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010-88029730
西安:029-89297850
坦克是具有强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坚固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它是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和装甲兵的基本装备,大多数都用在与敌方坦克和其它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摧毁野战工事,歼灭有生力量。
我国的坦克最早的坦克部队可追溯到军阀混战时代。在1919年法国派遣了少部分的雷诺FT-17到海参崴参加当时的多国对苏俄的军事干涉,后这批坦克辗转到了张作霖手上。
奉系军阀张作霖在见识到坦克的威力后,于1922年向英、法等国订购了36辆“雷诺”FT-17型坦克及不明数量的英制NC-27轻型坦克、美制M-1917轻型坦克,1924年运抵大连,交付中国,组建了快速纵队,由此开创了中国装甲兵的先河。1926年东北军在和直系军阀吴佩孚的战斗中,首次使用了这批坦克。
1928年6月张作霖被日本人暗杀以后,少帅张学良带领东北军连同这些坦克一并加入了南京国民政府,组成了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一骑兵装甲旅,名义上虽为中央政府指挥,但实际为张学良的内卫部队。日本侵略东北后,由于原东北军接到不抵抗命令并快速撤退,这些坦克均被抛弃,至1931年日军占领东北后,这些车辆大部分被日军俘获,中国第一支坦克部队就此灭亡。
1933年,随着政府的整军计划开始,大量的外购装备陆续运到中国。1935年,国民政府为增强军备实力,购买了29辆“维克斯·卡登·洛伊德”M1931水陆两栖坦克及16辆英制“维克斯”MKE坦克,其中组建了战车第一营第1、2连,代号“虎”连和“龙”连。1936年,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德国时定购了10辆(有一种说法为17辆)PzKpfw I/A型坦克。
在全面抗战开始后,面对日军的强烈攻势,国民政府的装甲部队很快就损失殆尽。为抗衡日军战车部队,1938年初,国民政府又从意大利购入了一批CV-33超轻型坦克。
1938至1939年间,苏联为避免日、德同时对其发起进攻,战略上希望中国方面能牵制日军,因此开始了对中国的军事援助。于是,中国购买了苏联大约83辆T-26b坦克及4辆BT-5快速坦克,大多装备给新组建的第200机械化师第一坦克团,第200师是中国当时唯一的机械化师。
第200师接受了这些坦克后不久就参加了以T-26b为主力的兰封遭遇战和后来举世瞩目的昆仑关大战。但由于装甲部队常因步坦协同不好、日军步炮兵反坦克战术纯熟和日本航空兵的火力优势,甚至于战场民用道路桥梁无法载重等因素,难以发挥其战斗力,两战役的战果实属得不偿失。
1941年12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在海军上将山本五十六率领下,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迫使美国参战。为了让中国军队牵制住日本陆军主力,1943-1944年间,中国国民政府通过租借法案共装备了48辆M3A3“史都华”(Stuart)轻型坦克及35辆M4A4“谢尔曼”(Sherman)中型坦克,并组建了驻印军“中美第一临时战车群”下属的战车第一营,战车第一营是中国驻印军的军直属战车部队,也是国民革命军陆军使用美制战车作战的开始。
由于驻印军是在国外作战的部队,装备是由美、英租借的,所以驻印军的重武器都不涂有的徽。二战结束后国民革命军将其全部投入中国内战(主要是淮海战场即徐蚌地区),之后大量被缴获,成为装甲部队的主力战车之一。
新中国成立早期,所有的坦克都是从部队缴获的,型号繁杂,主要有英、美、苏、日四国制造的为主。这些坦克大多性能落后,可靠性低,后勤维护困难。未解决这样一些问题,新中国政府向苏联寻求帮助,并于1956年获得了T-54A的技术资料和样品。同时,在苏联工程师的帮助下中国第一个坦克厂(617厂)也在包头建设完成。到1958年12月,第一辆用苏联零件组装的中国造T-54A开下了流水线厂慢慢的开始生产完全独立制造的T-54A。
1959年十月一日在北京举行的建国十周年大阅兵上,32辆中国造的T-54A首次出现在大众面前。1959年底,被正式命名为59式坦克。从此,中国摆脱了“万国牌”坦克,迈出了自造坦克的第一步并首次同世界坦克性能水平同步。
同时,为了替换老旧的M24“霞飞”轻型坦克和M5“斯图亚特”轻型坦克,我国在T-54A的基础上,改进设计了62式轻型坦克,大多数都用在南方丘陵山地的装甲师团,遂行侦察、迂回、同敌方轻型装甲车辆作战等主要主要任务,拥有非常良好的机动性能、一定的火力和防护能力。
但5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逐渐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企图把中国纳入与美国争霸的轨道,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1958年苏联要求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遭到拒绝后,于1960年片面撤走在华的全部专家,撕毁了243个合同书,废除科学技术合作项目257个,给中国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
1960年后,军委装甲兵和第五机械工业部决定自行研制中国第一代主战坦克。为此,五机部专门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开展新型坦克的技术预研工作。1963年装甲兵研究院开始做新型坦克的方案论证,并于次年正式提出了新型坦克的战技术指标论证方案。1965年,五机部正式确定了新型坦克战技性能及总体设计的具体方案,并向有关科研单位(60研究所、617厂设计所、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院)下达了研制任务,同时将产品代号命名为“WZ-121”。1966年,617厂试制出了第一台样车。但由于失去苏联的技术上的支持和对军工企业的冲击,新型坦克的研制进度极为缓慢。
1969年,苏军挑起珍宝岛武装冲突,面对先进的T-62中型坦克,人民找不到任何有效的反坦克手段,暴露出59式坦克的不足。其后,苏联在中国边境增兵百万,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为了应对苏联装甲部队,617厂对在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缴获的一辆苏制T-62中型坦克进行了测绘,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和有关技术。结合1966年试制出的第一台样车,对新车进行了11个项目的改进,1970年又试制出了3辆新样车。经过试验,整车战技术指标基本达到一定的要求。同年,根据领导机关的行政命令,在“121坦克”尚未设计定型时,急于投产100台。但由于当时的设计、工艺、装配中存在不少问题,部分协作件也未过关,结果无一台总装成功。1971年,五机部决定,新坦克不成熟的部件暂时下马,基本成熟而质量不稳定的部件抓紧攻关。于是,工厂科研人员又接着来进行攻关研制,对新车战技术指标作了重新调整。经上级对方案和战技术指标重新审查和批准后,617厂试制出定型样车,并由装甲兵组织进行了定型试验。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在充分吸收和借鉴59式坦克技术的基础上,我国坦克科学技术人员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代坦克,于1974年3月26日由国务院、军工产品定型工作领导小组批准设计定型,并命名为“1969式中型坦克”,简称69式坦克。
作为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代坦克,69式在火力、防护、机动性能上比59式坦克都有较大提高,但因受“”等因素的干扰,造成研制时间过长,使本来比较先进的性能跟着时间跨度的增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显得逊色了。因此,69式中型坦克定型后没有大量生产。
60年代后期,世界军事强国纷纷推出了战后第二代坦克,它集中型和重型坦克的优越性能于一身,称为主战坦克。各国开始在其身上大量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使战后坦克技术发生了一次飞跃。而作为中国坦克骨干的59式在长期的生产中,其火力、防护、机动性能方面就没有提高,综合作战性能已远远落后于世界领先水平。为了赶超世界先进坦克的技术水平,有关部门于1970年3月提出“122坦克”研制计划,由于受当时极“左”思想影响,没有按科学规律办事,在技术水平不具备的条件下,对“122坦克”提出了过高的战技术性能要求,最终由于整车性能和结构部件存在大量问题,于1974年被迫下马,改作部件研制,并开始对59式和69式坦克进行改进,由此衍生出各种型号。
70年代初,美国在同苏联的争霸中转入战略防御。为了扭转同苏联争霸的不利局面,美国提出了“尼克松主义”,转而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为了抵抗苏联的压力,也需改善同美国的关系。1972年2月,美国总统闪电访华,确定了北约“联华抗苏”的行动基调。随后,中国跟美、英、法、德等北约主要科技大国开始了频繁的接触、交流,意图引进部分国内暂时没有办法解决的先进的技术、装备,加速追赶先进发达国家的步伐。而为了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加强中国的国防和科学技术实力,从而增加与苏联对抗的筹码,这些国家也在不威胁北约利益的前提下,大力推动此类交流活动。
有了西方先进国家的技术上的支持,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在69-ⅡM式中型坦克基础上,同时吸收了59-Ⅱ部分改进项目并结合西方国家先进的技术发展出了69-Ⅲ式主战坦克(即79式)。该型坦克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引进西方国家先进的技术改进国产坦克的首次尝试。79式坦克上共引进国外3项新技术,同时增加国内42项新技术。该型车虽然有参加84年阅兵,但最终并没有装备人民装甲兵,而是供研究之用。
因为在中国北方工业公司研制该车的同时,617工厂也在研制新型主战坦克。1978年,617厂按照兵器工业部的要求,开始研制中国第二代坦克。然而国内坦克研究技术储备较少,二代坦克起步要求又高,故617工厂提出在69式中型坦克的基础上,分期分批地将国内外先进的技术用到主战坦克上,尽快研制出一种“性能较先进、部件较成熟、结构相对比较简单、继承性好、造价低廉、利于生产”的坦克,即用“小步快跑”的战术赶超世界领先水平。在研制过程中,先后共试制出12台样车,累计试验行驶里程10万公里。在吸取了79式坦克的研制经验并进行多项改进后,于1986年3月生产出定型样车,并于同年9月完成样车试验,1987年装甲兵定型委员会通过定型审查,1988年2月,由国务院、常规产品定型委员会正式批复命名为ZTZ-88式坦克,从而完成国产第二代坦克的设计研制工作。该型坦克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坦克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80/88式坦克成为第二代坦克后,中国军工部门把第三代坦克的论证工作提到了首要议程。不久,在论证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设计理念。第一种设计理念主张在苏军T-72坦克的基础上研发第三代坦克,其依据是中国已完全掌握了T-72的技术性能,在此基础上研发新一代坦克不需要对承袭了苏式风格数十年的中国坦克工业体系做大的调整。
该方案为3人制坦克,125毫米火炮,采用自动装填机。第二种设计理念主张另起炉灶,以研发新型坦克为契机,彻底摆脱苏式体系,吸取西方坦克优点,采用类似以色列坦克的设计风格。由于两种设计理念的分歧较多,第三代坦克项目论证工作暂时中断。
1984年7月,军方和研发部门重新召开了第三代坦克战术、技术指标补充论证会,会议决定采用类似T-72坦克的整体设计的具体方案。1989年春,总参装甲兵部与中国北方工业公司签订了第三代主力坦克(第一阶段)合同书。1990年初,617厂生产出了首辆第三代坦克试验样车,并进行了定型试验。但为了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有关部门就第三代坦克炮塔正面防护系统三步指针项目召开了技术会决定将第三代坦克炮塔的正面防护从二步指标(三代坦克主炮2000米内击穿标准600毫米)提高至三步指标(700毫米)。因此该车型炮塔重新设计。
至1996年初,兵种部第三代坦克型号办公室在包头召开设计定型协调会,样车定型。同年5月,617厂开始了第三代坦克正式样车的总装工作。到1998年底,样车通过所有试验及部队试用,第三代坦克最终设计定型,并通过鉴定定型,正式命名为ZTZ-98式主力坦克。在完成了98式坦克的设计定型后,科研单位又开始在坦克基础上加紧研发改进型号。由于98式采用T-72的底盘设计为基础,因此底盘成为其最大的短板,同时发动机可靠性问题,导致98式及其改进型号未能列装部队,仅2001年有40辆进入部队服役。但98式主战坦克改进型号98G最终改进衍生出99式主战坦克。
20世纪90年代,四周的国家的二代改进型坦克和三代坦克开始普及,我国陆军缺乏能在火力和防护上与四周的国家的二代改及三代坦克相抗衡的主战坦克,同时,80/88式及其改进型号所安装使用的105mm线膛炮也存在威力不足的问题,仍在试验中的98式坦克由于可靠性和成本问题使得大量列装遥遥无期。因此,在1995年底,军方决定在88式外销型号85Ⅱ-AP的基础山研制二代半坦克88C(即96式)。为了更好的提高防护力,研究人员放弃了传统的铸钢卵形炮塔,首次在自用坦克上使用复合装甲焊接式炮塔,并换装新型125mm滑膛炮,具有在2000米距离上击穿三代坦克正面装甲的能力。由于其研制初衷是用来暂时替代还不成熟的国产三代坦克,因此88C坦克底盘总体上沿用了成熟的88B型坦克底盘的布局,在各方面均无太大差别,因此在1996年下半年完成研制并设计定型,同年通过了定型审查,并定名为“1996式坦克”。直至今天,96式坦克仍然是我国装甲部队的主要力量,为了能使其能继续胜任他所负担的任务,我国于2000年左右开始了对96式坦克的性能提升计划。
中国坦克从59式发展到98式,走过了一条从艰辛到成熟的发展之路。相比于世界坦克强国而言,中国的坦克发展起步晚了30多年。但经过4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坦克工业的科学技术人员积累了丰富的研制和改装经验,逐步摆脱了单纯仿制的发展模式,拥有了自行设计研制先进主战坦克的能力。对中国军事工业而言,这是最可宝贵的财富。从80/88式主战坦克后,中国的坦克工业走上了一条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坦途,坦克的技术水平开始变得和世界领先水平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