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010-88029730
西安:029-89297850
获得中华技能大奖,拥有7项省部级科技奖、53项国家专利授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3年扎根核电专用设备机械维修一线,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秦山核电站首席技师、退伍军人戚宏昶以铁一般的意志,一次又一次攀登科技高峰,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人院士”。
1999年,戚宏昶离开了服役3年的军营,从武警浙江省总队退役。回到家乡的他进入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建造的压水堆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在生产一线从事专用设备机械维修,一干就是23年。
“我是当过兵的人,核电机械维修就是我的新‘战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发挥部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做就做最好,干就创一流。”为此,戚宏昶白天守在机器旁,晚上泡在书本里。他沉下心,从最基础的拧螺丝、换垫片开始,抢着干现场的脏活、累活,日复一日打磨维修技能。
赶上机组大修,他就每天十几个小时跟着师傅坚守在现场,不放过任何细节。他还利用业余时间,记录总结设备结构、维修方法、风险要点等知识点,写满了五六本工作日志。
短短四年,他练就了一手绝招,慢慢的变成为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并在每一次维修中将所学所练发挥得淋漓尽致。
“对核电站来说,核反应堆就是‘心脏’。核反应堆维修技能人员就像做维护保养的医生。”为了守护这颗“心脏”,戚宏昶需要在10多米深的反应堆换料水池内,精确操作设备并指挥协调小组成员完成一系列高难度、精准化的水下维修工作。
赶上大修,戚宏昶进入核岛厂房一次至少8小时,其间不能喝水、上厕所,加班、通宵或连轴转更是家常便饭,但是他早已习惯。
2006年,戚宏昶接到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承担我国对外援建首座核电站的堆内构件水下修复工作。这项维修技术一直掌握在国外行业巨头手中,国内相关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
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作为技术攻关负责人,戚宏昶带领小组成员开始了一系列研究和试验。试验进入关键阶段时,距离现场实施仅剩下3个月。当时,国外一位资深项目经理作出判断:“类似项目仅联合调试试验就要半年,再加上设备运输和现场准备,3个月时间根本不可能完成。”
但是,不服输的戚宏昶向“不可能”发起了挑战,带领项目组开启24小时连轴转的试验模式。就在模拟试验如火如荼之时,一颗螺栓突然咬死,试验进程陷于停滞。为尽快处理问题,戚宏昶干脆住进了试验厂房。他带着大家推演每一步工艺步骤,回忆每一个工作细节,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
正是凭着不服输的钻劲儿和精湛的技术,他带领团队成功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项目,有关技术专利群获得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奖,我国对外援建的首座核电站的设备故障也由此排除。
“技能成长没有捷径,最好的办法是多动手、反复练,形成肌肉记忆。”当年轻同事向戚宏昶请教如何快速提高技能水平时,他总会给出不变的答案。
这些年,戚宏昶一步步成为“传帮带”的领头人。他作为资深教员多次主持核反应堆核级机械设备维修技术技能培训,培养了上百名国内外核电维修技能人员。其中,他负责训练的中核集团选手在2021年度全国核能系统核燃料操作职业技能竞赛中包揽了个人奖项前四名。
“工作中出现疑难杂症时,大家都一筹莫展,但是戚老师总有很多创新的思维和想法,并能将其付诸实践,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也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提起自己的师傅,徒弟杨鹏骄傲地说,“他就像项目团队里的‘定海神针’。”
目前,以他名字命名的“戚宏昶创新工作室”被授予“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工作室小组成员先后在各自岗位上成长为核电维修行业新的技术能手,已有1人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1人被评为核能行业技术能手、1人获评“浙江工匠”。
一路走来,戚宏昶肩扛责任,胸怀初心。他先后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最美退伍军人”等。面对成绩,戚宏昶谦虚地说:“我只是比别人更幸运一些罢了。”他表示,“要更努力、更拼搏,要对得起这份荣誉,更要对得起肩上的担子。”
这些年,我亲眼见证了国家工业水平的提升,从原来的“跟跑”到现在的“并跑”,甚至在部分领域实现了“领跑”,这是国家的成就,也是我奋斗的不竭动力。我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和曾经在部队的历练是分不开的。3年军旅生涯,锻造了我坚韧不拔的意志,激励我成长为奋战在核电检修一线的技术尖兵,也将在以后的岁月里继续指引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