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010-88029730
西安:029-89297850
从宿舍到阵地的84级台阶,是他和战友可以奔驰的最长间隔。扎根在海拔5374米的雪山之巅,缺乏百平方米的阵地记录着他们战天斗地、艰苦斗争的日日夜夜。
入伍短短几年间,他就见证了部队屡次换装。上一年,他随队机动近4万公里。大漠、戈壁、森林……都留下他地点部队系统练兵的坚实脚印。
本年,是颁发空军甘巴拉雷达站“甘巴拉英豪雷达站”荣誉称号30周年。空军安排“赤色地标巡礼”活动,约请一批甘巴拉老兵重上雪山。抚今追昔,新老两代甘巴拉人不由慨叹:不同“时空感触”的背面,改变的是任务任务,不变的是理想信念和斗争担任。
再次登临甘巴拉,老兵们激动不已。他们转了一圈又一圈,用哆嗦的双手摩挲着,找寻从前斗争的印记——魂牵梦绕的阵地还在当年的方位,可住过的干打垒不见了、铁皮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24小时供氧、宽阔亮堂的阳光棚……
跟着配备不断升级换代,该站雷达值班形式早已面貌一新。官兵不只不需要全时驻守在高海拔雪山上,并且完结了异地长途遥控操作,部队快速机动才能显着进步。
新营房、新配备、新练习形式……看到雪山之巅处处出现新气象,老兵们热泪盈眶。“条件变得这么好,我打心眼里快乐!”握着年轻一代甘巴拉官兵的手,老兵苦口婆心地说,“干打垒不在了,干打垒背面的东西可不能丢!”
干打垒——泥草堆成的半地下房子。记者在它的原址上看到,一面高墙上几行大字分外夺目:驻地虽远,紧跟思维不能远;氧气虽缺,交兵精力不能缺;条件虽苦,卫国戍边不叫苦。50多年来,一代代甘巴拉雷达兵凭仗“钢钎打不进、人也要扎根”的坚决毅力,用艰苦斗争托举起国家空防网的一个巩固支点。
“苦是甘巴拉的特质,也是甘巴拉雷达站官兵的自豪。现在,全新的武器配备和值班形式,让咱们有更多精力专心战备值班和战役力建造。”该站站长说,军事范畴革新一日千里,仅凭能喫苦,“守”欠好新年代的甘巴拉。
时至今日,操纵员唐可仍明晰地记住,数年前,他操作新式雷达初次参与联合练习时的情形:看到雷达屏幕上鳞次栉比的战机,他一时手心出汗;遇到对手电磁搅扰,他毫无办法……
当战机的航迹,从屏幕上一串接连的细点,变成一两个难以捕捉的“断点”,新年代的甘巴拉官兵有一个一起的感触:扎根海拔5374米的山巅,仅仅“甘巴拉精力”的起点;传承发扬“甘巴拉精力”,必须向更高处进发。
——从“守山头”到“进战场”,他们在10余座比甘巴拉海拔更高的山巅上,机动打开雷达;转战大漠、戈壁、森林,留下夜以继日、困难行进的脚印;在方寸荧屏,练就过硬战役身手。
——从“独角戏”到“系统学”,一批批主干被选派到航空兵部队学习,有的登上预警机,有的走进地导方舱,有的深化联合指挥所……一起,飞行员、地导号手也被请进雷达站,对预警系统有了更深了解。
——从“自己练”到“联合训”,与歼击机互为对手对立,与无人机过招比赛,与地导部队同享空情……该站站长细数,这些年来,他们继续向战发力,深化模拟练习、对立练习、联合练习,交融拓展防空指挥链路,攻坚克难,获得一系列效果。
一次演训失利,官兵在返营途中沉默不语。抵达驻地,世人征甲未卸直奔甘巴拉山顶阵地。
阵地之巅,一幅长辈们用罐头盒、石头号拼成的“雄鸡”地图分外夺目,一行鲜红大字赫然其上:祖国在我心中。
若传承不了长辈们的斗争毅力,怎能续写长辈荣光?在这个“离天最近”的祖国地图前,官兵重温老一辈甘巴拉人对“贡献”二字的了解:“扎根甘巴拉,不是为了喫苦而喫苦,完结好党和人民赋予的任务才是价值地点。”
归营后,官兵知难而进,优化机动战法,练就“一专多能”身手……前不久,该站履行跨昼夜不间断机动任务,人员车辆数量较以往削减近一半,作战功率反而稳步进步。在场的外单位参训人员感叹:不愧是甘巴拉传人!
“长辈们降服的,是看得见的高山。现在官兵要抢占的,是无形的军事斗争制高点。”该站地点部队领导说,斗争的体现虽有不同,但一代又一代甘巴拉官兵传承理想信念,酷爱西部、扎根西部、戍守西部的底色明媚如新。
从战天斗地的前史天空,到决心转型的年代舞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斗争与据守,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斗争与担任。
站在海拔5374米的阵地瞭望,顺着老兵手指的方向望去,雪山的那儿是日喀则平和机场,不远处便是当年江孜抗英保卫战的遗址。一边瞭望“平和”,一边瞭望“战场”,这样的偶然,时间提醒着甘巴拉人考虑“平和”与“战役”的逻辑。老兵们说,这是甘巴拉人天然生成的任务。
站在海拔5374米的阵地瞭望,50多年前,这儿曾是“无法跨越的山”,直到第一代雷达兵在甘巴拉扎根。
现在,该站一支机动小队再度出征。面临愈加峻峭的上坡路,官兵决心满怀。雷达技师赵发宝说:“没有山峰不可跨越,这是甘巴拉给咱们的启示与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