地中发现和探明的砂岩型铀矿田。该矿1985年停产。现在是衡东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56年8月309队4分队(航测队)在江西上饶市枫岭头镇境内发现航测异常。

  1956年10月1日309队13分队在江西上饶市坑口成立。13分队经过深入开展地表揭露、勘探,于1958年2月提交坑口20号矿床储量报告。

  713矿位于浙赣线年,当时,铀矿有矿区、生活区、电厂三大区域。生产区在坑口,生活区在枫岭头,枫岭头附近有一天然仙人洞,周围有山有水,风景很美。通讯地址为“上饶市九号信箱”。当时来自全国各地的近万名复员转业军人、技术工人、高校毕业生会战于此,开始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

  713铀矿是苏联援建项目,苏联撤走专家后,不再为该矿的铀水冶提供配套的自动控制系统。713矿人不畏艰难、开展土法炼铀。即用土法将矿石粉碎后,装入水缸木桶中用稀硫酸浸泡,用纱布做豆腐般重复过滤矿石,接着沉淀、烘干,提炼出一种俗称“黄饼”的重铀酸铵原料。为我国第一颗提供了原料铀。713矿于2005年完成了历史使命,正式停产关闭。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在罗布泊爆炸成功。为了这一“惊天巨响”,309队前辈克服了很难来想象的困难,付出了智慧、汗水、鲜血,乃至生命。

  在湖南郴州市区西北方向下湄桥一座小山上,矗立着一座湘核先驱纪念碑,向人们讲述着这里曾经发生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1955年9月9日,309队第4分队(航测队)在郴县许家洞金银寨发现航测异常,309队2分队在该区域地表勘查发现铀矿异常带后,苏联专家提出金银寨铀矿床必须在 1957 年 7月 1日前提交 500 吨以上的铀矿工业储量,才能考虑后续铀矿山和水冶厂的设计与建设。为实现这一目标,1956 年 2月,309队组建10分队,开展金银寨揭露评价和勘探工作。309队从外系统和兄弟单位调入大批技术干部、技术工人和设备,10分队职工人数达 1500 多人,设3个工区,1个普查队,开动 12 台钻机,4层坑道同时掘进,展开一场大规模勘探会战。他们日夜奋战,舍生忘死,终于在1957 年4月11日,向国家提交金银寨主矿带中间性储量报告。这是中国第一份铀矿储量报告,是中国核工业的基石。正是这一份报告促使了中国原子能事业后续工业和核武器的发展与苏联签订了合作协议。一年后的 1958 年 5月 31 日,中央书记处批准了核工业“五厂三矿”的选址方案。

  309队10分队在金银寨铀矿床三年多的勘探工作中,共完成硐探 31000 余米,钻探 96000 余米。为了赶工程,抢进度,他们组织了“千米掘进”竞赛,创造了月掘进 1111 米的世界纪录。

  在坑道施工中,打水钻一天只能掘进 15 米,打干钻一天却能掘进 35 米以上,因此各班组都采用了打干钻,这样进度快了,但粉尘特别大,当时人们对放射性纤维粉尘和氡气危害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加上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有不少坑道掘进地质队员患上了矽肺病。为此在60年代初,309队在郴州市专门建立了240疗养院,专门收治因工得矽肺病的地质队员。

  严重的矽肺病夺去了不少勘探队员的生命。在金银寨矿区8号坑道上面的大平公墓长眠着116位为探矿捐躯的勇士,在郴州下湄桥街道谭家组的后山上长眠着74位为探矿捐躯的勇士。周都理、陈长和、唐恩武、彭发朝……他们牺牲时大都在20至30岁。在苏仙区下湄桥,还留下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寡妇村”。为有牺牲多壮志,为了纪念这些在勘探工作中付出宝贵生命的地质队员们,特建立了这座意义深远的纪念碑。

  60多年来,“309队”名称演绎如下:1955年3月国务院第三办公室309勘察队,1955年4月变更为地质部第三局309队,1957年6月变更为三机部第三局309队,1958年4月变更为第二机械工业部三局309队,1959年3月年变更为第二机械工业部三局中南309队,1973年12月变更为湖南省第二机械工业局,1979年5月变更为二机部中南地质勘探局,1982年8月变更为核工业部中南地勘局,1988年10月变更为核工业中南地勘局,1994年12月变更为核工业中南地质局,2001年10月(属地化)变更为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2019年6月并入新成立的湖南省地质院,该院由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湖南省煤田地质局四个局合并重组而成。

  尽管“309队”的名称在一直在变化,但309人“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求真务实、不断地进步、开拓创新”的精神不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地质人为国家的地质事业而奋斗。

  60多年来,湖南核地勘单位为国家探明并提交很多类型铀矿床62个,为核工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第一颗、氢弹的爆炸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

  2024年10月16日是中国第一颗爆炸60周年纪念日。为纪念这个对中国乃至世界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为1964年10月16日前参加核工业建设的核工业老颁授了“我国第一颗爆炸成功60周年”纪念章。据湖南省地质院统计,该院有975名原核工业地勘系统的老获得了这枚宝贵的纪念章。这批老中年龄最大的为100岁,最小的也有78岁了。

  为弘扬和传承“309队”核地质精神和文化,长沙市雨花区侯家塘街道韶山路社区和湖南省核地质调查所共同在紫金苑小区9栋广场上(原309队旧址),打造了一个“309广场”。广场东面制作了一面巨型浮雕墙,描绘了地质队员的工作场景,广场北面有展示“309队”荣誉、风采以及一些珍贵历史照片的宣传栏。

  “309广场”广场虽小,但“309队”前辈为中国核地质事业甘于奉献的精神和感人的业绩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湖南是毛主席的家乡,也是中国核工业的发源地。代号“309队”是中国核工业最早组建的铀矿地质队伍,也是中国核工业最早成立的第一个实体单位。代号“309队”是中国核工业发展史上的先遣队,是名副其实的开路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