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010-88029730
西安:029-89297850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多年,深圳由边陲小镇巨变为世界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奇迹。那么原基建工程兵在深圳又创造了哪些奇迹呢?除了在一片荒芜中移山填海、拓荒造城之外,原基建工程兵群体也屡有建树,取得了让人敬佩的突出成绩。比方说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这家在深圳市数一数二的著名医院,就是由基建工程兵医院集体改编而来,从只有五个人的小小卫生所发展到如今拥有3000多名医护人员的“三级甲等”医院,你能说这不是基建工程兵在深圳这片热土上创造的又一个奇迹吗?
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酝酿建立经济特区后,基建工程兵第1支队奉和基建工程兵冶金指挥部之命,派出先遣队开赴深圳。那时的深圳还是个边陲小镇,宝安县,由惠阳地区管辖。从沙头角到蛇口都是一片荒凉,连像样的农田都没有,好多地方不通电,喝水靠自己打井和河沟水。1979年底陆续从鞍山基建工程兵一支队抽调部分兵力进驻深圳,并成立了00019部队指挥所,从一团调了5名医务人员成立卫生所,所长由杜月明担任,刘建文为军医,何邦利、杨庆龙、李生存为卫生员。随着驻深建设部队的官兵持续不断的增加,深圳指挥所决定在原卫生所的基础上成立卫生队,医务人员逐步增加到30几人,设有:病房、注射室、五官、药房、化验、放射等科室。
由于基建部队的大量迁入,冶金指挥部选调一支队卫生科科长刘爱民组建冶金指挥部深圳指挥所医院。
深圳指挥所医院,当时医院条件非常艰苦,为了节约经费,改善医务人员的生活,刘科长经常带领大家上山砍柴或用30多元钱到外贸公司买头残牛(输送香港的牛在运输途中受伤不能出口的)自己宰杀。生活用水要到1里以外的水井去抽,因有几个连队共用一口井,遇到干旱季节,到后半夜才能抽到水,而医院没有专人抽水,都是卫生员利用业余时间轮流去抽,一天来回跑好几次(因水箱不是很大)。
1982年12月21日在简便手术室做了第一例化脓性阑尾炎切除手术,手术者军医李美才,助手为胡月定、陈忠标、麻醉为张云。以后陆续开展了胃大部分切除、四肢骨折固定等手术。清洗患者的被服、纱布和打扫环境卫生都是我们医务人员来做。
1983年9月15日根据国务院、[1982]30号和深府[1983]168号文件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由深圳指挥所医院和31支队门诊部合并改编为深圳市基建职工医院。占地面积46670平方米,有44栋板房,三栋砖房,医务人员100多人,暂设病床100张。设有:行政办、党办、医务办、总务科、财务科、内科、外科、五官科、药剂科、放射科、门诊部。主要医疗对象是建设集团总公司及各分公司的职工和家属,很少有地方上的人来看病,医院的门诊量一天只有30人左右,日住院病人也就是几十个。
当时医院职工的工资和经费是从建设集团总公司的下属各分公司中按比例提取。但各公司是刚刚由二万基建工程兵组成的施工队伍,由于不能适应地方建设的环境条件,工程招标屡屡失败,连他们自己的吃饭都成了问题,根本谈不上抽取资金来供给医院,马文英院长为了要资金,每月不知要跑多少次总公司。基建职工医院是建院史上最困难的时期,因此医院职工的工资根本就没有保障,欠发几个月工资属正常现象,生活十分困难,现在的人是很难来想象当年创业的艰辛。
特别是1983年9月那场台风和暴雨袭击,把板房和竹棚都掀翻了,整个片区停水停电,没水、电不能做饭,周围的商场面包、汽水都被买空,在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下,全体医务人员在院领导带领下,克服困难,自己动手,把整个医院的竹棚修复完整,没影响医疗业务。
为了解决医院职工工资和业务发展的需要,1984年12月,经深圳市编委批准,“基建职工医院”改名为“深圳市华强医院”行政隶属于深圳市基本建设办公室主管,人事关系由市人事局直接管理。人员从86增至172人,科室由原来的11个增至14个,开放病床100多张。为发展业务,加强横向联系,积极和其他省市大医院合作和引进人才,扩大医疗范围,提高医疗水平,为增加医院的知名度都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为了理顺业务关系和归口管理,根据市府[1987]203号文件,决定将华强医院与原市红十字会门诊部合并为“深圳市红十字会医院”,由市卫生局主管。1996年,医院在市委、市政府和卫生局的全力支持和关怀下得到了迅速发展,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使我院评上深圳首批二家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之一。
根据深编字[2001 ]16号文件,2001年6月25日医院再次更名为“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2008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我院成为“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同年国家卫生部授予医院“全国卫生先进单位”称号;2012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医院“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是迄今为止深圳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大型综合性医院;2012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体育总局授予医院为“深圳世界大会先进集体”;2012年深圳市委和市人民政府授予医院“2008-2011年度文明示范窗口”;2012年卫人委医院综合目标管理考核第一名。
医院的自身发展、政府的不断扶持和全体职工的不懈努力,将朝着美好的明天不断前进。
1993年震惊全国的“8.5”大爆炸,我院经受严峻的考验,医院职工全体动员,严密组织,抢救了电视台的记者戴杰和消防局的吴其耀等大批伤员,受到上级和社会的好评。
▲1993年8月6日国务院副总理在广东省副省长陪同下来我院看望伤员
1994年8月,广东英德暴雨,突发洪涝水灾,灾情严重,深圳市红十字会、深圳市卫生局派出救灾医疗队赴英德市,为灾区人民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防病治病工作。除了准备大批的医疗物资外,还在英德市人民医院开展学术讲座5次,听课人数达500多人次;指导医院开展新技术2项;成功完成3例高难度手术,并到最贫穷的地方连江口卫生院、岩背镇卫生院开展了赈灾诊疗活动。受到英德市政府,英德市卫生局高度赞扬。
▲1994年8月8日广东英德市突降暴雨,发生洪涝水灾,医院派出救灾医疗队赴灾区支援
2003年2月在抗非典战役中,我院发现首例非典病人,在随后短短的几个月内,医院共接诊发热病人2000多例,医学留观400多例,转送疑似、确定诊出的病例141例。同时,医院院前科还承担着全市各大医院发热病人的转往市东湖医院的任务,共转接发热、疑似、确诊病人1000多人次,虽然全体医务人员每天都面临着感染SARS病毒的危险,但在确保非典患者无一误诊、漏诊的情况下,全院人员、住院患者无一感染非典,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为深圳市民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受到上级部门的嘉奖。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牵动着深圳人民的心, 5月13日,在市卫生局的组织下,我院广大医务人员踊跃报名,派出5名(杨欣建、丁强、周文钰、于丛、卢杰)医护人员与其他医院的医护人员组成深圳救灾医疗队,奔赴四川地震灾区。第二天,医疗队乘冲锋舟进入重灾区汶川县震中映秀镇,展开抢救。救灾期间,他们不顾余震的威胁,每天风餐露宿,只休息三、四个小时,吃的是方便面等干粮,住的是帐篷,夜以继日地抢救伤员,为伤员做手术,包扎伤口,始终冲锋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
除了救治伤病员,他们还热情参加其他救援的工作,冒着生命危险协助在倒塌的房屋中寻找生存者,鼓励被压瓦砾下生存者,他们出色的工作受到了当地群众和医疗队领导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赞扬,为广东医疗队争了光,为深圳卫生系统争了光,为二院争了光,在灾区为深圳医务工作者树立起一面光荣的旗帜。
“深圳无眠、二院无眠”5月22日凌晨5:12分,第一辆120救护车急速而平缓地驶进了我院,等待多时的人群立即骚动起来,医生、护士纷纷冲向急诊科门口,小心翼翼将第一位伤员——42岁的李建英抬下车,接着第二辆、第三辆……,我院一共收治了15名从四川地震后第一批来深就治的伤员,其中多数是骨折,有两位是脑挫裂伤。在全院医护人员一起努力下灾区来的伤员陆续治愈返乡。
在医院党委的号召下,全院党员、职工共为四川地震灾区捐款人民币529343元(其中:缴特殊党费212470元,特殊团费7903元,职工捐款308970元)。为玉树地震捐款168196元。
在建院40年的发展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院领导和医护人员一起努力下,在1995年9月6日通过广东省评为“爱婴医院”,1996年9月11日 我院被卫生部评为“三等甲级”医院。
医院设有分院1个(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和临床医技科室58个,有国家省市重点专科24个,重点实验室(研究所)16个, 其中:国家临床重点医学专科1个(骨科),国家发改委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肿瘤基因组临床应用关键技术工程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2个(舌诊原理与应用重点研究所、蛋白质组学三级实验室)和国家卫生部脑卒中防治基地医院1个。省重点医学专科7个(骨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血液病科、中西医结合老年病科、耳鼻喉科、康复科)。深圳市优势重点学科(群)、重点医学专科14个(神经学科群、骨科运动医学科群、泌尿外科学科群、口腔科学科群、骨关节科、脊柱外科、创伤骨科和手外科、血液内科、肾病学、烧伤整形科、甲状腺乳腺外科、康复医学科、内分泌科、临床护理)。
深圳市重点(工程)实验室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9个(组织工程重点实验室、肿瘤基因组临床应用工程实验室、泌尿生殖系统肿瘤重点实验室、肿瘤免疫基因治疗临床应用工程实验室、合成生物学工程实验室、数字骨科技术工程实验室、重大疾病体外诊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纳米磁性复合活性人工骨科学技术创新平台、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公共服务平台)。研究所4个(深圳市血液病研究所、深圳市中西医结合老年病研究所、深圳大学糖尿病基础与临床研究所、深圳大学泌尿生殖研究所)。有国家卫生部内镜专业方面技术培训基地8个(普通外科、泌尿外科、骨科、消化科、神经科、妇科、口腔科、耳鼻咽喉头颈科)。有广东省专科医师培训基地12个(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耳鼻喉科、妇产科、全科医学、口腔科、急诊、康复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医学检验科、管理科)。
医院现有员工3109人,其中正高职称265人,副高职称446人;博士(后)251人,硕士479人;各类高层次人才4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在站博士后64人。医院现占地面积3.7万M2,建筑面积13.6万M2,深圳市发改委立项批复“医院三期建设项目用地涵盖现急救中心和血站迁走后旧址,项目建设完工后医院占地面积5.3万M2,建筑面积28万M2”;开放病床数1636张,规划3000张;拥有固定资产11亿多元。2019年,医院年门急诊量超过229万人次,出院病人达7.96万人次,住院手术达到6万台次,CD型病例达到7.11万例,Ⅲ、Ⅳ级手术近2.8万例。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95%以上,体现了医院重视疑难重症的治疗,努力打造区域性的医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