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010-88029730
西安:029-89297850
40多年来,“我”从一个边陲小镇成长为国际化大都市,人口规模从1979年的32.35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700多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7亿元增至2020年的2.77万亿元。
“奇迹”,这是大家对“我”描述最多的字眼。但“我”感觉自己更多的是幸运——“我”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今天,“我”想通过几组镜头,和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我”的成长历程。
照片采用仰拍的方式,画面上阳光遍照大地,一个戴着红色安全帽、穿着蓝色背心的“建筑师”正在指挥“大吊”,他身上坚实的肌肉展现出硬朗的线条,像是在诉说着老兵的身份。环绕在“建筑师”周围的,是正在热火朝天建设的高楼大厦。整个画面传递出建筑工人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
这张照片叫《升》,拍摄对象是深圳市红岭大厦建设时期的塔吊指挥员邹洪涛。作为第一批到达深圳的老兵,邹洪涛见证并参与了经济特区的初期建设,他也是两万名基建工程兵南下深圳开发建设并集体转业的故事主角之一。
1980年4月,对长期规划中的建筑业的地位问题和住宅政策问题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他指出,在长期规划中,必须把建筑业放在重要地位。
同年8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建立。建筑业的改革发展为深圳的快速崛起提供了动力。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先生如是说。由于当时深圳严重缺乏专业施工队伍,中央决定派遣中国人民基本建设工程兵(以下简称“基建工程兵”)部队“尖刀团”前往深圳。在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尖刀团”相继参与建设了深圳市政府大楼等一批重点工程。1982年秋天,两万名基建工程兵从全国各地南下,100多辆军列满载军人和各种施工设备直奔深圳经济特区。
1982年的深圳,一片荒芜,又充满希望。对于深圳的初印象,一名基建工程兵曾提到:抵达深圳火车站后,一下车,看到前面的广场四处是坑坑洼洼的,污水横流。但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基建工程兵以燃烧的激情冲锋陷阵,不畏困难险阻,精心施工,“啃”出一个个“样板工程”。
为激发市场强大活力,深圳率先进行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1983年,根据国务院、的命令,2个师部、7个团总计2万名基建工程兵脱下军装集体转业,部队也以团的建制为单位改成若干个公司。由此,团长成了经理,政委成了党委书记。脱下军装的“基建工程兵”,在市场大海中学游泳,把争先创优作为突破口,投身到深圳的建设中。
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条条宽阔马路蜿蜒前进……据了解,在深圳建设初期,2万“老兵”在深圳完成大小建筑工程160多项,曾创下三天建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建筑工程是建筑业的发展体现,为促进全国建筑工程质量的提升,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在1987年创立了国家建筑工程最高奖“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这些“老兵”建设完成的8个项目捧得了该奖项。
改革发展事业取得的成就,每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我”的飞跃发展,是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广大干部群众开拓进取的结果,是全国人民和四面八方广泛支持的结果。
“深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1996~2010)”几个字在照片最上面,在这个总体规划图中,城镇建设用地、农业用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范围一目了然,为城市发展勾画出明确“蓝图”。
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排头兵”,深圳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浓缩了世界上其他城市几百年的发展经历。在这一过程中,深圳分别编制了1986版、1996版、2010版城市总体规划。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初期,大规模的建设工程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从四面八方支援深圳开发建设的人才也持续不断的增加。到1984年,深圳经济特区城市人口已由建设初期的3万多人增加到26万多人,国内外机构也纷纷进驻,掀起一股发展热潮。
与发展热潮相伴而生的,是一系列日益凸显的问题:来到深圳建设的人才面临着建房、居住的问题,来深圳发展的机构面临着建工厂、建学校的问题,很多道路面临着加快改造……如何平衡好各方的利益和需求?如何让深圳的发展拥有持续的动力?怎么样处理好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所有这些都需要一部明确的总体规划。
与此同时,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也逐步确立。1983年11月5日,国务院发出通知,批转了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关于重点项目建设中城市规划和前期工作意见的报告》。1984年1月5日,国务院发出通知,颁发了《城市规划条例》。这些也为深圳经济特区首个总体设计的出台奠定了基础。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规划师蒋大卫回忆说,中央当时把编制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设计的任务交给了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具体执行这项任务。他们从1984年10月到1986年3月,用了约一年半的时间,编制完成《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1986~2000)》,提出了构建富有弹性的“带状多中心组团结构”、超前布置机场等重大设施,为城市的建设和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弹性构架基础。
如何编制总体规划?建设什么样的特区?经过一系列调研和探索,深圳市确立了“一个以工业为主导,多功能、产业体系合理、科学技术先进、高度文明的综合性的经济特区”的定位。在规划中,更注重环境保护、宜居环境、良好交通。以“宜居”为例,特区要想吸引人才,就要有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为保证居住优先,总体设计中规划了179片大小不等、可以容纳80万以上户籍人口的居住区,小区住宅以多层为主,适当配置高层和低层。这为深圳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
1993年,深圳市组织进行城市总体设计修编工作,于1996年年底完成了《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的编制,也就有了“深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1996~2010)”,这次修编第一次将规划范围扩展至全市范围。
随着告别大规模大开发的建设阶段,深圳逐步从增量时代迈入存量发展时代,各地区现状条件、发展定位、建设阶段等存在的差异日渐显著。在此背景下,为提供新时期深圳城市成功转型的空间指引,2010年深圳启动了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并在国内率先提出城市转型,提出建成“四城”,即和谐之城、活力之城、宜居之城、便捷之城,这是一部以人作为核心的创新规划。
深圳被称为“一个基本按照规划建设起来的城市”。一路走来,每一轮城市规划都承担着指导城市发展的重要使命,引领了深圳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
规划先行,谋定后动。在发展中,规划者为“我”量身打造一套完整、循序渐进的建设规划,让“我”在发展中更从容、更有方向。
照片中的雕塑是一个个体魄健壮、表情坚毅的巨人。这个巨人用双手猛烈地撑开一座大门,以致大门横梁裂开一道缝隙。
照片中雕塑的名字叫《闯》,立于老深圳博物馆前,是继《拓荒牛》之后的深圳第二代城市标志,其中蕴含着率先推开国门、对外开放、冲破传统体制的束缚、锐意改革、不停地改进革新等含义。
在石破天惊中实现突进,在敢为人先中寻求突破,深圳经济特区的“特”别之处就在于“闯”。“为职工购房抵押贷款”,就是深圳市“闯”出来的路子。
1979年7月,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开山第一炮”如同春雷炸响神州。当时的蛇口工业区四海社区是南海石油深圳服务开发总公司后勤服务基地,许多职工都是从北京、上海等城市过来的知识分子,没有自己的房子。
据了解,当时南海石油深圳服务开发总公司的政策主要是“三三制”,即职工出30%,单位出30%,集团公司出40%。通常情况下,职工想买一套像样的房子,通常要先拿出约1万元。但是这在当时也不是小数目,“卡”住了很多职工的买房愿望。
为留住人才、给职工安家,南海石油深圳服务开发总公司与中国建设银行深圳蛇口支行工作人员商议,借鉴香港同行的经验,为职工提供分期付款的贷款方式。最终,银行员工凭借一条房贷利率公式,确定了贷款金额、利息等数据。为确保按期收回贷款,银行要求在贷款期限内,把贷款职工的房产证抵押在银行,并签订合同,办理有关法律手续,内地首个住房按揭贷款房产说明书也诞生了。
1985年4月,南海石油深圳服务开发总公司一位技术人员拿到了他第一份按揭贷款的房产说明书,这位技术人员是当时85名获得贷款的职工之一。这一次,建设银行共发放了80万元的住房按揭贷款,为企业解决了职工购置住房资金困难的问题。由此,公司留住了人才,银行得到了利息收入,而在深圳奋斗的职工们终于在这片土地上有了自己的“家”。
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没有改革开放的精神,没有敢闯敢试的勇气,没有冲破体制的创新,就没有今天的“我”。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希望生活在这里的人民群众都能有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
住宅小区消防安全事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城市安全运作和社会稳定,是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多地城市进一步筑牢居住小区消防安全防线,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安全第一,生命至上”,全面加强居住小区消防安全整治。
2024年,全国计划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4万个。根据各地统计上报数据,1-5月份,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26万个。分地区看,江苏、山东、河北、辽宁、浙江、上海、湖北、重庆8个地区开工率超过50%。
近日,随着沈阳软件园停车楼等三处停车楼建成并投入运行,标志着沈阳市首批建设的6处复合式立体停车场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营,该停车场可提供340个公交泊位,满足30余条公交线路停车需求,为周边市民新增4500余个小汽车泊位,有效缓解周边“停车难”问题。
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基于视觉的“火柴人”技术前端AI相机等设备的应用,北京经开区搭建了智慧养老健康监测场景,以数智赋能智慧居家养老新模式。
数智领航 探索未来 全国智标委第三届第五次工作会议暨数字工程与数字家庭建设交流会圆满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