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010-88029730
西安:029-89297850
这又是一个当基建工程兵改变个人命运的典型个案,在本文中,我们将读到一位基建工程兵如何逆境崛起,从朴素的农村背景一步步攀登至国家银行高管的励志故事。这位不平凡的主人公,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勤奋智慧,跨越重重困难,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他的曲折历程不仅见证了个人奋斗的力量,更折射出国家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宏大背景。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世界,感受那份坚持与拼搏,汲取前行的力量。
我在部队当了18年兵,从1966年8月在煤炭工业部第77工程处整编入伍,至1983年5月集体转业到煤炭工业部。这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思想最求上进的时候,学习锻炼最佳时期,精力最充沛的阶段。因此,部队的好思想、好传统、好作风对我影响最深。我把青春献给了部队,部队给予我的精神力量受益终生。
我家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先辈们有的是种地的农民,有的是农村里的买卖人,都没有离开过农村。因此,我对农村印象很深。1962年我读完高中后就想立志回农村,想把贫穷落后的家乡建设好。可村党支部书记对我说,回农村书不好念了,农村工作不好搞,还是出去工作吧!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于是,我就到辽宁阜新矿务局清河门建井工程处参加工作了。1964年9月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参加西南大三线建设。我随阜新矿务局清河门建井工程处的千余名职工,由辽宁调往贵州,参加修建滇黔铁路。由东北到西南,气候、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地流传着“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俗语,以此形容贵州的地理环境和经济落后的面貌。面对这种艰苦的条件,很多人受不了,丢掉党籍、团籍、公职,擅自跑回东北老区。
但我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积极投入工作。不久,我被编入煤炭工业部第77工程处,并被任命为工程处团委书记。1966年8月,第77工程处整编为基建工程兵第41支队第401团,我成为中国人民的一员,心里不知道有多么高兴。部队的任务是建设贵州盘县矿区月亮田煤矿。1972年5月,我又随第401团由贵州调往河南,参加平顶山八矿的建设。1977年8月我被调往陕西韩城第42支队后勤部。工作不到两年,1978年年底,又被调到北京基建工程兵煤炭指挥部机关。能来首都是我做梦都梦不到的事,我在想,自己由东北到西南,由西南到中原,由中原到西北,现在真的来到了祖国的心脏北京,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是因为当上了基建工程兵,赶上了机遇。来到首都北京,改变了我一家人的生活环境和经济情况,这是我一生中难得的一件好事,应该感谢基建工程兵部队。
我受到部队的培养和教育,部队的好思想、好传统、好作风一直影响着我。在部队期间,我们夫妇两地生活17年,家里困难重重,当时也想要求转业回老家,解决两地生活问题,照顾好子女。但为了把工作搞好,话到了嘴边也没有向领导提出要求,而是继续当兵。在整编前我是工程处的团委书记,是科级干部,相当于部队的营级干部。整编后安排我当政治处干事,是连级干部。当时有好心的让我去找领导反映,我没有去找,觉得自身能力不够,工作安排是组织上的事,我并无怨言。1969年,正处“文革”高峰时期,党中央让军队到地方去支左。因当时第41支队驻在贵州盘县,遵照上级命令,支队派出第402团进驻盘县支左,由团长乔善田担任支左领导小组组长。
不知为什么把我从第401团单独调去支左,当时很有想法,但这是组织上的决定,只好服从。在我当干事时,1971年10月,团里突然下令让我去连队当指导员,因当时该连广东藉战士与贵州藉排长发生了尖锐矛盾,排长要开枪,激怒广东战士群起而围攻排长。我去之后经做思想工作,解决了双方的矛盾,广东兵还和我交上了好朋友。此事虽然处理得很好,但我心中还是有些想法,下连队组织上为啥不事先找我谈谈话,征求一下我的意见呢?尽管有想法,为了工作,还是服从组织决定。
转业到地方后,工作安排上也遇到了类似问题。1985年5月,煤炭部机构变动时,组织上决定让我到部机关党委组织部工作,还没有去报到就变了,又让我到部基建司工作。当时基建司司长陈明和对我说:“把你从机关党委调出来是我的意见,你来基建司帮助我搞党务工作,基建司是个大司,人多、事情多,需要这么一个人把党的建设工作搞好。我与你在部建设总公司一起工作了两年,给我的印象很好,所以才把你调过来。”谈话之后,还没等陈明和司长安排完工作,他就调出基建司到部安检局任职了。
他一走,我也想去,便向基建司新任司长沈德琛提出调离工作。沈司长坚决的对我说不能去,让留下工作,我只好服从。在部基建司工作的几年,得到了领导和们的全力支持,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现在我每年参加基建联谊会时,大家在一起畅谈过去的往事,感到很有意义。1988年国家机关机构改革,成立了国家能源投资公司,煤、电、油在一起。当时我正在外地出差,回京后接到通知让我到国家能源投资公司报到,任公司办公厅秘书处处长。这么大的变动,事先我一点也不知道。新单位人事变动也很大,部基建司去的处长、副处长大部分都提为公司的部门领导,而我还在处级岗位上,可我并无想法,一心想把工作干好。1994年3月,国家能源投资公司又改为国家开发银行,人事变动也很大,很多人都提拔了,我仍在处级岗位上,直至2001年8月退休。一些老、老战友见到我提起职务之事,说我要在煤炭部凭资历也能提拔一职,我说这是组织上的事。还有的人说:“你咋不活动一下领导,送点礼,请请客。”我说,在处长的位置上干了22年,说心里话,我感到很满意,很满足,心里也很平衡。
▲1992年4月,作者随国家能源投资公司考察团赴德国考察,在莱茵河畔留个影
我在部队一直做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缺乏专业相关知识。转业到地方,尤其是在国家机关工作,需要更加多的知识才能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更需要有知识的人才能担负起经济建设的重任。因此,我1985年参加了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管专业学习,历时五年半,获得大学本科学历,被评为高级经济师。我在煤炭部基建司虽然做党务工作,但经常参加司里召开的业务会,从中学到了很多煤矿基本建设的知识。我在国家能源投资公司办公厅工作时,学到的知识更多一些,因为能源不光是煤炭,还包括电力和石油。我在秘书处工作,经常参加煤炭、电力办公会,从中学到了建设电厂的有关知识。国家能源投资公司是国家为了控制基本建设投资贷款而成立的,要想把公司搞好,必须有好的制度来规范,此项工作由秘书处牵头,公司各个部门配合,经半年时间,编制出了《国家能源投资公司项目管理规章制度执行办法》,约20万字,使得公司管理有章可循,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过编制这个执行办法,我从中又学到了一些电力知识。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1994年3月,国家能源投资公司又改为国家开发银行,属于金融机构,经营项目贷款,就要有借有还付利息,国家不能白发放贷款,目的是提升公司的经济效益,做到贷款能收回来。在国家开发银行开创期间,我先后担任煤油局、能源水利评审局(后改为评审一局)综合处处长。所谓综合处,就是要综合局里的各种业务工作情况,还要参加一些项目的评审工作。当时我是局评审领导小组成员,参与项目的评审、合同的签订以及贷款发放等项工作,从实践中增长了金融知识。总之,到地方工作后,我得到很多学习机会,提高了专业相关知识水平,较好地完成了组织上交给的各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