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010-88029730
西安:029-89297850
叶集境内,有一条小河——油坊河,她源自林家店,经侯堰头、鹦哥嘴、老桥店向东流,在裕安区的储渡口汇入汲河(汲河又流入霍邱县城东湖,在溜孜口汇入淮河)。油坊河,蜿蜒流淌在岗岭田畈之间,滋润者两岸的土地,养育着勤劳勇敢智慧的叶集人民。在河的右岸,老桥店旁,有一个村庄叫杨大庄,1920s,一个出生贫苦的农家子弟从这里走出,南征北战,出生入死,日后成为共和国的开国中将,这就是杨国夫将军。
杨国夫,1905年夏,出生在安徽省霍邱县老桥村(现为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洪集镇会馆村)的一个佃农家庭。他青少年历经磨难,5岁那年祖父和父亲去世;8岁时母亲也因病去世,只能跟奶奶和叔叔艰难度日,为生存,只能去给邻村的一家地主放牛,挨饿受冻;13岁,做了纱厂的学徒工,受尽了折磨;20岁,到一个军阀部队里当了兵,目睹了旧军队的弱肉强食。
1927年冬,杨国夫在姚李庙南黄油坊帮工时,参加了农会和反帝大同盟,接受了先进思想教育;1928年1月投身革命事业,以雇工身份做掩护,担任了麻埠区委的秘密交通员,并在同年加入中国青年团。 1929年1月,红31师在家乡活动,杨国夫闻讯后,联络5名长工,带着从地主那里搞来的4支枪参加了红军。由于作战勇敢,他先后被任命为师直属特务队分队长,队长,带领一支18人的小分队,活动于鄂东北豫东南一带,负责为部队筹粮筹款。1930年5月杨国夫光荣地加入了中国。
1930年3月18日,红31师、32师、33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4月10日,在黄安箭厂河成立红一军前敌委员会;1931年1月,红15军和红1军在麻城福田河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 1931年3月下旬,鄂豫皖边区特委和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将皖西教导第二师和鄂东警卫二团改编为第四军第十二师,下辖34团,35团,36团,这是皖西红四军12师,红四方面军成立后随即撤销编制。这时,杨国夫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十二师三十五团一营连长。
杨国夫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在第二次反“围剿”作战时负伤,但仍顽强坚持战斗,受到师通报表扬。1931年7月,红四军主力南下蕲黄广,杨国夫随部队南下参战,9月,红四军内部开始肃反,在斑竹园等地逮捕了十二师的师政委、三个团长和大部分团营级指挥员。 9月底,红四军全部移驻至白雀园,10月许继慎在肃反中牺牲。1931年10月底,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四军与第二十五军会师,开始组建红四方面军,11月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黄安七里坪成立,下辖红四军和红25军,红四军下辖十、十一、十二(由第十三师改称)三个师,原红十二师改称红25军73师,并将第218团(原红35团)与红10师28团对调,杨国夫所在团调归红十师指挥。红四方面军刚成立,便立即投入到第三次反“围剿”的斗争中去,杨国夫随部参战。1931年11月参加了黄安战役;1932年1月参加了商潢战役;1932年3月参加了苏家埠战役,在苏家埠战役中,杨国夫所在的红四方面军主力十师三十团圆满完成了“围点”和“打点任务”。
1932年3月起,杨国夫先后任红四军十师三十团三营副营长、营长。1932年6月参加了潢(川)光(山)战役,他再次负伤,右肺被子弹打穿,落下终身残疾(后被评为三等甲级残废军人)。1932年7月开始,军队以30万人的兵力,对鄂豫皖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围剿”,红四方面军围攻麻城,久攻不克。7月7日,敌右路军徐庭瑶纵队进犯霍邱县城,皖西的红25军的守城部队1000多人与敌人血战5昼夜,全部损失,霍邱保卫战失败。敌人大举进攻鄂豫皖根据地,红军由鄂东向皖西转移,但敌卫立煌等部已向皖西追来与徐庭瑶部形成对红军的夹击之势,总部遂决定主力先向英山,再向黄安、麻城地区转移。在黄安河口,红十师全歼胡宗南部一个团,10师政委甘济时在此时牺牲,后十师政委由周纯全接任。10月12日,红四方面军主力进行战略转移,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总部和主力红10师、红11师、红12师、红73师和少共国际师,在广水、卫家店车站之间跨过平汉路,踏上了漫漫征途。
西进途中,杨国夫担任红四军红十师三十团三营营长(杜义德任教导员),率全营在第十师编成内作战。10月19日,部队到达枣阳以南约80里的新集以西地区,敌83师追来,占领了新集,敌李默庵部占领了前方的制高点,方面军决定与敌决战。红10师、红11师在红12师的配合下,击溃了敌34旅。在新集反击战中红十师师长王宏坤负伤,由29团团长曹光南代理师长。鉴于敌增援部队已至,方面军决定向北转移,10月22日,到达枣阳西南20余里的土桥铺地区,敌有4个师围追堵截,方面军发起了土桥铺突围战,重创了敌军。突破沙河后,因红11师伤亡较大,改以王宏坤指挥的红10师为前卫,向西沿襄阳-花园口公路前进,遇到敌15军64师的阻击,师长王宏坤和代理指挥曹光南率部向敌发起反击,俘敌300余名,冲过了襄阳-花园口公路,继续向西北转移。11月初,部队进到鄂豫陕交界处的南化塘地区,但进入关中的道路已被堵住,敌人的三个团已经占据了漫川关的山头,另有4个师4万多的敌军合围过来。11月11日,全军进至漫川关。漫川关位于秦岭南麓山阳县东南,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此时敌胡宗南部和杨虎城部已将红四方面军合围,胡宗南叫嚣:“漫川关就是红四方面军的坟墓”。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令12师为开路先锋,的34团担任正面突击任务,73师配合12师夺路前进,10师、11师抵御夹击之敌。34团在的率领下,顽强作战,终于撕开了一条三四里宽的口子,全军突围的通道打通了。漫川关突围战,再次打破了敌人围歼红四方面军的企图。11月23日,红十师作为全军后卫,随红四方面军翻越秦岭进入关中平原,遭到了杨虎城部的堵截和敌胡宗南数个师的尾追,红四方面军与敌在户县彷徨镇(庞光镇)附近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将敌击溃。在炉丹村,代师长曹光南在激战中牺牲,邝继勋代理师长。11月28日,部队到达周至县南,红四方面军根据中央指示,建立鄂豫陕根据地,决定南进汉中。11月29日,总部以10师为前卫,又一次翻越秦岭,前后走了6天。12月5日,红十师师部进抵秦岭南麓的汉中小河口镇,第二天,出发去打城固县城,渡汉水,红三十团为师前卫,在师长王宏坤的指挥下,击溃了陕军赵寿山部,占领了城固县城。12月7日,方面军进抵小河口镇,12月8日,召开了著名的小河口会议,讨论了红四方面脱离鄂豫皖根据地后的行动方针,停止了红军的盲目西进。小河口会后,部队继续南进,翻过大巴山,最终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行程三千余里,于12月转移至川陕边界地区。
12月20日,杨国夫所在的红10师作为全军后卫,到达通县两河口,第二天到达泥溪场,作为后卫和战略预备队。12月25日,红军一举解放通江县城,12月26日,红军总部进驻通江县城。红十师师部和三十团住洪口。当红四方面军总部指挥红11师、12师、73师在通江、南江、巴中地区实施战略展开之际,在王宏坤率领的红10师也完成了东向阻击刘茂恩部的任务。1933年2月17-24日,在通江召开了省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川陕省苏维埃政府。1933年2月15日四川军阀田颂尧纠集了约50个团的兵力,分三路向苏区进犯,红十师的主要任务是在通江以东及东北的麻石场、红场、竹峪关一线警戒可能来犯之杨森、刘存厚部;4月16日,三十团参与了竹峪关反击战,击溃了刘存厚部。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历时4个月,击败四川军阀田颂尧的三路围攻,力量快速地发展,遂进行了木门扩军,将所辖4个师升格为军,总兵力8万人。扩编时,第10师第30团给了第11师,11师扩编为红30军,军长余天云,政治委员,下辖3个师,90师师长邹洪盛(任职时间1933.7-1933.12, 1933年12月在反六路围攻中牺牲。邹洪胜牺牲后,由汪乃贵任师长,政委程世才)。
红90师成立后,随红30军参与了营渠战役,歼灭四川军阀杨森部3000余人,随后红90师师部及红270团原地休整。1933年10月至1934年8月,红四方面军再一次击败以刘湘为首的四川各路军阀的六路围攻,川陕根据地到达顶峰时期,在反六路围攻作战中,红90师被部署在西线战场,在阆中一带防御田颂尧部的进攻,后撤至位于通江一带的防御阵地。1934年11月,杨国夫因在反六路围攻中有功,被提升为红30军90师270团团长。1935年3月,杨国夫指挥第90师270团参加了嘉陵江战役,这是红四方面军向川甘发展的重要战役,29日拂晓,红三十军主力相继渡江投入战斗,在苍溪城北鸳溪口强渡成功,开始了长征。4月2日进抵剑门关,三十军向隘口西侧敌人进攻。4月上旬,军长余天云率89师、90师北攻青川、北川、丹巴,杨国夫团直插甘肃碧口,抢占涪江上游的铁桥,红军夺涪江铁桥,头功就是杨国夫。红三十军一部于10日占领青川,在西进川西北的作战行动中,90师作为全方面军后卫,掩护各后勤机关、医疗单位等撤出川陕苏区。担任掩护任务的270团刚准备从青川撤走,敌胡宗南部就包围上来,围困数重,270团抢占川陕边界的摩天岭,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与敌激战3昼夜后,汪乃贵师长和团长杨国夫发动战士们砍葛藤,搓成绳索,从悬崖峭壁上缒下,成功突出重围。14日攻占平武,直奔茂县,过黑水,到达芦花与中央红军的第三军团会合,在黑水、芦花、毛儿盖以东岷江上游一线,担任对敌胡宗南部的警戒任务。
据汪乃贵回忆,红四方面军的高级干部中,有的很粗暴,红九军军长何畏动不动就枪毙人,红三十军军长余天云也一样,当时红军过四川黑水时,270团团长杨国夫在奉命攻打一个姓宋的反动土司武装,留下一个警备连被敌人偷袭了。指战员群情激愤,最后直捣宋土司的老巢,缴获很大,缴获的物资在过雪山时大部分都交给了大部队。但此战因损失一连人,责任算在了杨国夫头上,那时汪乃贵在三十军九十师任师长,军长余天云坚持要汪乃贵处分杨国夫,汪乃贵想方设法保护他,辗转送到师政治部藏起来,直到余天云调走。1935年6月8日,率领的迎接中央红军的部队攻占了懋功,12日,一、四方面军前锋部队胜利会师在夹金山下,14日会师部队在达维镇召开了庆祝大会。17日等翻过夹金山到达达维,18日离开达维当天抵达懋功。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使蒋介石企图各个击破红军力量的计划彻底破产。
7月中旬,红三军团已进抵黑水、芦花地区,红四方面军、红三军团领导和会合。从朱总司令那里得知,一方面军保存的干部较多,兵员较少,便同陈昌浩商量,从一方面军派些干部来四方面军工作,从四方面军调几团兵力,补充一方面军。就去征求张的意见,张表示同意。本计划抽调4个团,后报上级批准抽调三个团。7月的一天,上级找杨国夫谈话,并试探问他是跟四方面军走还是跟一方面军走,杨国夫毫不含糊地说“我相信党中央,党中央指向哪里我就去哪里”。后受红四方面军的指令,杨国夫团和另外2个齐装满员的团共3700人【其中红三十军90师270团1100人和89师直属队500人编入红三军团;红4军11师32团,1100人、33军98师294团1100人编入红一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战斗序列。据王平上将回忆,在维古亦念,他奉命去接收红270团,原计划将这支部队改编为一个直属团,结果发现这批人大部分都是新招募的四川新兵,战斗力不强,最后经军团长彭德怀的同意,杨国夫所在的团被分别编入红三军团第四师10团、11团、12团,他改任第10团副团长。
两大主力混编成左路军和右路军,杨国夫随右路军北上。8月23日拂晓,三军(团)从芦花出发,他奉命带领原红270团的一个营担任全军团的后卫收容任务,由于沿途可吃的东西都已被前面部队吃掉,杨国夫便动员战士们煮皮带、皮马鞍吃,经过6天的艰苦行军,终于走出了茫茫草地(松潘)到达班佑,杨国夫率领的收容队仅损失2人,圆满完成了任务,受到军团部的表扬,事迹被刊登在军部快报上。9月9日晚,中央红军决定单独北上。9月10日凌晨,陈昌浩指派李特等人骑马追赶中央和三军团队伍,命令原四方面军的“回头”、“停止前进”!李特把红军大学中的原红四方面军大部分学员300余人带走南下,由四方面军补入三军团的人,也有不少被他们“动员”回去了,但杨国夫坚定地跟党中央北上了。9月11日晚,部队陆续抵达甘南的俄界,与先期到达的红一军会合。9月17日,红一方面军一举攻占天险腊子口,9月18日红军越过岷山,抵达哈达铺,进入甘南地区。
在哈达铺,中央主力红军为缩小目标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各团改为大队,同时取消营建制,杨国夫担任陕甘支队第二纵队第二连连长。在哈达铺休息2天后,部队继续北上,在新寺,渡过渭水,9月27日部队全部进驻榜罗镇。9月28日,陕甘支队召开了连以上军政干部会议,人们喊着“到陕甘革命根据地区去,到抗日的前线日攻占通渭,在这里召开了副排长以上的干部会议,与会者,聆听了的《七律·长征》,士气高昂,力量倍增。到陕北区,到抗日最前线去!经历长征,打败了敌人的尾追堵截,这些革命的珍宝、民族的精华,肩负着民族的希望、迈着坚定的步伐往陕北而去。10月2日,陕甘支队在静宁以西击溃敌人一部,4日在界石铺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5日到达隆德县的单家集,10月5日至7日陕甘支队翻越了红军长征时翻越的最后一座山六盘山,10月7日,第一纵队在六盘山麓的固原县青石嘴消灭了东北军骑兵第七师的一个团,陕甘支队于10月19日到达吴起镇,胜利地完成了长征。
1935年10月,红军抵达陕北后,中央红军和徐海东军团会师合编恢复原建制,红三军团缩编为红四师,归红一军团建制。杨国夫仍担任红一军团第四师第十团第二连连长。第二连是中央红军的最前卫,其后的直罗镇战役,让他得以受毛主席亲临指挥。1935年11月初,战役发起后,杨国夫的十团二连为尖兵连,因主攻方向变了,毛主席又靠前指挥,该连被临时抽调担任警卫任务,毛主席亲自点名要杨国夫连跟着自己作战。此时,冒出东北军敌人的一个连,向红军设在山坡几孔破窑洞的指挥部发起进攻,命令杨国夫带领部队绕道敌人背后突袭,吃掉山上的敌人。杨国夫安排3名精干的战士保卫,自己带着部队来到作战现场,在红十三团首长的的统一指挥下,带领队伍向敌人背后猛扑过去,一下子解决了这群敌人,并伏击敌军,俘敌1500多。萧劲光看到后,笑着说: “你们这个连今天发大财了。”直罗镇战役,粉碎了敌人对陕甘根据地的“围剿”,巩固了陕甘苏区,为中央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一个奠基礼,从而使陕北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出发点。
1936年2月,杨国夫参加了东征战役(历时75天)和西征战役。1936年6月,杨国夫根据组织安排到陕北红军大学学习,并担任第一期学员队队长。1936年10月,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后,红三军团改编为红一军第四师,直属指挥。杨国夫先任红一军团四师11(12?)团副团长。年底,“红大”毕业,他担任红1军团第4师第12团团长,第十二团的政委是黄克功,这个黄克功就是党史上称为“黄克功案件”中的那个黄克功。1937年8月25日,红一军团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15师343旅,红四师改编为343旅686团,团长李天佑,副团长杨勇(开始未设政委),团以下设3个营,杨国夫担任第三营营长(邓克明在抗大结业后调入686团任3营营长,随后参加了平型关战役)。1937年七七事变后,红大改称“抗日军政大学”,12月,杨国夫被选送“抗大”三期学习,多次聆听授课。
1938年3月,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奉命回延安汇报工作,并向中央建议,从延安派一些干部到山东领导工作,中央指派郭洪涛到山东省委工作。离开延安前,接见了全体干部,并谆谆告诫,你们深入敌后,一定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要像种子扎根在泥土里一样扎根在群众之中,我们党的方针是在山东敌占区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在郭洪涛(时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陕甘宁边区党委书记,到达山东后,任山东省委书记兼军事部部长)的带领下,杨国夫与50多名干部依依不舍地告别延安向山东进发,经西安集贤庄八路军办事处、兰考县、曹县、泰西,过津蒲铁路,于5月16日到达山东泰安东南的南尚庄山东省委驻地。1938年6月,杨国夫以清河特委军事部长的身份,奉命到达山东清河区组织发展地方武装,建立清河平原抗日根据地。1938年6月16日,将两支地方武装(一支是马耀南领导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一军,一支是李人凤领导的淄博抗日游击队第3支队)整编为“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担任副司令员(司令员马耀南,1939年牺牲;政委霍士廉;政治部主任鲍辉,1939年3月在太河惨案中牺牲;参谋长郑兴),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1938年年底,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杨国夫任第三支队副队长,兼任第9团团长。1939年5月,杨国夫和支队长马耀南带领支队主力集结于邹平县的刘家井子一带寻找战机准备进军章丘一带,于此同时,驻守这一带的日军也嗅到八路军的动向。6月6日,日伪军2500余人包围了刘家井子。杨国夫精心组织,击退日军10多次冲锋,毙伤日军800余人,冲出包围圈。敌人在受到打击后,又调集3500余人增援,日寇又穷追不舍,最后支队主力被合围于牛王庄,在突围中马耀南壮烈牺牲。这次战斗,毙伤敌七八百人,其中毙敌417人,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1939年10月杨国夫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司令员(政委徐斌洲)。杨国夫率部渡过小清河,向鲁北挺进,在东王文村战斗中,杨国夫为掩护百姓又一次负伤。杨国夫指挥第三支队,进行了艰苦抗战,建立大后方,仅在1940年,就率领三支队对日作战119次,毙伤966人,俘虏10多人。对顽军作战911次,毙伤1100余人,俘1100余人。建立了十个县民主政府,控制面积2.1万平方千米,人口130万。
1940年11月,三支队改编成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杨国夫是副旅长,旅长是(后到军政干校学习,结业后任八路军山东纵队参谋长,杨国夫为代旅长)刘其人任政委,徐斌洲人政治部主任。三旅坚持发展清河平原的抗日游击战,他和率部先后参加了反扫荡作战和开创黄河垦区的作战行动。在义和庄战斗中,他指挥部队毙伤顽军3000多人,缴获1200余支枪和100余匹战马,打通了清河区和冀鲁边区的联系。
1942年6月,以第三旅为基础成立清河军区,杨国夫担任清河军区司令员(景晓村任政委,刘其人任副政委,袁也烈任参谋长,徐斌洲任政治部主任),下辖三个军分区,1个直属团,3个独立团。1942年7月成立昌潍独立团,1942年8月又成立第四军分区,并1个独立团。1943年杨国夫指挥部队反扫荡、反蚕食,采用“翻边战术”“地雷战”“麻雀战”等战术,进行外线出击,化整为零,多处袭扰敌军,打据点、摸岗楼,胜利打破了日军的铁壁合围。1943年是清河平原战斗最激烈的一年,杨国夫指挥部队全年战斗1000余次,毙伤俘日伪军11200余人,先后拔掉日伪据点200多个,凸显了一名优秀指挥员的谋略和胆识。1943年也是清河根据地最为困难的一年,杨国夫带领部队挖野菜充饥,组织军民打鱼晒盐、开荒种地,自力更生,度过了困难时期,终于迎来了战略反攻。在他的带领下清河军区所属部队逐渐成长为善打硬仗、恶仗的山东八路军主力部队之一,并培养出不少后来功勋卓著的优秀将领。
1944年1月,清河军区与冀鲁边区合并为山东渤海军区,下辖三个军分区,一个直属独立团。杨国夫任司令员(渤海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景晓村,副司令员龙书金)。1944年8月18日,渤海军区部队对利津县城发起总攻,一举攻入利津县城。为迎接全面反攻,配合正面战场作战,渤海军区集结4000余人的队伍,在司令员杨国夫、政委景晓村的带领下,挥师北进,1945年6月发起滨蒲战役,解放了滨蒲2县及高苑、博兴部分地区。渤海军区在鼎盛时期人口过千万,横跨河北、山东几十个县,是抗战时期所有解放区中最大的二级军区。
1945年9月20日,电令罗荣桓:着山东军区以不少于3万基干兵团,限电到一星期内出动乐亭、秦皇岛一线登陆。罗荣桓当即调兵,令渤海军区抽3个大团。杨国夫、景晓村决定组织1个独立旅,王兆相任旅长。10月5日,刘其人(军区副政委)、王兆相等率领独立旅踏上的北上的征程,经古北口北上,参加了热河战斗。这支有渤海基干武装组成的部队出发时5500人,相当于一个师,又称刘其人师,渤海军区独立师。9月下旬,独立旅尚未出发时,杨国夫又接到山东军区的电报,令其率第7师,共7500人开赴冀东。9月30日,罗荣桓再次电令杨国夫、景晓村:渤海有风船百余只,应利用全部船只,迅速开动,同时以精干便衣队伸到天津、大沽之间,侦察登陆情况,如海运有所困难,而陆路能于半月至廿天到达冀东,则应海运陆运同时并行,但力争海运,以求半月内全部到达冀东。勿过于顾虑美舰之封锁,各部北运情况,望每日电告。后因军部分主力已开始由空中、海上,向大沽、塘沽和秦皇岛集结,遂放弃了海渡的原定方案。
1945年10月初,由渤海军区主力部队整编而成的山东野战军第七师(政委刘其人,副师长龙书金)挺进东北,至此在清河平原战斗了7年多的杨国夫离开了黄河尾闾、渤海湾畔这片革命热土,越过山海关,踏上了挺进东北的征程,驰骋于白山黑水间。【渤海军区其他部队整编情况,渤海军区第7师(渤海军区编成的第二个第七师)和第十一师,于1947年春组建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司令员宋时轮,这就是号称“排炮不动,必是十纵”的华野十纵,1949年2月整编为第28军,其下辖的82师前身是渤海军区的第二个7师,参加金门战役的正是这支部队,所属83师前身为渤海军区第11师。1947年10月15日成立华东野战军渤海纵队,司令员袁也烈、政委周贯五,下辖新编第7师(渤海军区的第三个第7师)和第11师,1949年2月和张克侠的起义部队编入第三野战军第33军,隶属9兵团。】
根据掌握的全盘情况,杨国夫决定已进至南皮以北的第七师主力,继续绕道旱路北上,只是令师直警卫营从歧口乘船直驶山海关。没想到,这个营在渡海中,出了翻船事故。 1945年11月3日,经过一个月的强行军,杨国夫率领山东7师强行军抵达山海关,和守卫此地的冀热辽军区第19旅会合,接管了山海关正面防御阵地,杨国夫担任总指挥。在山海关迎战汤恩伯起家的部队嫡系石觉的13军,杨国夫发挥我军近战和夜战的特长,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11月8日,杜聿明指挥第13军、第52军向山海关发起进攻,面对6万多军的进攻,杨国夫指挥山东七师和冀热辽军区第19旅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于11月16日,被迫向锦州撤退。在山海关战斗中,杨国夫以1个多师的兵力,抗击了4个军的进攻,坚持半月有余,为主力部队争取了宝贵时间。在达成目标后,抓住时机撤出战斗,保存了有生力量,受到中央的通令表彰。山海关保卫战意义重大,这是我军与军争夺东北的第一次撞击,打响了东北战场的第一枪,我军通过顽强阻击军的进攻,打乱了蒋介石抢占东北的计划,掩护了向东北挺进的和地方干部,也为上级调整部署作战计划赢得了时间。就在这半个月时间里,由八路军115师主力发展而来的新四军三师3万人,山东八路军海路3.8万人,陆路1.6万人,陆续进入东北地区。另外来自于冀中、陕甘宁的部队,也通过赤峰,进入到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的兵力,已达到27万人。
随后杨国夫带领第7师和19旅挺进北满,执行平乱、剿匪和创建根据的地的任务,全部解放哈西地区(7师驻哈尔滨西边的肇州)。1946年1月,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4月,第七师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7师(冀东19旅,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19旅,原山东7师编为20旅,山东新8师即刘其人师编为21旅),杨国夫任师长兼政治委员。1946年4月14-18日,杨国夫率部参加了第一次解放长春战役,参战部队临时编为西南、东北、东南3个纵队,其中西南纵队为攻城主力,司令员为杨国夫。14日上午,政府从苏军手中正式接管了长春市政,中午苏军最后一列火车开出了长春,下午2时,我军进入市郊,正式攻打长春,杨国夫指挥部队夺取长春西郊机场,阻断了敌人的空中增援通道。9月15日凌晨5时,总攻开始,杨国夫指挥部队,攻入城区开展巷战,攻下设防坚固的敌伪中央银行大厦。4月18日下午,战斗胜利结束,东北民主联军占领了长春。1946年4月19日,亲自起草卯皓午电文,彭(真)林(彪)并转周(保中),陈(云)高(岗):(一)长春占领,对东北及全国大局有极大影响,应对有功将士,传令嘉奖。(二)杨(国夫)师立即或休息数日南下参战,必须增加四平方面兵力,歼灭新一军主力,并准备继续打几个大胜仗,方能保卫长春。(三)用全力夺取哈(尔滨)齐(齐哈尔)二市。解放长春,是中国领导的军队在东北第一次攻取大城市,有力地配合了中央对的和平谈判。
1946年4-5月,杨国夫率部参加四平保卫战。4月18日,在飞机、坦克的支援下,军对四平展开了猛烈的进攻,针对敌情的变化,迅速调兵遣将,令第七师从长春地区星夜兼程南下接替第七旅在三道林子、莫杂铺阵地,配属于该师的东满部队67团也至四平以北小城子一带铁路两侧。4月23日奉命率北满第七师南下支援四平进至杨木林子的师长杨国夫,见到了,对他只说了四个字:“立即战斗”,第七师急速赶到莫杂铺接替了第七旅阵地,并连续向新一军第三十八师实施攻击,三道林子阵地趋于稳固。从18日战至26日,军受到重创,我军也元气大伤。4月27日,以中央名义电令,奖励四平守军:“(一)四平守军甚为英勇、望传令奖励;(二)请考虑增加一部分守军,化四平为马德里”(著名的马德里保卫战,发生在1936年至1937年西班牙内在期间,以弗朗哥为首的叛军曾先后三次进攻首都马德里,为此,西班牙人民浴血奋战,进行了长达两年多的首都保卫战。“化四平为马德里”意为坚决与敌决一死战,誓死保卫四平,打出士气)。5月15日,杜聿明以10个师的兵力发起全线日,鉴于敌我兵力悬殊,当机立断,边报告边下达撤退命令,历时32天的四平保卫战结束。四平保卫战是在特定情况下进行的一次被动城市防御作战,虽消灭万余人,也自损八千,但有力迟滞了杜聿明所部的北进战略,对及时巩固北满根据地是有意义的,从而使双方的战线最终对峙在松花江两岸。
10月,第7师(驻哈尔滨市双城县)和与挺进东北的华中新四军三师第7旅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下辖三个师,以三七部队编成第16师,原二十旅改编为第17师,21旅改编成18师,原七师直属队改编为6纵直属队,共2.3万人。(司令员陈光,1947年1月下旬,陈光调到东北军区从事后方工作,原黑龙江军区司令员洪学智任司令员,1948年3月28日洪学智调上干大队,黄永胜任司令员;政治委员赖传珠1947年8月到任;副政治委员刘其人),杨国夫任副司令员。此时蒋介石再次派重兵进攻南满地区。12月中旬,东总决定采取“南打北拉、北打南拉”的作战方针,发起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杨国夫参与指挥了作战全过程。1947年1月17日,东总命令六纵主力附炮兵团担任围歼城子街之敌,以一纵主力及六纵16师担任打援任务。21日,二下江南开始,六纵轻装疾进,各师踏着没膝的积雪分三路渡过松花江,向城子街开进。23日,六纵突入城子街,全歼守敌。这次战役削弱了蒋介石独占东北的战略企图,进一步巩固了东北根据地。1947年4月8日,东北局拟定了夏季攻势作战计划。5月6日,东总令六纵于12日自朝阳川附近出发,以主力向吉林及其以东老爷岭之线进击。洪学智司令员同杨国夫副司令员、刘其人副政委及几个师长研究决定先歼灭天岗的保七团。数日之间,六纵连克天岗、尤家屯、江密峰等地,将拉吉线公里路段拦腰切断,使驻在吉林市以东老爷岭之敌完全陷入孤立。5月14日,六纵挥戈向吉林市西进,扫荡松花江东岸之敌。5月21日,六纵占领老爷岭,敌团长率领团部及两个营南撤,被十六师与独一师在太平山附近截住,敌团直及两个营被全歼,敌团长张洁之被击毙。29日,东总命令六纵及炮纵向海龙前进,歼灭曾泽生六十军所属暂编21师,6月3日,我军对敌形成合围,激战6小时,全歼该师。
1947年6月,东总开始部署攻打四平,攻城任务由1纵、邓(华)纵、辽吉纵队全部、6纵17师、东总炮兵5个营担任,由1纵司令员李天佑、政委万毅统一指挥。6月11日,民主联军围城部队发起清扫四平外围据点战斗,四平攻坚战打响,6月14日发起总攻,6月17日东北民主联军6纵17师49团投入市区作战,6月19日,6纵17师全部投入攻城作战,将敌71军军部紧紧包围。6纵17师,许多战士是来自淄博煤矿的工人,擅长挖掘,精通炸药。6纵17师运用穿墙爆破术,连续爆破,一路炸过去,任意穿行于建筑物内部,大胆插入纵深,攻击敌人。6月20日发起总攻,经3小时激战,守敌大部被歼,东北民主联军发电报给洪学智、杨国夫、刘其人嘉奖:“十七师进展甚佳,致慰,望坚决继续全部歼灭此敌”。6月22日,6纵18师投入作战。6月24日,东北民主联军6纵全部,一纵三师,辽吉纵队独三师继续担任作战任务,战斗统归6纵首长指挥。巷战持续了11天,仍无结果。6月26日,东北民主联军总部首长发电报给洪学智、杨国夫、刘其人、邓华、吴富善、高体干,要求对四平战斗现状做一客观估计。尽管有领导建议再坚持一两天,但林总已下定决心:“撤!”6月28日鉴于敌援军已迫近,东总命令攻城部队暂停进攻,29日大雨滂沱,敌援兵已至,6月30日东总决定,参加四平攻坚战的部队全部撤离四平,历时19昼夜的四平攻坚战结束,此役共毙伤俘敌1.6万,我军伤亡1.3万。四平战役尽管我军失利,但17师却一战成名,林总在嘉勉电中称:“17师在四平战斗中英勇顽强,打出了威风。恰似是一只攻坚老虎。”其爆破经验被林总总结为“四组一队”,在东北全军推广。
四平血战后,杨国夫所在的6纵参加了东总连续发动的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秋季攻势从9月14日至11月5日,历时50天,收复城市15座,将敌军孤立于沈阳长春等24座大中城市。12月15日,东总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放弃冬季休整,发起了冬季攻势。1948年1月2日,新编第5军由新民向公主屯前进,以第6纵队对新5军节节阻击,6纵在公主屯地区组成一道坚固的防线军。将雪堆起来打结实,浇上水,构成兵坝,阻击敌人。4日深夜,第2、3、7纵队将新5军合围于公主屯及周边地区,5日凌晨,林总发布进攻作战命令,4个纵队同时对敌发起猛攻,第3纵切敌后路,新5军大部被歼。7日,2纵、3纵一部在强大炮火支援下,仅1个小时,即将其全歼,新5军军长陈林达及两个师长被俘。公主屯战役,毙伤敌2万余人,给东北军以沉重的打击,影响了全国的战局,直接引发了陈诚在东北的倒台,使蒋介石不得已启用了不是嫡系的卫立煌,最后导致东北战局走向了完全崩溃的局面。
1948年1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改成东北人民,杨国夫仍担任6纵副司令员【司令员洪学智、政委赖传珠、副司令员曹里怀、杨国夫、李作鹏(48.3)】。3月28日,东总调洪学智任上干大队大队长,调黄永胜任6纵司令员。5月下旬,6纵与12纵和6个独立师担任进攻和围困长春任务。9月12日辽沈战役发起后,杨国夫率部协同兄弟部队佯攻长春,掩护战役主力机动作战。10月1日,6纵(欠17师)和5纵、10纵和1纵3师、独立二师、内蒙古军区骑兵1师在彰武新立屯地区,阻击廖耀湘西进兵团。6纵17师接到东总电报,参加了攻锦战役。在整个攻锦战役中,17师共毙伤俘敌1万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和军用物资 ,该师49团三营八连“荣获猛虎尖刀连”称号。
锦州和长春先后解放,10月19日复电批准了聚歼廖耀湘兵团的作战计划,东总命令坚决堵死廖耀湘东逃之路。10月24日,6纵16师占领了厉家窝棚火车站,后18师赶到后,战斗打的异常残酷,粉碎了敌人强行突围的企图,参加攻锦战役的17师火速赶到,在朱家窝棚一带又歼灭了一部分敌人,在辽西会战,一举歼灭了廖耀湘兵团6纵共歼敌3万余人。6纵牺牲很大,仅在厉家窝棚一带就阵亡了2000余名指战员,为最后全歼廖耀湘兵团铺平了道路。辽沈战役结束后,洪学智重回6纵担任司令员,黄永胜改任8纵司令员。
1948年11月13日,按照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6纵改称为中国人民第四十三军,军长洪学智,政治委员赖传珠,副军长杨国夫、李作鹏、龙书金,下辖4个步兵师(原16师改为127师,17师改为128师。18师改为129师,东满所属之独立第6师改为156师),另有一个炮兵团。127师李作鹏兼师长,政委张池明;128师师长龙书金,政委徐斌洲;129师师长闫捷三,政委袁克服;156师师长邓克明,政委钟人仿。但因当时正在打仗,没有工夫传达命令,仍执行原来番号,待过了长江后才公布,这时洪学智已被任命为15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1月24日,第四十三军兵分两路,向关内进军,入关参加平津战役,这时全纵有6.3万人,编制满员,兵强马壮。经过20天的连续行军,顺利抵达河北蓟县集结。12月12日,洪学智抵达6纵。12月16日,6纵到达香河徐官屯地区预计作为攻打北平的主攻部队。1949年1月2日,东总命令凡不参加攻天津的各部队,在整训中立即学习攻坚战的科目。
1949年1月1日,四野首长再次电令“攻坚老虎”17师(128师)赶赴天津,参加攻坚作战。14日,我军对天津城垣总攻开始了,17师作为总预备队提前投入战斗,从城西主攻方向加入纵深战斗,仅以伤亡54人的微小代价歼敌8441人。15日下午5时,天津战役胜利结束。刘亚楼说:“战局发展快得出乎我们的意料,他们没必要等到最后再投入战斗了”。17师不愧为东北野战部队之“头等主力师”,龙书记晚年回忆,这支部队几乎人人都会用炸药包,甚至连炊事员、卫生员都是爆破能手。17师,因为身怀绝技而成为林总发动攻坚战的终极杀手锏,有林总三调17师的传说,即一打四平,二打锦州,三打天津。1949年1月19日,杨国夫随同军长洪学智来到通州永乐店,带了营以上干部参观天津战役的沙盘并讲解一些战术问题,准备攻打北平。1月21日,17师干部由天津战胜归来。1月22日,傅作义接受了我方提出的和平解放北平的条件,率8个军、25个师共25人出城听候我军整编,北平和平解放。
2月中旬,遵照党中央“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指示,43军和40军奉命组成南下先遣兵团,配合中野和华野渡江作战。2月17日上午,四野领导罗荣桓、刘亚楼、谭政召集6纵的洪学智、赖传珠和杨国夫及其他参与先遣兵团的领导在北京饭店开会研究行军路线军从徐官屯拔营南下,杨国夫随部队穿越河北、河南、度过淮河,挺进大别山,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消灭了长江以北之敌。根据的命令,东北野战军于3月11日改称中国人民第四野战军,4月30日,接电,四野成立四个兵团,即第12、13、14、15兵团,邓华为15兵团司令员,赖传珠为政委,洪学智为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杨国夫为江西军区副司令员,徐斌洲任49军政委,贺晋年为兵团第二副司令员兼48军军长,肖向荣任政治部主任。5月14日,43军控制西起团风东至武穴100公里的沿江北岸,15日,43军全部渡江。渡江结束后,第156师奉命调归江西军区建制,进驻南昌,接替九江、南昌卫戍任务。1949年6月25日江西军区成立,下辖赣南军区和6个军分区隶属于中南军区。为二级军区(在大军区与省军区之间建立的军区,一级军区为战时的方面军,二级军区为战时的集团军,司令员陈奇涵,政委陈正人)。杨国夫离开了主力部队,调任江西军区副司令员(副兵团)。
据洪学智上将回忆:1949年5月28日,在江西九江,地方领导人陈正人(江西省委书记)向部队要将,赖传珠说:“我们杨国夫到省军区了。杨国夫抗日战争时在山东是夏伯阳(小说《夏伯阳》里的人物,夏伯阳,足智多谋,顽强勇敢,视死如归,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穿上军装的农民在夏伯阳的指挥下,英勇善战、屡建奇功)式的人物,是老,战功显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成立前后,杨国夫担任江西军区副司令员,指挥军区部队和地方武装开展剿匪工作。抗美援朝期间,杨国夫根据中南军区和江西军区统一部署,深入开展军政大练兵运动,并圆满完成了二次较大规模的扩兵工作。1952年4月,杨国夫任中南军区第一文化速成中学副校长(校长兼政委杨树根,任前担任52军政委,副军级。杨国夫是全军担任速成中学主官中军队级别最高的,1952年军队干部评级是正军级,在文化速成中学任职的开国将军中,杨国夫是唯一的中将。1953年3月任中南军区第一文化速成中学副校长的杨大易是正师级)、校长。1954年10月,杨国夫到中南军区高干班文化速成中学学习(一级军区开办的高级干部培训班也都并入文化速成中学,学制1年2个月)。
杨国夫经过文化速成中学和中南军区高级干部学习班的学习,于1955年考入军事学院,毕业后于1957年8月任副司令员(1955年成立后,担任司令员,1957年到职,开始由政委王新亭代职,政委王新亭。杨国夫任副司令员,长期担任一个职务,始终没得到晋升,直到1975年退居二线),分管民兵工作和后勤工作,参与指挥了山东小三线月,杨国夫作为山东省民兵代表团团长,率团赴京参加全国民兵代表会议,在全军部队大比武期间,杨国夫在民兵中大抓群众性练兵活动。1964年,部队为做汇报表演,受到、、周恩来等的赞扬。
1967年1月,王效禹等夺取了山东省委的权,把矛头首先指向了“支左”的。当时杨国夫受到错误批判,并被上级点名批评,虽然自己遭到批斗,但经常鼓励杨国夫,要放宽心态,经历大风大浪的人怎么能在阴沟翻船呢?1981年7月,党委为杨国夫作出决定。1967年3月1日,杨国夫任山东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领导小组组长;1968年4月9日,山东省革委重建生产指挥部领导小组,杨国夫任组长,1970年7月11日免去该职。1968年受到毛主席的接见。1970年,国务院任命杨国夫兼任黄海渤海区渔业生产指挥部总指挥,1973年任山东省海上安全指挥部总指挥。1972年8月,他和原农林部副部长肖鹏在大连共同主持召开了北方沿海三省一市水产工作会议,研究制定了沿海地区要实行“以渔为主,养捕结合、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对促进黄渤海区水产生产 的全面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对周总理关于发展灯光围网渔轮、壮大我国海上捕捞实力的指示极为重视,十分关心北方三省一市灯光围网渔轮的建造情况,帮助解决造船中遇到的困难,协助各省市按时达成目标。在杨国夫任指挥的11年内,重视渔业生产安全,有效地组织了一些重大海难事故的救助工作,避免了一些恶性事故的发生。杨国夫重视发展海淡水养殖,亲自到海上了解贻贝和海珍品养殖任务。关心老根据地的渔民的生活问题,北方的重点渔区港口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1975年8月杨国夫退居二线,任顾问,并任军区顾问组组长。他是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75.1),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78年2月),1977年12月任山东省第四届政协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7年6月获二级八一勋章。1982年2月4日在北京逝世。1985年10月,其回忆录《战斗在清河平原》出版发行。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夕阳下的油坊河浮光跃金,杨国夫故居遗址湮没在一片田地之中。故乡人民为了纪念杨国夫将军,在村部旁建起了杨国夫将军广场。将军雕像矗立在广场上,威风凛凛,永远供家乡人民瞻仰,将军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永远跟党走的革命信念永远激励着家乡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