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010-88029730
西安:029-89297850
11月29日,由国家音乐产业基地、中国广告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音乐营销峰会在厦门举行。本次峰会上,腾讯音乐娱乐集团(以下简称“腾讯音乐”)与多家音乐厂牌共同成立了“商业词曲版权联盟”,旨在为音乐需求方与词曲版权方搭建起一条高效便捷的商用音乐合作快速通道,促进商业词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融合创新,助力中国音乐营销领域繁荣发展。
在峰会上,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内容合作部高级总监郭修非作为特邀嘉宾,带来了关于商业词曲版权联盟的主题分享。依托腾讯音乐长期积累的内容制作能力与生态优势,商业词曲版权联盟通过“经典词曲版权池+音乐营销商业场景新定制”的服务模式,让品牌广告、综艺娱乐节目、电影电视剧、直播等多个应用场景的音乐需求能够迅速与经典词曲作品库、词曲作者、制作人等版权资源实现精准匹配与快速链接。
一方面,商业音乐的需求方可以直接选用经典词曲作品达成合作。腾讯音乐旗下的“曲易买”商用音乐授权平台拥有丰富的经典词曲作品,能够支持用户依据使用场景、行业类别、音乐流派等因素挑选音乐,并快速便捷地获得音乐授权。自2022年上线以来,曲易买平台已成功促成了一系列合作成果,这中间还包括为在线游戏《天涯明月刀OL》授权了歌手陆虎的《雪落下的声音》,以及为中国银联春节贺岁微电影《127个孩子的老爸》授权了汪峰的代表作《怒放的生命》等。
另一方面,针对多样化的商业应用场景与需求,商业词曲版权联盟提供了创新定制服务。腾讯音乐拥有张韶涵、袁娅维TIA RAY、米卡、力丸等众多优质的战略合作艺人,以及易家扬等华语乐坛优秀音乐制作人,形成了完善的音乐制作能力和内容生态。通过艺人品牌代言与定制广告歌曲相结合的升级合作模式,商业词曲版权联盟能轻松实现商业需求与音乐创作的深层次地融合。这一新定制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果,如米卡为热门电视剧《玫瑰的故事》演唱的插曲《手植玫瑰》,从制作、演唱、发行到推广,由腾讯音乐制作共创。
郭修非表示,腾讯音乐不仅是国内领先的音乐和娱乐流媒体平台,还在音乐营销领域持续深耕。未来,希望将腾讯音乐长期构建的丰富生态资源和完善的服务体系开放给广告行业,为需求方和版权方搭建多、快、好、准的商业高速路,助力更多品牌和企业获得更便捷、优质的正版商用音乐解决方案,同时也让好歌曲以广告为媒介广泛传播,进一步激发音乐市场活力,推动音乐营销领域持续繁荣与长远发展。
在随后的音乐营销圆桌论坛中,郭修非与国家音乐产业基地负责人、无限星空音乐集团创始人兼CEO唐月明,尘埃力量(厦门)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内知名音乐人陈世翀,华语流行乐坛著名词作者吴向飞,华语流行乐坛著名音乐人、词曲作者崔轼玄,综艺娱乐节目制作人熊志豪围绕“版权赋能推动音乐营销领域发展”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对于如何帮助音乐人实现商业经济价值这一问题,郭修非表示,“音乐版权得到充分的保护是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石。腾讯音乐长期以来通过完善版权保护机制,营造健康可持续的正向循环生态,为音乐人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保障和正面反馈,进而吸引更多词曲作者加入并创作出更多优质作品,促进音乐行业繁荣发展的同时也为广告行业带来增量价值。”
“随着当前音乐创作的门槛大幅度降低,市场上音乐作品数量激增,但同时也导致了音乐作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吴向飞表示,“在此背景下,商业词曲版权联盟的成立对于广告市场有着重要的意义。联盟中,不管是经典词曲库还是优质词曲创作人,都经历过市场的筛选检验和广泛认可,能够为商业音乐的需求方提供高质量作品。”
崔轼玄认为,“词曲创作者不仅要关注线上版税,还应积极拥抱广告市场。对于词曲创作者来说,商业词曲版权联盟就为他们提供了音乐营销合作的专业平台,不仅仅可以遵循行业规范提供资源链接、商业洽谈等优质服务,也充分保障了创作者的权益。”
未来,随着商业词曲版权联盟的深入实施与一直在优化,腾讯音乐娱乐集团也将持续在音乐营销领域中发挥非消极作用,强化版权保护,推动音乐创意与商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以音乐为媒,为商业品牌方带来更多价值增值,也为音乐人开辟了更丰富的收益途径。(科文)
【大国粮策·强农报国】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培养智能育种人才,推动育种技术革命
【大国粮策·强农报国】华南农业大学校长薛红卫:智慧农业,引领农业发展新时代
【大国粮策·强农报国】山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孔照胜:以学促干重实践 产教融合谋发展
闸门开合,水涨船高。2025年1月1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发布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三峡枢纽通过量达1.59亿吨,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大关。其中,三峡船闸运行10000余闸次,通过量1.54亿吨;三峡升船机运行4700余厢次,同比增长5.1%。
波澜壮阔的海洋中,更多宝藏正待发掘,深海油气资源就是这里面的宝藏之一。深海区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如今已成为全世界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
在数字化快速的提升的时代,我们产生和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存储方式,如硬盘、磁带等,正面临存储容量有限、维护成本高以及存储设备寿命短等诸多限制。
长期以来,科学界一致认为这两种记忆在大脑中可以协同工作。然而,当两种记忆产生冲突时会发生什么?
量子计算正加速发展!2024年12月上旬,谷歌公司推出其最新量子芯片Willow。几天之后,我国科研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发布了“祖冲之三号”的相关成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AI、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涨的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发布——晒晒中国空间站的亮眼“成绩单”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层次地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国务院近日公布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继2007年2月24日审议通过后,时隔17年迎来的首次修订。
寒冬时节,一踏进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的生态草莓农场大棚,就感受到扑面的宜人暖风,嗅到阵阵花果甜香。“红颜”“黑珍珠”“白雪公主”……
科普从业者不仅需要具备“受众导向”的能力,而且也需要把“受众导向”作为开展科普的一种方式。
技术、产业、人才,仿佛三条大江奔流不息,形成一个“川”字。如何在川字中间加上一横,将三者形成整体,凝聚成创新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