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

揭秘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两次整编中的干部工作

发布日期:2024-08-17 12:02:57作者: hth华体育app官网登录

  遵照党中央的决策,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先后经历了“工改兵”和“兵改工”的两次整编。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干部工作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作为干部工作的具体工作者,作者根据回忆和查找有关联的资料,把这两次整编前后的干部工作大概写出来,供老战友们回忆追思。

  1966年中央作出了把基本建设施工队伍逐步整编为基建工程兵的决策,国防部决定,煤炭工业部所属的盘县指挥部整编为基建工程兵第41支队,下属第401、第402、第403、第404、第405、第406和第407七个大队。整编中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干部工作。

  ▲1966年8月1日,基建工程兵第41支队建队授旗大会在贵州盘县隆重举行

  一、积极接受军委派来的建军骨干。1966年5月,从铁道兵调来干部470名(其中铁道兵一师38名,铁道兵七师332名)。这些骨干中有军事干部264名,政治干部134名,后勤干部74 名,分别分配在第41支队司、政、后机关和七个大队及支队直属队。这些建军骨干中,有久经考验的师团领导干部(师职领导有肖红书政委、戴心泉副支队长、政治部李和主任);有年轻有为的营、连、排干部。他们干劲大,有朝气,会带兵,有能力,胜任工作,在整编试点中以及其后部队工作中起到了骨干作用,任何一个时间里不能忘记他们的功绩。

  二、认真贯彻执行参军条件,吸收一大批企业干部参军。从盘县矿区指挥部及所属七个工程处干部中批准参军526名,其中矿区领导3名(刘森代支队长,李飞副支队长,倪世新副政委),处级干部21名,科级干部108名,一般干部393名。这些参军的干部,对煤矿基本建设比较熟悉,既是一线施工者,又是组织指挥者,也是煤矿建设技术骨干力量,他们年富力强,施工经验比较丰富,在建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从福建退伍老兵中选拔了一批带兵干部。根据盘县矿区建设和组建部队的需要,决定,让从福州军区退役参加盘县矿区建设的一批老兵二次入伍,从中选拔提干258人,以弥补带兵干部的不足。这批老兵从野战部队来,对军队条令条例、部队行政管理和政治工作比较熟悉,有一些还是大练兵的尖子。他们加入干部队伍真是锦上添花,为部队建设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四、搭架子,配班子。主要是大队、区队、连队班子干部配备。支队、大队两级党委和干部部门在深入调查考核的基础上,提出班子配备名单,尤其是各级军政一把手要选准选好。在各大队班子中既有懂军事,会带兵,会做政治工作的干部,又有懂得组织施工的干部,取长补短,在整个整编中基本上做到了整编施工两不误。

  五、配备好专业方面技术干部。在批准参军时,技术干部条件适当放宽,年龄可以大一些,家庭及社会关系复杂的技术干部,重在个人表现。为了弥补专业方面技术干部的不足,经向上级写报告申请,从煤矿院校分配毕业生40名,从全国煤矿老区调来30余名医务干部到部队,从昆明军区调来25名汽车、机要、通讯等专业干部。我在昆明军区亲眼看到军委办事组电报:“根据总理指示,基建工程兵所缺干部由各大军区负责配备。”可见中央对基建工程兵是很重视的。回顾第41支队整编中的干部工作,我的看法是,总的来说贯彻了毛主席关于德才兼备的干部政策,执行了上级关于整编中干部工作的有关法律法规。工作是大量的、细致的、复杂的。1966年8月1日,隆重举行第41支队建队授旗大会,干部工作起到了非常大作用。这是支队、大队干部工作者辛勤努力的结果。由于整编工作是在“”中进行,难免受到“左”的思想影响,如家庭社会关系方面有唯成分论的限制,埋没了一些人才,这是历史的遗憾。

  1983年,根据党中央的决定,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撤销改编为地方施工公司。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大量的是人事安排工作。干部的去向大致四个方面:一是集体转业到煤炭系统企业,据不完全统计约有1300余名干部;二是分散转业到全国各地,这项工作从1982年开始做,1983年基本结束,共计转业850多名干部;三是调往其他部队工作40多名干部;四是办理离退休手续,分别由军队和地方统一安置,共203名干部。集体工作安排均由改编单位根据改编需要自行安排,具体工作我没有参与,不再赘述。现就有关分散的情况作简要论述,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具体工作。

  一是积极向上级写报告申请增加转业指标。当时情况是上下主要精力放在集体转业工作上,领导机关下部队到基层重点动员集体转业,忽视个人的真实的情况。记得有一次我在大同燕子山蹲点时,有一个干部向我反映说,我们当兵来到部队,如果部队工作需要,我们大家可以当一辈子兵;现在部队撤销了,请组织照顾我们转业回原籍,解决多年两地分居的困难。我听了很受感动,觉得这样的一种情况有代表性,部队不少干部都是这种态度。我当时就向煤炭指挥部政治部俞光军主任汇报,回北京后的第一个要务是向基建工程兵兵部写报告,要求增加指标,兵种干部部全力支持,满足了我们的要求,绝大多数都是报多少批多少。

  二是选派移交工作组干部。为了更好地安置,我们从煤炭部队共抽出40余名精明强干的干部参加移交组工作。

  三是整理好的档案。这个工作量很大,我们抽出15名在兵种招待所整理档案,补充材料,统一装订成册,作为地方组织安排工作的依据和参考。

  四是按照互利的原则,与北京指挥部对调一批干部。面对部队撤销,北京指挥部有一部分基层干部家属随军在北京落户困难(当时北京市规定进京条件必须是副营职,15年军龄,35岁,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他们急需解决这些两地分居的实际困难。而我们部队有一部分干部家在北京,本人在京外,分居多年,回不到北京,正常转业进京十分艰难,尤其是由北京矿务局支援大三线建设调出的一些干部,回京困难重重。在双方部队干部都有困难的情况下,由兵种出面,各指挥部协商解决此事。兵种意见原则上是3 :1,即各指挥部接收3人,才能往北京指挥部调1人,然后集体转业。当时虽然要求3 :1,但在实际在做的工作中,我们煤炭部队需要进京的大多数都解决了,比例达到3 :2多,共对换进北京指挥部干部25人,虽然数量不多,但对这些多年想进京没有进京的干部来说是件大事。我曾接到这些进京干部的电话,说我办了一件大好事,解决了他们的实际困难,我为此感到欣慰。

  总之,我作为基建工程兵煤炭指挥部干部处处长,在处理分散转业和转业进京干部以及对调进京干部的工作中,不能说有多大贡献,但我是尽职尽责的,没有留下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