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标信息

新婚第2天丈夫不告而别陈士榘:在7169部队这种故事太多

发布日期:2025-01-26 06:40:46作者: hth华体育app官网登录

  洞房花烛夜,是人生四大乐事之一,新婚燕尔,正是两口子之间最浓情蜜意的时候,假如没有特殊情况,谁也不愿意离开自己新婚的妻子。然而,在1958年,却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刚刚和心爱之人举行了婚礼的连长,在第二天早上却莫名其妙地消失了,既没有给妻子留下任何一句交代的话,也没有告诉家里人自己到底去了哪里。

  就算是冰火两重天,可能也不会比这种感觉更糟糕,连长的妻子前一秒还沉浸在新婚的幸福氛围里,下一秒却陷入了歇斯底里的抓狂当中,她问公公婆婆知不明白他们的儿子去了哪里,公公婆婆只是不停地摇头叹息;问邻居有没看到丈夫出门的踪迹,邻居们无人知晓;问丈夫的同事、领导,是否有能联系上他的方法,没有一个人知道内情。

  经过了长时间的煎熬后,一边担忧丈夫安全,一边又疑窦丛生的妻子,差点就要发了疯,幸好这样一个时间段,失踪已久的丈夫从千里之外的甘肃酒泉给她寄来了一封信,告知自己一切平安,不需要过多的担心,才让妻子从痛苦的情绪中走了出来,但是对丈夫具体去了哪里,现在到底在做什么工作,她依然是一头雾水。

  妻子不知道,丈夫在新婚的第二天,就抛下她不辞而别,是由于那天清晨接到了一通非常神秘的电话。电话那一头说话的,是他的老首长,老首长交代他,立刻启程赶到西北某个地方去,执行一项特殊的任务,而且这件事情要绝对保密,不能告诉任何人。

  连长察觉到老首长的语气严肃,心里当时就明白了这一定是一项非常重大的任务,但是想到刚刚新婚的妻子,他还是有点犹豫不决,忍不住又问了一句:“连自己的妻子也不能告诉吗?” 老首长的回答让他的额头冒出了一点冷汗:“是的,否则将以泄露军事机密处理。”

  回头看了一眼还在熟睡当中的妻子,连长有点依依不舍,但他还是果断地收拾起了行装,一个人悄悄地离开了这个温暖的家,离开了最亲爱的家人,也离开了自己深爱着的妻子,他不会想到,这一去,就是漫长的5年。

  新婚燕尔,丈夫却抛下妻子神秘失踪,这样的事情在普通人听来,可能有点难以置信,但是工程兵司令陈士榘将军却说:“这样的故事,在7169部队非常多”。这位不辞而别的连长,正是进入了7169部队,7169部队,成立于1958年,主要负责试验场和导弹试验靶场的整个工程建设。为了执行任务,战士们面对的不仅是和家人的无奈离别,更是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国际上的地位还不是很高,周边强敌环伺,形势不容乐观,1958年夏天,高瞻远瞩的毛主席在军委扩大会上发表了一次很重要的讲话:

  “没有这东西,人家说你不算数,我们就搞一点和氢弹,我看有十年功夫完全可能。”

  毛主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们之所以在国际上说话不算数,就是因没有,因此,核弹试验就是接下来国防建设事业上重中之重的工作。

  1955年8月,通过周总理和美国代表的不断谈判,并以释放11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飞行员作为交换条件,终于让被美国扣留多时的钱学森拿到了移民局允许他回国的通知,钱学森归心似箭,立即启程,带着妻子蒋英和一双儿女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回到了心心念念的祖国。

  回国后,钱学森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首任院长,主持“两弹一星”——、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工程,“两弹一星”工程,旨在发展国防尖端技术,通过拥有有效的自卫核威慑力量,保卫国家安全,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威胁。

  不过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在试验之前,需要先建好和导弹试验基地,这时候,工程兵就有了用武之地了。陈士榘当时是工程兵司令员,虽然身经百战,但听到钱学森在军委会上关于发展导弹技术的分享后,依然是热血沸腾,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之情。

  会议过后,陈士榘专门找到钱学森问:“在发展两弹方面,我们工程兵能做什么?”钱学森回答:“搞‘两弹’是离不开工程兵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1958年4月,为了建设导弹、试验基地,决定成立一支代号为“7169”的工程兵部队,由陈士榘将军担任工程兵司令,主要负责导弹试验场(代号为20基地)和核弹综合试验场(代号为21基地)的整个工程建设。7169部队是兵团级单位,以刚刚从朝鲜撤军回国的志愿军19兵团机关、志愿军工程指挥部和志愿军后勤部为基础组建而成。

  在陈士榘的带领下,十万大军秘密开进了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的一处神秘之地——罗布泊,这里曾经见证了楼兰古城的繁荣,如今却是渺无人烟的沙漠。

  这十万人的队伍里,有的是科研工作者,有的是战士,他们都是在执行秘密任务,不能告诉家人自己去了哪里,更不能泄漏自己的行踪,他们抱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不惧乱石飞走的狂风沙海,不畏昼夜温差巨大的严寒酷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风餐露宿、浑汗如雨,只为实现能够让祖国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两弹”梦。

  多年后,陈士榘依旧记得当时带着专家们首次去考察时的情形,随着直升机飞得越来越远,空气也慢慢的变稀薄,他感觉到就像是有一个沉重的石头压在了自己的心口,连呼吸都变得很困难。陈士榘不禁深吸了一口气,看了一下窗外,飞机已经连续飞行了3个多小时,却没看到一片绿地,当飞机靠近天山时,陈士榘问飞行员:“能飞进峡谷去吗?”飞行员纵然是经验比较丰富,如今心里也很是忐忑:“从来就没飞过。”

  在陈士榘的鼓励下,飞行员鼓起勇气将飞机开进了峡谷,从一个山口中穿了出去,接下来大家眼前一亮,呈现在眼底的是广袤无垠的塔里木盆地。核试验区域要求半径200公里的范围内没有生物,通过空中勘察,最终将核试验区域划定在了哈密以南、敦煌以西的罗布泊西北地区,这里地势开阔平坦,但荒无人烟,不适合任何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核试验区域就这样敲定了,一个月之后,一万人的施工队伍就开进了罗布泊。紧接着,一个一个的人,一支一支的部队,都神秘地“失踪了”,一个代号为“7169”的部队在罗布泊诞生。

  从1958年的第一个调令开始,罗布泊先后调来了两个步兵师、一个铁道兵师、一个空军分部、九个工程兵团、两个汽车运输团、一个通信工程团、两个工程建筑公司、三个野战医院、一个机械修配厂、一个木材加工厂,加起来有浩浩荡荡的十万之众。部队的生活区有一个非常诗意的名字:马兰,被称为马兰基地,取自盐碱湖旁顽强生长的马兰草,马兰草,象征着战士们不怕任何困难的奋斗精神。

  罗布泊是一片真正的荒原,放眼望去,遍地都是干沙、泥沼、盐碱地,沙漠中昼夜温差非常大,白天地表温度高达四五十度,夜晚温度又会骤降到10度以下。在基地的建设过程中,衣食住行全都成了问题,战士们用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开拓精神,克服了一切困难。

  住的是用双手在沙滩中搭建起来的帐篷,吃的是采来的野菜,没有实验室,就在烈日下做高温试验。为了打一只野羊开荤,有时会追赶几百里,为了运水,有时候需要跑一百多里。部队收集的雨雪水里面,经常会有很多蚊子,为了不浪费,都是连着蚊子一起喝下肚。条件如此艰苦,陈士榘却云淡风轻地说:“蚊子也是一种昆虫嘛,反正已经煮熟了,说不定还能补充点营养呢!”

  在生活的苦难之外,因为自然条件恶劣,战士们还会随时遇到被大风卷走、被流沙掩埋的生命危胁。一位地质队的女技术员在帐篷门口看报纸,突然一阵风把报纸吹跑了,她赶紧去追,结果却再也没有回来。一个战士到孔雀河边割芦苇,就这样神秘失踪,找了好几天不见踪影,一年后,才在芦苇丛中发现他的遗体。

  300多名为核试验和基地建设献身的战士,永远长眠在马兰基地的烈士陵园,碑文上写着:“他们来自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靠着对国防科学技术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有的在试验场壮烈牺牲,有的在建设基地中以身殉职,有的在平凡的岗位上积劳成疾悄然离逝......”

  1960年,经过一年多的日夜奋战后,一名工程兵在测定爆心插入了一根木桩,这根小小的木桩,标志着亚洲第一座核试验场的诞生,不久后,在爆心位置,耸立起了一座百余尺高的铁塔,中国第一颗就静静地躺在里面,爆心周围的三千台监控仪器,将准确记录下爆炸的全过程。

  1964年,随着罗布泊上空一声巨响,中国第一颗试验成功,这石破天惊的一幕,陈士榘多年以后回忆起来仍然兴奋不已:

  “一团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冲击波狂风般地向周围卷去,紧接着便是震耳欲聋的鸣响,犹如阵阵惊雷。雷鸣声消失后,雪白的浓雾在空中翻卷,浓烟挟着尘柱滚滚上升。而后,漫漫大漠中冉冉升起了一朵美丽的蘑菇状烟云。”

  1965年新春联欢会上,来到高级将领中间,一手拉住陈士榘的手,一手指着张爱萍将军说:

  “祝贺你,你们(指工程兵)立了功,他们(指国防科委)出了名;你们做窝(建成的两弹基地),他们下蛋(成功爆炸),我们中国人说话算数了!你们都立了大功!”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毛主席向来都是举重若轻,幽默睿智,哪怕是“两弹一星”这样的国家大事,他都非常形象又云淡风轻地说成了“做窝”、“下蛋”,在场的将领们听了,都是开怀大笑,每个人的心里都是如释重负,从此以后,中国真正成为了一个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在国际上地位将今非昔比。

  7169部队从成立到撤编,为完成特殊使命只存在了短短的5年时间,在胜利完成两弹基地的工程建设后,由第十九兵团改编的7169部队撤到河南洛阳整编, 7169部队随之从的编制序列中撤消,为两弹一星工程立下了汗马功劳7169部队,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由于当时特殊的国际环境,7169部队执行了极其严格的保密制度,十万大军都是悄悄地来到了罗布泊,又悄悄地离开了罗布泊。代号为“7169”的这支部队里,究竟有哪些人,他们的名字,根本无从知晓,他们成了真正的无名英雄,在特殊的历史时刻,悄无声息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7169部队的所有工作人员,无论是工作地点,还是工作内容,都必须对包括父母、妻儿、朋友、战友、同事在内的所有人严格保密,家属们多年来都不清楚自己的亲人究竟去了哪里,家信都是统一从甘肃酒泉寄出,对他们的具体所在,家人们完全无从知晓。

  刚开始去的时候,连战士们自己都不知道具体的工作内容,每天都在根据上级的指示埋头苦干,却不知道到底在完成一件什么样的任务,条件非常艰苦,战士们的心中难免疑惑:“我们连打的什么仗都不清楚,一天到晚蒙在鼓里,晕头转向的,也不知道究竟是要干啥。上刀山下火海我们不怕,但死也要死个明白吧。”

  看到战士们这样的状态,陈士榘认为,为了让大家有动力,可以在内部公开任务,有了伟大理想的支撑,战士们才会更有干劲,因此就跟大家交了底:“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建一个、氢弹试验靶场。”战士们一听,都兴奋不已:“想不到这辈子还能赶上这样伟大神圣的事业!”

  7169部队,就是这样一支神秘的部队,1958年,他们出现在了那片自从楼兰古国消失以后就再也无人问津的神秘戈壁滩,历经千难万险,默默完成了一项艰苦卓绝的任务,却只留下了一个代号。

  1987年,陈士榘将军在《历尽沧桑的岁月》中回忆:“在当代中国人的心目中,只知道从事两弹研制的科技工作人员和发射试验部队,而未闻那个特殊的名字,即代号为 7169部队的特种工程指挥部。想到这里我内心感到有说不出的内疚和怀念。无论是已故的,还是活着的,我们都不应忘记他们。因为他们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艰苦创业的时代;他们也开辟了一个时代,一个巨龙腾飞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