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010-88029730
西安:029-89297850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经济建造迅猛发展,一起,随同世界风云变幻,各种国防战备工程亟待建造,国家火急地需求一支劳武结合,既能工又能战,随时可以拉得动、冲得上,发挥杰出效果的施工力气。在此布景下,基建工程兵组成拉开序幕。
1966年3年,正驻在重庆参加“大三线”建造的中建七局,被确定为“工改兵”试点单位。同年8月1日,国防部发布指令,颁发中建七局为中国公民基本建造工程兵第二十一支队编号,支队辖八个大队,依次为二O一、二O二、二O三、二O四、二O五、二O六、二O七、二O八大队;12月24日,在机关驻地重庆市沙坪坝区正式举办授军旗典礼。
关于“工改兵”,员工热心十分高涨,都希望能穿上绿戎衣,成为一名荣耀的兵士。但整编领导小组很有严厉的入伍规范,据有相关的材料显现,整编前,中建七局大概有员工5万多人,但能穿上戎衣的大约只要2万多一点。也正是如此,造就了一支特别能战役、特别能喫苦、特别能贡献的铁军之师。
依照“依山近水扎大营”准则,部队驻地多在项目邻近,官兵寓居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其时住的都是自己建立的棚子,墙是用树枝荆条编的,为了遮风御寒,再用泥巴里外糊一糊,房顶大多是干草隐瞒。
虽然条件很艰苦,但官兵们个个容光焕发、斗志昂扬、干劲很大,常常接到新的施工指令,就敏捷打好背包集结在营区整装待命。
其时工程多散布在人迹稀有的荒山僻岭,轿车不得不在间隔施工点很远处停下,之后,官兵便背起背包步行行进。其间地处南川深处的一个项目,官兵步行行军20公里,不少人脚上打起了泡,但没一个人喊苦叫累,放下背包连一口水都顾不上喝,就忙起了施工前的准备作业。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是其时十分嘹亮的一个标语。在一基地工程项目施工中,“三通”没有一通、“三材”没有一材,没有毛石就到河滩里捡卵石,没有红砖就到山上采石料,拌和混凝土没水就人挑车拉,兵士们就这样一干便是5个月,捡卵石550多立方米,采石料26000多平方米,挑水近700吨……在一库房施工中,拱顶混凝土浇筑好后,要在上面用石块填空地,有的区段空间存在约束,只能一个人爬曩昔。兵士们就躺在混凝土面上,将石块从肚子上一块一块地滚传曩昔,每次作业下来,浑身汗水、尘埃,乃至有的兵士皮肤被混凝土“咬”得破皮出水。更艰苦的是,本来200人的施工使命,因援助其他紧迫项目,只剩下50多人的攻坚队,兵士们最长接连7天7夜不出山洞,终究用一个月的时刻完结全部施工使命。
这支“工改兵”的钢铁部队、建造大军,自穿上绿戎衣的那一天起,一直把“全部行悦耳指挥”“一心一意为公民服务”等建军思维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坚持“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的十二字政策,在党中央的指引下,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用“纪律严、能喫苦,敢打硬仗、恶仗”的好风格,活跃投身我国国防建造和经济建造中,谱写出一曲曲浩然长歌。
资料来历:《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志》《让前史告知未来》《回望军旗》《国匠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