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010-88029730
西安:029-89297850
1983年9月19日,基建工程兵22支队团体改编为我国修建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简称中建八局或八局),从属我国修建集团有限公司及其运营载体我国修建股份有限公司。八局建立30多年来,宏扬赤色基因,传承军旅文明,深化改革改制,创业立异开展,生长为2020年新签合同额5575亿元、经营收入3066亿元、完结赢利111亿元的“中建排头,职业抢先”企业,成为国务院国资委赞誉的“中心企业先进底层党安排标杆”。本文王红生战友以《从基建工程兵22支队走来的中建八局》,记叙中建八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开展前史,以此留念在公民灿烂群星中闪耀过的基建工程兵部队。
中建八局作为实体单位,前身是国务院、于1970年11月18日同意建立的基建工程兵西安指挥所。1973年8月因建造辽阳石油化纤总厂(简称辽化)需求,编号改称22指挥部,1978年4月编号改称22支队。
部队在陕西施工时,统辖211、221、851大队,建造辽化扩编为6个大队,即调出851大队,从21支队调入201、207、208大队,新组成212大队,军力满员时超越3万人。辽化竣工后,部队分赴京、津、鲁、苏4省市,继续承当国家和省市重点工程及军种基地建造使命,直到1983年9月“兵改工”,统辖6个团改编成为旗下的6个法人公司;又经过内部资产重组,建立11个直营公司。
前史溯源,中建八局所属单位,211、221部队都是诞生在解放战争烽烟硝烟中的华东、西北野战军所属部队,有着赤军、八路军和新四军血脉的野战劲旅;201、207、208部队则是北平平和解放起义部队。1952年2月,这些部队受命转型从事修建工程项目施工,使命改变、身份转化由此敞开。后经1955年5月“兵改工”,1966年8月“工改兵”,整编成为以“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十二字建造政策指引下继续开展壮大的基建工程兵部队。
中建八局前身22支队,在建立初期坚持“三线”建造施工,先后在陕、甘、川、渝、豫等省市承建了22个大中型项目,修建面积129.44万平方米,路途319千米,建安产量2.85亿元,较有名望的工程有甘肃永登638工程、6726工程,陕西阎良172厂、蓝田向阳工程、渭南卫星测控中心、汉中813工程,四川涪陵432厂、万县455厂,河南济源531工程等。这些项目大多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施工困难,加之“文革”搅扰,物资匮乏,部队发扬公民戎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力,吃苦耐劳,奋斗贡献,没有孤负党和公民的希望。先后有15名官兵因公献身,6人被评为革命烈士,其间211大队班长陈俊鹏、兵士张耀明在陕西蓝田辋峪河水暴升时,勇敢抢运物资设备勇敢献身,别离被追授为革命烈士,追记二等功。
22支队1973年9月开进辽化工地,到1983年9月撤改成为企业,又建成了48项国计民生工程,修建面积145.48万平方米,建安产量9.91亿元。特别是建造“辽化”,最早开进辽化厂区,在荒山坡地沟壑间平坦场所、构筑便道、引水通电,为辽化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工程发动后,社会上的人不看好戎行可以建造厂房、高楼和化工设备,法国等西方专家也不相信我国武士能设备国际一流的裂解设备。
部队官兵顶着压力,齐心协力,勇闯难关,高速优质建造辽化,为我国和我国武士赢得了荣誉。1976年,支队完结建安产量10196万元,成为基建工程兵部队年产量过1亿元的佼佼者,取得国家建委通报赞誉。208大队被誉为“吊装大王”的张志刚,指挥用双扒杆和卷扬机联动方法,全体吊装高49.96米、直径3.12 米、重185吨的D305A塔,精确就位,塔起灯亮,连在现场观看的法国专家都称誉“太奇特了”。
部队建造辽化5年间,先后安排会战50多场次,以3万军力完结悉数单项工程的47%,生活区使命的76.3%,在会战辽化的数十家建造部队和10万建造者中,成为当之无愧的主力,部队也因辽化建造一战成名。随后,22支队受命承建我国重汽济南厂房、南京烷基苯厂、徐州淮海水泥厂、我国矿业大学、我国石油大学、渤海油田基地、基建工程兵总部基地等工程,一直展现出“身经百战的铁军,基本建造的前锋”风貌。建成投产的南京烷基苯厂,经国家和江苏省安排专家检验,确定合格,1983年获评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
22支队在工程项目施工中磨炼部队,在攻坚克难中培养人才,211大队工程师陆锦康,研制多项新东西新设备,被赞誉为“技能革新能手”,中选党的十大代表。建造辽化时涌现出的“硬骨头兵士”黄雪官,“雷锋式兵士”张宝田,被辽化建厂指挥部树为“十大标兵”,黄雪官说的“只需骨头不散架,就要拼命建辽化”,成为辽化建造者的钢铁誓词,至今仍被辽化厂史列为“硬骨头精力”。
208大队铆焊连班长姜身手,勤学苦练技能,熟练掌握了5种特别原料不锈钢炉管焊接技能,他焊接成型的产品一次检测合格率100%,连新近不信任我国武士可以焊接精细设备管线的西方专家也拍案叫绝,姜身手被基建工程兵政治部颁发一等功,树为“焊接技能能手”。
工程师任正非,战胜一无图纸、二无样品、三无经历等困难,重复揣摩,屡次实验,研制成功“浮球式规范压力发生器”,既处理了检测设备仪器缺乏问题,又填补了我国质量检验仪器方面的一项空白,任正非被树为“勇攀顶峰的科技斥候”,荣立二等功。
22支队注重科学技能立异研制,在“三线”建造时的陕西蓝田向阳工程1号线车间,别离取得部级科学技能进步二、三等奖。
208团研制使用成功的“油罐气顶对接法”和发明的“浮球式规范压力发生器”,201团研制使用的“13000立方米移动式混凝土搅拌站”,在1978年3月全国首届科技大会上遭到赞誉。
22支队在基建工程兵序列十多年间,听党指挥,为国贡献,心系公民,筑造军魂。1978年7月29日唐山地震后一天,支队受命抽调31名武士组成救援医疗队,连夜开赴震区抢救伤员。
他们无惧高温盛暑,坚持高强度作业37天,救治伤病员2315人次,转送伤员380人次,消杀防疫4个生产大队12个自然村,被唐山市抗震救灾指挥部赞誉为“抗震救灾先进医疗队”,20名官兵遭到嘉奖,3人荣立三等功,1人到会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抗震救灾赞誉大会。
接近撤改的1983年7月中旬,南京市大厂区三合圩在连天大雨、江水超警状况下忽然决口,洪水淹没了长芦乡普桥大队的郊野村庄,公民生命财产遭受严峻风险,驻宁的211团接到指令,抽调12连迅即奔赴长芦乡抢险救灾,班长杨和平带领4名战友组成抢险小组,屡次出没于深水激流旋涡中,先后奋战6小时,救出9名大众和一批物资。
当饥饿疲乏的杨和平发现战友李军被卷进洪水时,竭尽全力将李军推到水缓处,自己却被旋涡卷走献身,他的成绩遭到基建工程兵、赞誉,被追授为“抗洪抢险英豪”,南京市大厂区政府在长芦乡给杨和平修建了留念亭,立了留念碑。
与此同时,22支队党委在部队撤改的1983年,特别年份的特别状况,军种党委答应支队亏本165.5万元,也就是说可吃国家补助。支队党委提出“多达到方针,不发生亏本,不吃补助”的要求,实践完结产量8070万元,完结赢利308万元,发明了基建工程兵一个支队撤改当年不吃国家补助的骄人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