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010-88029730
西安:029-89297850
家住吉林省榆树县的张国福老人,还没有等到能够和家人团聚的春节,便生出了重病。在一连几天的时间里,他咳嗽不断,去医院检查时才发现、他的胸腔内已然浮现积水,如果不及时接受专业的治疗,恐怕有生命危险。
闻讯赶来的子女们眼眶早已红肿,他们迫切地想要安排老父亲住院治疗,可奈何经济拮据,根本没办法面对如此高昂的医疗费用。
看着孩子们一个个愁容满面,张国福老人用沙哑的嗓音安慰道:“娃娃们,别愁了,我今年六十多岁、也活够了……咳咳”。
话还没有说完,老人再次剧烈地咳嗽起来,他赶紧用手帕捂住嘴巴,却不经意间发现,洁白的手帕上竟然沾染着丝丝鲜血。
就在这样一个时间段,年龄最长的大哥忽然想到了什么,赶紧安抚老父亲躺下休息,随后便招呼众人来到走廊。
第二天一大早,等到张国福苏醒过来的时候,竟被告知他即将被转到北京的大医院去接受专业的治疗。
不久之后,他便在孩子们的陪伴下来到了位于北京的301医院。与此同时,时任副司令员、基建工程兵副主任黎原却早已在此等候多时。
当黎原看到被担架抬着的张国福老人时,急忙将他拦住,并从口袋里取出一份文件念道:“根据中央的指示,竭尽全力救治张国福老人,特批进入总医院接受治疗,即日起成立专家组进行病情研究”。
此言一出,不仅是病入膏肓的张国福老人,就算是陪伴在他身边的几名子女也大吃一惊。
自己的老父亲仅仅是个普通的工人,最光荣的事迹也不过是当过几年兵,他生病了怎么连中央都给惊动了?
就在众人感到疑惑之际,黎原竟然线多年前,你立下大功,更是受到了毛主席的亲自接见和宴请,现如今染上了病,怎么不早跟组织上知会一声呢?”
此言一出,在场的所有人瞬间将目光转向担架上的张国福,此刻已是满脸的不可置信。
那么,张国福究竟有着怎样的身份呢?他又做了哪些事,以至于受到毛主席的亲自接见呢?
那个时候,由于广阔的东北大地受到日本侵略者的控制,再加上当地时常有土匪出没,导致乡亲们的日子并不好过。
张国富一家也是如此,自他记事开始,就从来就没买过一件新衣服,只能穿哥哥剩下的旧衣、烂衣,缝缝补补之后勉强能够遮羞。
在他的印象中,父母十分勤劳,天还没亮就要赶紧扛着锄头到地里劳作,直到日落西山时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
可即便如此,他们家里的生活状况依旧没有一点的改善,因为秋收之后,一年到头的收成要分一半给地主交租,还要时刻应付前来骚扰的日本鬼子,余粮自然剩不了多少。
这种穷苦的日子,如同烧红的烙铁深深地印刻在张国富的脑海中,随着他一天天长大,心中为穷人打抱不平的愿望也愈发浓烈起来。
1946年,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发布了《关于东北目前形势与任务的决议》,其中有一条便是“进一步集中力量清剿残余伪军与土匪,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
那个时候,张国富年仅15岁,当他看到大街小巷张贴的布告时,根本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便赶忙拉扯着旁边的一位大人问道:“这上面写的是啥意思啊?”
那名中年人见对方是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子,便漫不经心地敷衍了一句:“要搞革命,给穷人分土地嘞”。
他想到了一年到头辛苦劳作的父母,他们任劳任怨、舍不得吃喝,却要把一半的收成乖乖交给地主,一大家子人只能忍饥挨饿,究其缘由是没有属于自身个人的土地。
想到这里,张国富心中萌生出了一个念头,那就是找到领导的部队、加入进去,给更多的穷人分田分地。
在这个心愿的驱使下,他一路打听,最终来到了位于榆树县城的东北民主联军招兵处,鼓起勇气对面前的两名民主联军战士说道:“你们这儿还要人吗?我……我想参军”。
闻听此言,张国富拍着胸脯说道:“你别看俺个头小,可俺8岁就干力气活,有的是劲儿”。
说着,他一边挽着袖子,一边伸手便接过战士递过来的一杆步枪,握着枪托仅用一只手便举了起来。
那名战士沉思片刻后,这才严肃地对张国富说道:“15岁太小了,这样吧,我给你改成16岁,以后你可千万别说漏了嘴”。
就这样,张国富最终如愿加入了部队,在东北民主联军第47军中从一名普通的战士做起,历任班长、排长、副连长等职务。
在进攻长春至沈阳段铁路线的战斗中,张国富所在的部队遇到了一股顽固的敌人,他们仗着手中猛烈的炮火优势拒不投降,以至于我军伤亡惨重。
眼睁睁看着身旁的战友一个个倒在血泊之中,张国富心中焦急如焚,为减少伤亡,他突然灵机一动、冒出了个大胆的念头。
在没有和部队首长汇报的情况下,身为班长的张国富带着十几名战士绕后包抄,悄悄摸向了敌人的阵地。
见敌我距离已经十分接近,他猛地窜了出来,朝着天空鸣了一枪后随即将枪口对准敌人,口中大喝道:“都不许动,你们已经被包围了,识相的缴枪不杀!”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敌人措不及防,犹如惊弓之鸟一般扔掉了手中的武器,纷纷蹲在地上抱起头来。
随后,他的英勇事迹也传遍全军,东北民主联军军报记者甚至还以《16岁放牛娃生擒中将赵伯昭》为题目,将这一事迹刊登在了报纸上。
当时,东北野战军破译了敌人的电台密码,得知廖耀湘兵团指挥部就驻扎在胡家窝棚一带,于是派出第3纵队奉命进攻此处。
当张国富跟随部队来到胡家窝棚西边的山坡时,发现不远处荒无人烟的山谷里竟然凭空搭建起了7间大瓦房,而且电线交错纵横,还是不是有敌人的小股部队四处巡逻放哨,便料定这肯定是一条“大鱼”。
既然是条“大鱼”,那就决不能让他们跑掉,战士们当即寻找掩体,随后掏出贴身携带的手榴弹,朝着山谷里扔去。
伴随着一阵响彻云霄的爆炸声后,战士们刚想趁机发起进攻,却不料刚一露头,竟遭到了敌人的火力压制。
原来,这7间瓦房都是敌人加固搭建的,而我军自制的手榴弹威力又欠缺,爆炸后虽然炸伤了在外面站岗的士兵,却并未伤及躲藏在防御工事中的敌人。
面对如此密集的枪林弹雨,贸然冲锋无异于被当成活靶子,战士们只能躲在掩体后面静待时机。
可就在这样一个时间段,战场嗅觉灵敏的张国富却发现,山谷中的敌人俨然分成了两队,一队疯狂开火、另一队则在紧急整理文件、电台,显然是想趁乱逃跑。
于是,张国富自告奋勇、挑选了几名机灵的战士组成敢死队,打算潜入敌人的军火库。
为了掩护他们,团长果断下令反击,吸引敌人的火力,而张国富等人则从不远处的一处小树林朝着敌人移动。
面对敌人如同火蛇般的枪口,张国富临危不惧,他果断冲了上去、凭借着灵活的走位躲过子弹的追击,随后掏出随身的配枪,简单瞄准后便将敌人的机枪手击毙。
仅仅过了半分钟的时间,这片山谷变成了一片火海,强烈的爆炸轰鸣声直冲云霄,而原本打算逃跑的敌人也被大火所吞噬。
幸运的是,在爆炸的前一刻,张国富找了一处山洞藏了进去,才保住了一条性命。
1950年9月25日,也就是新中国成立一年之后,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
这场会议只有350人,而年仅19岁的张国富凭借着解放战争中立下的汗马功劳,也得以受邀参加。
当张国富坐在台下,看到远处的毛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总司令等人的时候,心中的激动之情不言而喻。
当天的会议结束之后,张国富正准备跟随众人离场,一名工作人员却突然拦住了他的脚步。
而工作人员则是笑着回答道:“毛主席特意交待,想邀请你明天去参加宴会”。
张国富简直不敢相信自身的耳朵,在反复多次确认之后,他才终于相信,真的是毛主席要见自己。
第二天一大早,张国富细心整理一番后,便来到了丰泽园菊香书屋,这里是毛主席的寓所,刚一走进这个院落,他激动得整个人止不住地颤抖。
这顿宴席的菜品十分简单,一份红烧肉、一份青菜、一份炒豆腐、还有一份花生。
张国富虽然坐在了板凳上,但内心却显得局促不安,好在一旁的毛主席看出了他的局促,赶忙夹了一块红烧肉放入他的碗中,一脸慈祥地笑道:“你这娃娃还在长身体,要多吃一些,不要拘谨”。
1951年,张国富跟随47军入朝作战,在一次阵地战中他身负重伤,不得已回到国内疗养。
伤势康复之后,他主动要求办理了退伍手续,回到了吉林老家,从部队里的“特级战斗英雄”转变为一名普通的工人,甚至还给自己改名为“张国福”。
可不幸的是,由于战争年代遭受的创伤,导致他的身体健康情况一直不好,1997年时旧病复发、咳嗽不断,去医院检查时才得知,胸腔内已经有大量积水,这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生命即将走到了尽头。
面对高昂的医疗费用,已经66岁的张国福不希望给子女们增添负担,打算顺其自然下去。
可令他没想到的是,子女们在收拾旧房子时,意外发现了他藏在衣柜底下的军功章和特级战斗英雄奖状,便立马找到了当地政府,希望可以得到帮助。
而张国福昔日的老首长、时任副司令员、基建工程兵副主任黎得知这一情况后,当即写了一份材料呈交给了北京方面。
虽然专家组们竭尽了全力,可奈何他年事已高、身体健康情况太差,病情没有正真获得及时的控制,最终于1998年7月11日去世,享年6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