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010-88029730
西安:029-89297850
从今年8月8日开始,北京地铁“时光列车”在1号线年代以及21世纪第一个十年、第二个十年至今不同时间段运营的典型车型,同时通过车厢内的图文、视频,讲述北京地铁车辆、车型的发展以及车辆技术的发展,首次尝试为广大乘客提供沉浸式“穿越时光”乘车体验,引起不同年龄段乘客的极大兴趣。我是1973年暑假头一次坐地铁,至今已经整整50年了!前两天,我也去尝试了一把穿越体验,感觉不错。有一点遗憾:在图片、视频、文字上,应该展现和记录建设者们的身影与业绩,应该把参加地铁工程项目施工部队和单位的名单列上,让后人永远记住这些当年这些建设者……
北京地下铁道工程,是党中央和毛主席批准修建的我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自行制造设备的第一条地下铁道。正因为是全国第一条地下铁道,又是在首都北京,技术上的难度、政治上的意义都不用多说了,可以说任务既艰巨又光荣。1964年10月,国务院、决定将这一特殊任务交给中国人民铁道兵来完成,相信这支有着光荣传统的英雄部队是能够经得住考验的。
为了参加首都地下铁道工程建设,铁道兵决定从第3、第5、第6、第7、第9师和铁道兵机关抽调部队人员,组建铁道兵第12师,下辖第56、第57、第58、第59团(1970年又组建了第60团)。1965年4月2日,总参谋部电令铁道兵第12师正式投入北京地下铁道第一期工程施工。
1965年7月1日,北京地下铁道一期工程正式举行开工典礼。当天,中央和国家领导人朱德、、彭真、、罗瑞卿等参加了开工典礼。
一期工程是规划方案中1号线和环线的一部分,是北京地下铁道东西走向的干线公里,其中运营线路从北京站到古城站,全长22.87公里,后延长到苹果园站,全长23.6公里,17个车站。由铁道兵第12师、铁道部地下铁道工程局和北京市城建局三个单位施工。其中,沙窝至福寿岭段15.06公里由铁12师施工。一期工程采用明挖浅埋方法施工,开工的当年主要是进行勘测设计和施工准备,1966年工程全面展开。经过4年多的艰苦奋战,北京站至古城于1969年9月20日修通,古城至进山段于1970年9月28日通车。
当时,地铁施工队伍共约4万人,除铁道兵第12师2.2万人外,地方投入施工的约1.7万人,其中,地铁工程局12330人,北京市建设局5000多人。为了加强对地铁施工的统一领导,继续完成好地铁二期工程,1970年2月6日,周恩来总理指示,“地下铁道归铁道兵管,并成立一个领导小组”。经周总理批示同意,铁道兵、铁道部和北京市等有关领导组成地铁领导小组,铁道兵司令员刘贤权任组长,北京市革委会副主任杨俊生、铁道部革委会主任杨杰为副组长,成员有司令员郑维山、国家建委革委会主任李良汉、国家计划委员会革委会副主任袁宝华、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常委杨寿山、铁道部革委会副主任苏杰、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钟辉棍、铁道兵副司令员彭海贵、铁道兵司令部副参谋长张鸿智、铁道兵第12师师长路宗成和副师长宋文海。
经报请周恩来总理、国务院、批准,铁道兵于3月上旬开始对施工队伍进行整编。这次整编,组建了中国人民铁道兵北京地下铁道工程指挥部(军级),铁道兵司令部副参谋长张鸿智兼任指挥,铁道兵政治部副主任罗彬(后刘谦益)兼任政委。同时,将地下铁道工程局和北京市建设局参加地铁施工的部分职工队伍,整编为中国人民铁道兵第15师,即“工改兵”,下编4个团:第71、第72、第73、第74团(1973年又组建了第75团),计15310人。其中:
另外,将地铁工程局设计处编为中国人民铁道兵地下铁道勘测设计队,计350人,配属第15师;将地铁工程局机械修造厂编为铁道兵后勤部机械修造厂,计830人;将地铁工程局材料厂编为159仓库,计385人。以上总计16875人。为了做好一期工程的运营管理工作并为二期地铁培养运营管理人才,还将地铁工程局所属的运营部改编为铁道兵地下铁道运营管理处。以上单位,统归铁道兵北京地下铁道工程指挥部领导。
1970年4月30日晚,周总理在铁道兵司令员刘贤权、政委宋维栻的陪同下,乘车视察了北京地铁第一期工程。周总理详细询问了地铁设施安装和车辆运作情况,并对车厢的宽度、座椅、站牌数量及字迹大小等事宜提出了具体改进意见。周总理的视察带来了中央、国务院对地铁工程的关心和支持,给了施工部队以巨大的鼓舞。
北京地铁第二期工程,包括环城线及八角村支线。环城线从北京站向东,经建国门、朝阳门、东直门、地安门、西直门、阜城门至复兴门,长16.1公里,有12座车站和1个车辆段。二期工程由铁道兵第12师和第15师共同担负施工:12师担负复兴门至积水潭段6.73公里,15师担负积水潭至北京站段9.37公里施工任务。1971年3月西环线破土动工,仍然采取明挖浅埋的施工方法。尔后东环线、北环线部分区段和车站也陆续展开施工。
为了保证地铁环线施工的顺利进行,周总理、军委叶副主席于1973年1月6日决定,逐步加强对地铁工程的领导。增补国家建委副主任宋养初、一机部生产办公室负责人胡茂悌、四机部副部长高峻、万里、副司令员肖选进、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李钟奇、铁道兵副政治委员郭延林、总参谋部防化部副部长高朴、铁道兵政治部副主任刘谦益为地铁领导小组成员。
到1974年底,西环线公里和八角村支线年底,地铁一、二期工程共完成:土石方2.713万立方米,结构成洞48073米,正线公里。
根据中央和关于压缩军队总定员指示精神,为有利于对地铁施工和管理的统一领导,1975年11月29日,国家建委、北京市革委会、铁道兵联名向国务院、写了报告,提出将担负北京地铁施工的铁道兵部队及施工任务一并交由北京市领导和管理。部队转隶后,统归国家建委建制。12月2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这个报告,并要求北京市和铁道兵分别组成接收和移交领导小组,于1978年一二月份办理交接工作。
至1976年2月底,铁道兵移交给北京市的单位计有:地铁指挥部、第12师、第15师、地铁勘测设计队、159仓库、地铁运营处、地铁机械厂、地铁车辆大修厂筹建处等8个单位,共53063人(干部6104人,战士39550人,工人7409人)。另有各种机械7101台,汽车2312辆,修理设备1776台,步兵轻武器27072支(挺),也一并移交。从1976年3月1日起,参加北京地铁施工各单位及施工任务,正式脱离铁道兵建制。
铁道兵部队从1965年担负地铁修建任务到1975年底移交北京市的10年间,共完成土石方2713万立方米,结构成洞48073米,正线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铁道兵第12、第15师改编为基建工程兵第6、第7支队,撤销铁道兵北京地下铁道工程指挥部,组成了基建工程兵北京市办公室,隶属国家建委建制,继续担负北京地铁二期工程的施工任务。
原铁道兵第12师改为“中国人民基本建设工程兵第6支队”,所属第56、第57、第58、第59、第60团,依次改为基建工程兵第51、第52、第53、第54、第55大队。
原铁道兵第15师改为“中国人民基本建设工程兵第7支队”,所属第71、第72、第73、第74、第75团,依次改为基建工程兵第61、第62、第63、第64、第65大队。
基建工程兵部队编制级别比较特殊,实行支队(师)、大队(团)、区队(营)、中队(连)、排、班六级编制。
基建工程兵北京市办公室(后改为基建工程兵北京指挥部)承担的北京地铁二期工程,由地铁一期工程北京站东端折返线车挡起,经建国门、东直门、西直门、复兴门与一期工程的长礼(长椿街至礼士路)区间相接,形成马蹄形,正线月整体的结构才基本完成,1981年底基本竣工,由基建工程兵北京指挥部施工部队临时看管。
根据1980年5月9日国务院、国发[1980]114号文件批准,基本建设工程兵5月27日通知,将基建工程兵大队、区队、中队番号,一律自1980年8月1日起,分别改为团、营、连,但序列号不变。如基建工程兵第51大队改为第51团。
担负地铁二期工程项目施工任务的基建工程兵北京指挥部的部队,在施工开挖土石方2340万立方米,工程用混凝土252万立方米。1981年底基本完成地铁二期工程项目施工任务。1984年9月20日起由地铁公司做试运营。
鉴于基建工程兵北京指挥部及其所辖部队,一直担负着北京地铁工程的建设任务,并承担了部分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建设工程建设任务,为保持这支队伍的施工能力,继续为首都建设作出贡献,北京市人民政府、基建工程兵决定,将北京指挥部及所辖部队集体转业,改编为北京市建委所属企业,即“兵改工”。1982年12月17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基本建设工程兵上报国务院、《关于将基建工程兵北京指挥部改编为北京市城市建设工程总公司的请示》。1983年2月23日,国务院、批准了该报告。
至1983年6月底,改编工作基本结束。基建工程兵北京指挥部改编为北京市城市建设工程总公司(局级);撤销基建工程兵第6、第7、第9支队机关;第52、第53团改编为北京市第一城市建设公司,第53、第54团改编为北京市第二城市建设公司,第61、第62团改编为北京市第三城市建设公司,第13、第51团改编为北京市第四城市建设公司,第65、第151团改编为北京市第五城市建设公司,第63团改编为北京市城市建设机械施工公司,第64团改编为北京市城市建设工程安装公司,材料供应总站改编为北京市城市建设工程材料供应公司,均为县处级;基建工程兵北京指挥部设计院、第4技术学校、医院、构件厂分别改编为改编为北京市城市建设工程总公司设计院、技术学校、职工医院、构件厂,均为县处级。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人民铁道兵简史》(铁道兵善后工作领导小组编),《铁道兵综述•大事记•表册》(中国人民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中国人民基本建设工程兵史》(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基建工程兵史》编写组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