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标信息

高举基建工程兵军旗的第一人

发布日期:2024-10-29 08:10:41作者: hth华体育app官网登录

  陈冀,基建工程兵第一支队支队长,我军历史上高举基建工程兵军旗的第一人。庄严的时刻,他庄重的接过大旗,心底那份庄重的承诺,顷刻间化作一份信心、一份责任、一份坚守、一份担当,在基建工程兵这面大旗下,他不畏艰险、呕心沥血,演绎出一位奋斗者的人生辉煌。本文以老首长大量的感人事迹作精彩讲述,诠释了这位睿智果敢、对党忠诚,一生为了祖国和部队建设的基建工程兵老首长奋斗足迹和精彩人生。

  1966年8月1日,四川省江油县政府大操场红旗招展,热闹非凡,一队又一队身着崭新军装,迈着整齐步伐,唱着嘹亮军歌的军人到此集结,参加中国人民基本建设工程兵第一支队命名授旗典礼。偌大个操场成了绿色的海洋,数千名军人整齐列队,红领章、红帽徽格外耀眼,此起彼伏、豪迈雄壮的拉歌声响彻云霄。10点,典礼开始,副司令员邓少东宣读国防部授予基本建设工程兵第一支队番号的命令,并授军旗。一支队支队长陈冀庄严地接过军旗,高高举起。从此,基建工程兵的第一面军旗在四川江油的上空迎风飘扬,陈冀成为我军历史上高举基建工程兵军旗的第一人。

  陈冀,原名毕荫棠,1914年12月出生在江苏省扬州一富足人家,自幼勤奋好学。上世纪30年代,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读书期间,受进步思想的影响,于1936年11月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宣传抗日救亡。北平沦陷后,到扬州组织“江都民众抗日同盟”,后又参加了华东人民武装抗日委员会。

  1938年11月参加新四军,1941年加入中国。先后担任新四军挺进纵队二支队班长、新四军挺进五团作战参谋,东台县政府区长、科长,苏中台北县县长、江镇特区党委书记,苏浙皖、广宁孝工委副书记,皖南区党委干校二部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华东局政策研究室研究员、江苏省松江专署专员。1954年,党中央决定从华东抽调一批领导骨干支援工业战线,陈冀调入冶金工业系统,曾任鞍山钢铁公司总机械师、包头钢铁公司机械总厂厂长、包头钢铁公司党委办公室主任、包头钢铁公司副经理。

  上世纪60年代,我国在安全环境日趋恶化的形势下,为随时准备打大规模反侵略战争,夯实战争经济后盾,开始了大规模的“三线年,冶金部决定在四川江油建设集重点特殊钢科研、生产为一体的军工配套生产基地——长城特殊钢厂(简称长钢),并从湘潭钢厂和上海市调入施工公司组建冶金部第四冶金建设公司(简称四冶)承担该厂的建设任务,陈冀受命担任四冶经理。从此,他肩负起了建设“三线”重点工程——长钢的重任。

  长钢建设起点高,技术先进,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精密无缝钢管生产线和国内领先水平的棒线材连轧生产线、锻钢生产线及钛材生产线,这些均为军工产品专用生产线。按照“分散、靠山、隐蔽、钻洞”的战备型“三线”建设原则,四个分厂分别坐落在江油中坝、后坝和深山峡谷中的通口、武都,施工环境恶劣,施工条件极其艰难,全厂方圆几十公里的水、电、路(包括厂区铁路专用线)等基础设施都要从零做起。当时,四冶新组建,施工装备水平差,机械化程度低,同时还要自己动手,自筹资金,就地取材建“干打垒”、搭窝棚、打水井,解决15000多职工及家属的基本生活需求 。

  面对诸多困难,陈冀和公司党委“一班人”团结一心,带领广大干部职员,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以愚公移山的毅力和气魄,在山峦重叠、坡陡谷深的地势中,劈山开路,造地建厂,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提前完成四个分厂的“三通一平”任务,为后续工程的全方面推进创造了有利条件。

  1966年,正当长钢工程建设初战告捷,进一步掀起施工热潮的时候,党中央决定将承担“三线”建设工程的部分施工队伍整编为基本建设工程兵,冶金部决定四冶为整编试点单位。当时,四冶与以铁道兵十师副师长段金成等为代表的军方整编工作组组成临时党委,陈冀主持整编工作。这项工作政策性强,千头万绪,无经验可循。在冶金部的领导下,他和铁道兵调入的干部密切配合,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批转的《国家建委党组关于施工队伍整编为基本建设工程兵试点意见的报告》精神,结合实际编制整编方案,在二公司开展试点,并不断修改细化,报冶金部审批后,有条不紊的全面铺开。通过摸底调查、宣传动员、实施整编、组建整训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圆满完成整编任务,原四冶顺利完成了由地方施工公司向“劳武结合,能工能战”的新型工程部队体制的跨越转换。

  陈冀是基建工程兵首批组建的五个支队中,唯一由原企业领导干部担任支队军政领导正职的人,是基建工程兵第一支队党委的第一任书记。他在命名授旗典礼上,向全体指战员发出号令: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建设好部队。在他的领导下,新组建的一支队大力开展政治教育、军事训练和技术练兵,加强革命化、正规化建设,战斗力不断的提高。部队以高昂的斗志、全新的面貌奋战在长钢工地,工程呈现出大干快上的大好局面,整编当年实现施工生产“开门红”。在“文革”初期,即使受到波及,仍然全力稳定部队,管理不放松,施工不停顿,为长钢最终建成投产做出了艰苦的努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3年,陈冀赴西北戈壁滩上的嘉峪关,担任基建工程兵第二支队支队长。此时的二支队按(73)42号电令和冶金部指示,逐步撤出嘉峪关酒钢施工区,1974至1975年,两年内逐步移防冀东地区。当时,依照国家钢铁生产规划布局,冀东地区拥有丰富的铁矿储量,拟在此建设一个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二支队作为先头部队,先期到此开始各项准备工作。陈冀全力主持了二支队冀东基地的选址征地、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组织指挥部队移师东进。二支队机关于1975年7月正式在河北迁安沙河驿基地办公。在此期间,二支队承担了陕西华县金堆城钼矿水库大坝、本钢1150初轧厂、河北邯邢基地西石门矿建设、河北迁安首钢大石河选矿厂扩建等任务,部队高度分散,他一心扑在部队建设上,车马劳顿,辗转多地,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指导工作。

  1975年,冶金部确定调二支队部分兵力进北京承担首钢扩建工程中的1150初轧厂项目,1976年初,国务院、下达了正式批复。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和冶金部确定成立首钢施工建设领导小组,陈冀为领导小组成员之一。就此,二支队开始了部队进京的思想教育和组织工作,并在他的主持下派出先遣组进驻到北京石景山区苹果园首钢招待所,对首钢施工现场进行考察,在确定轧机建设总图位置的同时,开始了大型临时工程规划准备,制定旧混凝土基础爆破方案,打通生产、生活物资供应渠道,编制报告年度营建计划和用料预算等工程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部队正在紧锣密鼓做好进京准备之际,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发生了震惊世界的7.8级强烈地震 ,我国华北的工业重镇瞬间被夷为平地。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驻扎在距离震中仅50多公里的二支队,在陈冀和政委邱文的带领下迅疾出动,全力投入抢救受灾群众生命和财产、抢修桥梁道路、救治伤员的特殊战斗。二支队是唐山地区发生地震后最早在震区开展抢险救灾的一支部队。

  8月5日,冶金部部长陈绍昆、副部长马明到二支队,传达总理指示:中央要求唐钢在震后一个月内局部恢复生产,年内全面恢复生产。将抢修任务交给了二支队。8月6日,二支队紧急部署,陈冀在会上坚定地指出:20天必须恢复唐钢简易生产,在8月28日前炼出第一炉“抗震志气钢”,所有抢修抢建任务必须围绕这个目标,排除一切阻力,克服一切困难,啃下这块“硬骨头”。8月8日,4000多指战员迅速开进唐钢。经过17个昼夜的连续奋战,唐钢于8月25日炼出第一炉“抗震志气钢”,比原计划提前了三天。二支队创造的奇迹,有力的回击了西方媒体关于“中国唐山彻底毁灭了,今后将不会在地球上存在”的谎言,给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唐山军民带来极大的鼓舞。

  在第二阶段抢修中,陈冀亲临现场,坐镇指挥,鼓舞士气。唐钢中型轧钢厂主厂房钢结构屋面在地震中塌落两跨,如果按正常施工方法,必须拆下来修理并重新安装,时间需要半个月。为抢时间,在冶金部建筑研究院专家的指导下,提出采用搭枕木墩和用四个200吨千斤顶进行顶升的整体复位方案。此方案风险大,如果顶升过程中出现滑落,可能砸坏下面的设备,甚至造成人身伤害事故。但当时的情况是时间紧迫,没有退路,只能做好细致准备,制定防范措施,立即组织实施。

  在整个顶升过程中,陈冀始终胸有成竹地站在被顶升的钢屋架下面,一方面他有成功的坚定信心,另一方面也是给操作的战士壮胆。现场一片寂静,钢屋架慢慢整体上升。整整六个小时,现场指战员没有喝一口水、吃一口饭,人人聚精会神,生怕出一点差错。最终在下午五时许,整体复位一次性成功,现场一片欢腾。在场的唐钢副经理曹明紧紧握住陈冀的手说:“你们不愧是基建工程兵,不愧是冶金基建战线上的突击队!”

  经历四个月的紧张施工,到1976年底,陈冀、邱文率领的钢铁雄狮——基建工程兵第二支队全部完成唐钢抢修抢建的艰巨任务。在整个抗震救灾斗争中,二支队指战员们始终牢记人民军队的宗旨、使命,舍生忘死,不怕牺牲,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顽强作风,排除艰险,战胜灾难,经受住了党和人民的考验,涌现出大批先进单位和个人,其中第十二大队十一中队被授予《唐山抗震救灾先锋中队》荣誉称号。

  1977年4月27日,授予基建工程兵第二支队十二大队十一中队《唐山抗震救灾先锋中队》荣誉称号后,全体人员在北京友谊宾馆合影

  1978年,正当组织拟安排陈冀离职休养,并按干部任免程序呈报审批时,由于宝钢工程上马,冶金部的工作重心转到宝钢工程建设上,国家对攀钢后续工程建设领导管理体制做出重大调整,由以冶金部为主改变为以四川省为主,由冶金部副部长徐驰率领的攀钢建设指挥部的人员陆续撤回北京。为加强充实地方对攀钢建设的领导力量,冶金部党组向四川省委推荐并商定,安排有丰富冶金建设管理经验的陈冀转业到四川渡口市(现攀枝花市),担任市委书记(此时该市设有)。

  当时,本应享受军队离休干部待遇、结束两地分居回成都与家人团聚的陈冀,自觉服从党的事业需要,愉快接受组织安排,脱下戎装,踏上了金沙江畔的那片热土,转战到了曾经的三线建设主战场——攀枝花。正因为此,在2021年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基建工程兵第二支队军史《钢铁雄师》中,才有了批准陈冀离职休养和转业地方工作的两次记录。1981年4月,陈冀任四川渡口市人大常委会主任。1983年2月,任四川省委顾问委员会委员。

  陈冀从学生时代就投身革命,有坚定的信仰。他善于学习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原理,在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中,坚持实事求是,讲真话,办实事,不唯上,有魄力,敢担当。1958年,全国上下正是贯彻“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时期,陈冀时任包头钢铁公司机械总厂厂长,由于该厂设备不全、材料不够,职工思想混乱,不能立即正常生产。他不赶潮流、不唱高调、不说大话,而是从实际出发,首先抓健全落实规章条例工作,正确地提出正常生产“需要有一个过程”,并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在部队工作期间,他正确地处理“劳”与“武”、“工”与“战”的关系,领导部队在贯彻人民军队建军方针,发扬军队光荣传统的同时,坚持基建工程兵“以工为主”的特性,为提高部队军政素质和实施工程技术管理上的水准,做了大量打基础、夯基实的工作。

  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善于听取专业方面技术人员的意见、建议,坚持调查研究,科学决策。1958年,未解决包钢机总厂生产上的一个技术问题,他以极大的勇气和胆魄明确表明:“鞍钢给我的某某是‘反革命’,我也要!”他充分的发挥科学技术人员的作用,工程技术问题解决了,工厂生产也很快走上了正轨。1975年初夏,他带领工程技术干部和基层优秀连队指导员赴本溪二支队1150初轧厂工地调研考察一个多月,不打无准备之仗,为承担首钢扩建任务准备好。在唐山大地震抢修唐钢战斗中,他依靠工程技术干部和协作单位的专家提出解决方案,现场科学决策,为唐钢恢复生产争取了时间。

  他忠诚于党,忠于人民,有良好的党性修养,作风正派,刚直不阿,襟怀坦白, 淡泊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的一生遭到过一些不公平待遇和冤屈,曾一度降职任包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分管生活后勤等工作。对此,他丝毫没有抱怨,当家人唠叨时,他理直气壮地说:“革命工作不分高低嘛!职工的生活食品岂能是小事”。表现出一个员的宽广胸怀。事隔多年,当与家人回顾转战南北的坎坷历程时,他说道:事业建设过程中有些挫折是难免的,我是一名党员,能为党的伟大事业受点委曲不算得上什么,值得!”

  他思想敏锐,有很强的工作上的能力和领导水平,在攀枝花工作期间他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方针政策,工作突出重点,方法细致严谨。他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察觉缺陷,及时采取一定的措施,认真果断地解决,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他心系党的事业,病重期间,曾对攀枝花市有关说,中国经济不发展,国家就没有前途,人民就没有希望,看见我们的国家欣欣向荣,对过去的工作、生活我无怨无悔。表示了一名老员对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衷心拥护,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满怀信心。

  他严于律己,生活简朴,几十年为党的事业转战东西南北,与家人离多聚少,生活上从不搞特殊化,始终保持“普通一兵”、“人民公仆”的本色。无论在部队还是地方工作,总是轻车简从,能够步行或乘通勤车的,尽量不坐小车。他到基层工作,有的单位为他增加一两个菜,他总是执意不肯,坚持职工吃啥他就吃啥。病重期间,他用药总要先看一看处方,若是进口高档药品,坚决不同意用,说自己是病重的人了,不用这么浪费。他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敢于批评和不正之风,清正廉洁,在群众中树立起党员领导干部的光辉形象。他生活上关心体恤下属,工作上要求严格。至今,二支队的战友还清晰地记得,他在大会上要求干部要廉洁奉公,不许用公物打箱做柜和对一次医疗事故严厉批评的情景。他那一句“外科医生不能在病人身上链”的告诫,今人记忆深刻。

  他的爱人林荫曾任成都市副市长,他们是一对革命伴侣,自身清廉正直,有良好的家风,对子女要求严格。他们从不用职务便利为子女上学、就业、升迁提供帮助,总是让孩子们靠自身努力,立足于社会。他们要求子女们要忠于党和人民,勇于开拓,勇担重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中国四川国际合作股份公司工作的长子陈晓林,因业务需到缅甸,临行前看到卧床病危的父亲,难以启程,他告诉父亲想让公司另行安排,却让陈冀“训”了一顿:“哪有因为病人而影响工作的道理,你不要管我!我这几天死不了”。于是,他只好痛别父亲出国处理业务,谁知这竟是父子的生离死别,他离去仅仅三天,陈冀就与世长辞。

  1997年12月6日,享受副省级待遇的离休干部陈冀在成都病逝,享年83岁。12月15日,他的子女陈晓林、陈晓棠、陈晓明、陈晓方在攀枝花市有关方面领导的陪同下, 带着无尽的哀思,饱含热泪,用颤巍巍的双手捧起陈冀的骨灰和洁白的鲜花,慢慢撒向金沙江滚滚的浪涛之中,完成了他“不开追悼会,死后立即火化,不准子女向组织提任何要求,不留骨灰”的遗愿。

  陈冀的一生,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他是新中国钢铁工业摇篮——鞍钢恢复建设时期的“500罗汉”之一,是我国冶金战线专家型的领导干部(注:500罗汉指鞍山解放后至五十年代初,全国各地支援鞍钢恢复建设调入的500名领导干部和各类专业方面技术人才,这部分人后来多数陆续调往全国各地主持和领导冶金工业建设,所以称鞍钢为钢铁工业的摇篮)。

  他将自己人生最后的光和热,献给了美丽的阳光花城、我国的钒钛之都——攀枝花,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尊重和爱戴。他逝世后,时任攀枝花市委书记秦万祥用“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德高望重、高风亮节、终生不忘、良师益友”六句话,表达了攀枝花人对他的敬重和悼念之情。

  他为部队建设呕心沥血,是我们党在特殊年代整编建立基建工程兵这项伟大创举的忠实践行者,是基建工程兵冶金部队的奠基人。他高举军旗的那一幕,定格了他做为基建工程兵排头兵部队——第一支队最高首长的精彩人生,值得基建工程兵战友们去认识他、铭记他、缅怀他!

  我是1970在四川省江油市一支队一大队当了八年半的兵,为有这样的英雄支队长感到骄傲![赞][赞][赞]

  铁道兵、基建工程兵为国防建设和祖国建设立下了永不磨灭的功绩,虽然早已退出军队建制,但仍要向这两支英雄的部队致敬![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