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010-88029730
西安:029-89297850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各行各业缺少干部骨干,刚刚从战场凯旋的革命军人又响应党的号召,大规模地复员、转业到地方工作,活跃在工业、农业、交通、文化、体育、商业等各条战线年起,成批成建制地集体转业,担负起开发边疆、保卫边疆的新的历史使命。
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建,为建设新疆、稳定新疆作出了历史性贡献。1958年,10万官兵在北大荒集结投身农垦开发,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大粮仓。1960年,从部队当年退伍兵中动员
万人,参加开采大庆地区新油田,随后又给大庆分配3000名转业军官。参加大庆石油会战的工人中,90%是部队退伍战士,干部中80%是转业军官,1963年我国石油基本实现了自给。1982年,由野战军改编的队伍在海南、云南、广西大规模开发种植天然橡胶,成为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
年,撤销铁道兵和基建工程兵,51万名官兵集体转业到铁道部和原配属的国家各部委。1983年,2万名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在特区建设中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深圳速度”。广大退伍军人服从大局,听从命令,不计个人得失,国家建设哪里需要,就自觉自愿、无怨无悔地奔向哪里。新的历史时期,全军官兵自觉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坚定拥护者、热情宣传者、积极实践者,各行各业、各条战线都有退伍军人忙碌的身影。
人民军队、革命军人的牺牲奉献,集中体现在时刻听从祖国召唤,哪里最需要就奔向哪里,奋斗在哪里,奉献在哪里。特别是有许许多多经过战火洗礼的退伍军人,不计职级待遇,甘心情愿当普通工人、农民、职员,在平凡的岗位上踏实努力、发光发热,保持了军人本色;有许许多多功勋卓著的英雄模范,淡泊名利,隐藏功绩,默默无闻地与群众打成一片,在各自的岗位上继续奋斗,再立新功,展现了英模风采;有许许多多的伤残退役军人,隐瞒病情,忍受苦痛,不提额外要求,尽量为国家减轻负担,显示了高风亮节。这些为了新中国无怨无悔、默默奉献的前辈们,可以让我们无比崇敬和学习仿效。
月出生,江西省莲花县人。1926年7月参加农民协会,1927年8月加入中国,1928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戎马生涯29年。参加了井冈山斗争、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和湘粤边八面山、百熊锁等突围战斗,以及保卫陕甘宁边区历次重大战役和解放大西北数十次战役战斗,曾多次负重伤,屡建功勋。1952年春,时任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的甘祖昌在检查工作途中,因翻车身负重伤,留下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他每日为生病发愁,感觉自己做的工作太少了。
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他对妻子说:“比起那些为革命牺牲的老战友,我的贡献太少了,组织上给我的荣誉和地位太高了!”此后,他不止一次向组织写报告,请求批准他解甲归田,率全家人回家乡务民。他说:“从我身体的实际出发,不能担任繁重的脑力劳动,不能当领导干部了,回农村搞些体力劳动还是能的,这样既不给国家增加负担,对我也是一个锻炼嘛!”他还常说:“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复杂重要的工作就做简单的工作,决不能无功受禄,决不能不劳而获。”
对甘祖昌解甲归田的要求,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十分赞扬,《人民日报》《报》等新闻媒体纷纷宣传报道,将军当农民,甘祖昌是新中国第一人。1957年甘祖昌带领全家
口人返回家乡后,几十年如一日,除了生病、外出开会以外,几乎天天和农民们一起参加生产劳动。在甘祖昌的带领下,村民们连续奋战5个冬春,改造了冷浆田,使亩产量提高两倍以上。回乡29年,甘祖昌和乡亲们一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修建了3座水库、25公里长的渠道、4座水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为促进家乡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甘祖昌回到农村后,全家一直过着节俭的生活。当时甘祖昌每月工资330元,但生活上十分节俭。他给自己立下规定,不吃超过一元钱一斤的食物,不穿超过一元钱一尺布的衣服。他养猪种菜,连抽的烟都自己种,却把工资收入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用于修电站、建学校、办企业、救济贫困户等,多达
元。按有关法律法规组织上要照顾他,他一一拒绝。省民政厅几次要为他在县城盖房子,都被他婉言谢绝,自己花钱在村里盖了几间简朴的农舍。主动放弃休养,回乡务农的方和明
今红安)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参加过黄麻起义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长征中率领部队三过草地,身为团长的方和明,将保障自己的马匹让给伤员骑,背着枪边走边照顾年轻战士,还将粮食分给他人,自己吃野菜、皮带,8个月没有盐吃,每天还要走100多里,凭着坚强的毅力带领队伍走出了草地。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部队整合兵力,方和明坚定表示“党叫干啥就干啥!”平静地接受了连降四级,从团长变为连长,无怨无悔。在20多年的战火硝烟中,方和明身经
多次战斗,7次负伤,15次立功。新中国成立后,组织上考虑方和明负过重伤,体弱多病,准备安排他在延安休养。他却认为这是让国家白白养活自己,提出回乡务农。回到家乡后,方和明从不夸耀过去的战功,也没有说起曾经的职务。时间一长,乡亲们慢慢知道他当过红军团长,都替他惋惜,“老方,你这样下苦力划不来,你既有功劳也有苦劳,应该享清福”。他说:“我过去当长工,现在能回到家乡的土地上劳动,有什么划不来的?”“要说划不来,牺牲的那才叫划不来。”老家房子千疮百孔,方和明对儿子说:“这个房子不错,上面漏可以补,下面透风可以用草堵,夏天把草拿开,还可以通风哩”。其实,是他看到当时很多人家都有破损,不愿意搞特殊化优先修补。从1949年到
年,他父亲、弟弟、弟媳相继病故,留下的四个侄儿侄女全靠他一人养活,也没有伸手要政府照顾。方和明和乡亲们一起苦战10个冬春,建起
座小水库,修成9条水渠、3道拦河坝,使大队80%的农田实现自流灌溉。每次劳动,胸口的老伤口就剧痛,他只是捂胸强忍着。1975年初,年近七旬的方和明,还冒着风雪带领乡亲们建成“大寨田”140多亩。方和明在农村苦干近30年,曾以农民身份当选县贫农协会主席,省贫农协会副主席,省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被评为全国复员军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全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先进个人。
岁加入红军部队。虽然年幼体弱,但他毅力顽强,训练刻苦,学习积极,在短短时间内,取得了突出进步。随红军长征后,他被派往延安,担任朱德总司令的警卫员,他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还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完成特别任务,朱总司令对杨锦华的表现赞不绝口。鉴于杨锦华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突出表现,拟任副军长。杨锦华找到朱总司令说:“老首长,我不当副军长,我没有文化,胜任不了这么高的职位,我想回家种地。”杨锦华没有忘记当年离家时发下的誓言,“要让父老乡亲们吃饱穿暖!”他说“军队里总有文化高的人接替我的工作。相比之下,家乡的建设事业比副军长这个岗位更需要我发光发热。”
朱德明白了杨锦华的想法,认为这种放弃个人荣誉,为国家和人民着想的精神非常可贵。于是,他将杨锦华的请求转达给有关部门,并得到了批准。杨锦华回乡时,朱德亲自来送行,给了他一个称号:“荣誉军长”,表达对他的肯定和赞扬。
由于杨锦华是农民出身,对农业生产有丰富的经验和技能,担任基层干部后,带领村民们开展了一系列农业活动,逐渐改善了家乡的贫困面貌。杨锦华深知自己曾因文化不足而受限制,因此他积极投入教育事业,不惜重金创办学校,使农村的孩子们可接受正规教育,为他们的未来创造更多机会。
在三年饥荒期间,杨锦华前往北京看望老首长,在告别时,朱德送给他一件棉大衣。他抱着棉大衣回到了红安县。结果,有一天他穿上这件棉大衣时,发现口袋里有一个包好的东西和一个信封。包好的东西是500块钱,这是朱总司令省吃俭用存下来的,用这种方式给了杨锦华。而信封里的,也不是信,而是
斤粮票。杨锦华看到这些,激动得热泪盈眶,他深知老首长的关心和帮助。但他并没有把朱总司令赠送给自己的东西占为己有,而是把500块钱上交给了乡政府,用来发展教育,200斤粮票也交给了乡政府,用来救济困难户。隐藏功名
月生于陕西省洋县。1948年3月入伍,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特等功”一次,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曾受到彭德怀司令员的夸赞。1949年,张富清跟随部队到新疆作战。1953年,又随部队从新疆靠两条腿行进赴朝鲜参战。1955年,张富清退役,可以留在大城市或回陕西孝顺母亲,可他要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转业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默默奉献了
多年。在来凤粮管所任职时,正是国家困难时期,他忘我工作,错过了见母亲最后一面的机会。重庆和湖北的交界处百福司高洞管理区,百姓们都在悬崖峭壁上生活,甚至与世隔绝。张富清来到这里领导生产,他身先士卒,带头跟大家一起抡大锤,打炮眼,苦战两年多造出了一条山区公路,既方便了人们出行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60年代国家精简人员,大家都不愿意辞职,张富清主动让在供销社工作的妻子辞职,成了养猪、种菜的家庭妇女。张富清对子女们说“我没有本事,没有法子给你们搞关系,只能靠你们自己,我们做人就要行的正做的端。”他大儿子有进国企的机会,张富清却让儿子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到农村劳动,了解人民的苦楚。
88岁那年,张富清因左膝盖脓肿,治疗不见好转,他选择截肢,靠着助行器和夹板,自己站起来,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做眼睛白内障手术,植入晶体可以报销
元或5000元,可他偏偏选择最便宜的3000元。他说“我听说同病房的农民病友植入的便是3000的,我现在年纪大了,也不能再为国家做什么了,能节约一点便节约一点。”张富清隐瞒军功60年,他的子女说“我们从来不知道父亲曾打过仗的事”,当地县领导也说“他从来没给我们说过”。直到
年进行退伍军人信息征集时,他的英雄事迹这才浮出水面。2019年,张富清被授予“共和国勋章”。隐姓埋名,甘当普通工人的张国福
岁的张国福加入了,虽然年龄小,但他在战场上英勇无畏,参军仅半年就活捉了一名中将,被荣记一等功。张国福先后参加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西南剿匪,多次荣立战功,被评为特级战斗英雄,被授予“孤胆英雄”、“开路先锋”、“青年战斗英雄”等荣誉称号。1950年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年仅19岁的张国福是与会人员中最年轻的,见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并进行了亲切交谈。1952年,张国福随部队入朝参战。在面对敌我装备悬殊的情况下,张国福所在连队坚守了七天八夜,没让敌人越过自家的战线。在惨烈的战斗中,整个连队的战友都牺牲了,最后只剩下张国福一个人,而且身负重伤。张国福因胸部严重损伤回国疗伤,徘徊于生死边缘,经多家医院抢救治疗,才活了下来。
本来政府准备安排他进机关工作,张国福却选择回到家乡,隐姓埋名进入环境异常艰苦的火药厂当了普通工人。一干就是20多年,每天任务就是制造火药和运输火药。张国福入职时,没有带任何能够暴露身份的证件,直到退休,他的同事们都不知道身边有这样一位平凡低调的英雄。张国福在困难的时候,一家
口人挤在12平方米的房子里,过着平淡的生活,无怨无悔。战争留下的伤害和一直处在积尘环境中,给他的胸部带来了严重损伤,生命垂危,而且一生的积蓄也不够他治病。几个儿女也无力支付父亲繁重的医疗费,只得到处寻求亲戚的帮助,四处借钱。几番周转,老人最后被转去了北京的医院治疗。这时,子女们突然想起父亲曾经所在的部队,就想着联系一下曾经的战友看看能不能相互帮衬一下,能不能挽救父亲急速流逝的生命。巧合的是,军队上,大家也都在寻找这名当年沉默消失的英雄。这件事被上级领导知道后,更是引起了领导们的轰动。
张国福被紧急接到了医院做最好的治疗,可惜病重的张国福因医治疗无效还是去世了,临走前,他最殷切的渴望不是自己,不是家人,而是希望国家慢慢的变好、越来越强大。他离世后,子女们没有凭借他的名声谋取任何私利,没有提出任何要求。
岁的李法真参加新四军,先后在潍坊、日照、泗水、沂水等地抗击日军。抗日战争结束后,他又参加了解放战争,从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到枣庄战斗、泰安战斗再到淮海战役,参战120余次,负伤两次,荣获一等功等多次战功。1952年初,国家鼓励军人复员回乡建设农村,李法真就填报了复员申请表。5月,他回到西颜庄村担任村长。为了改变家乡“一穷二白”的面貌,李法线多名村民修缮河道,开辟新耕地,栽了4
1958年李法真又当选为村支部书记,在村里干了30年的领导,从来不占公家一点便宜,一心一意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李法真说,“今天的日子特别幸福。解放华东的时候,30多万人都牺牲了,他们为新中国献出了生命,却没享一天福,没看到今天这样的好生活。和这些烈士相比,我还向组织提啥要求呢?”隐姓埋名,扎根乡村49年的李文祥
22岁的李文祥参加了,在战斗中舍生忘死、冲锋陷阵,荣立过一等功、二等功。在1948年的淮海战役中荣立特等功。次年在福州战役中,因战绩卓著被授予人民功臣奖状。1956年,李文祥转业到福建省建设厅工作。1962
年,他响应国家机关精简支农的号召,自愿回到家乡当农民。回到家乡范县后,李文祥琢磨该怎样让老百姓吃饱饭,最后在妻子陈宝珍的点拨下,夫妻二人将在福建种植水稻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带领村民们修渠引水,修整稻田。经过努力,原本亩产二三百斤的低产田,第一年就翻了三倍,达到了惊人的亩产一千多斤!如今,范县的水稻已成为全国知名品牌,被国家命名为“优质水稻示范区”。
在扎根乡村的49年间,李文祥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自己在战争年代所获得的荣誉,还将奖状、奖章用一块布包好放在箱底,乡亲们只知道李文祥是一名转业军人。直到2011
49年的李文祥,竟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立下赫赫战功的特等功臣。当记者问起:为何要放弃优厚待遇自愿回乡支农,不做高官、宁做老百姓时,李文祥回答:“没待遇?我不要待遇啊,回来就为当农民。”2011年9月20日,87岁高龄的李文祥荣获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有功不居功,退伍不褪色的宋良友
宋良友,安徽省淮北市人。曾参加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第五次战役,包括长津湖战役,荣立一等功两次、三等功两次、四等功三次,被志愿军总部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回国后,他把荣誉深埋心底,种地、挖煤,一生辛勤工作、不计名利。2018年底,淮北市采集退伍军人信息,子女替他填写“曾入朝作战立功”,事迹终被发现,被称为“一个平凡而令人尊敬的英雄”。
在最惨烈的新兴里战斗中,宋良友和战友们用三天三夜全歼美军第31团。在第五次战役中,他所在团始终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他所在连的战友相继牺牲,自己前胸和后腰也曾受重伤,大大小小十几处伤痕至今清晰可见。他说“那么多战友都牺牲了,自己没资格再去享受国家的特殊待遇”,“自己只是做了一个兵该做的事”。之后的60
从戎马倥偬的战场到平凡的工作岗位,宋良友仍是敢拼敢闯、冲锋在前的勇士。从砌砖工人到使用机器的行家里手,他带头干、抢着脏活累活干;从地上作业到百米深井,哪里需要,他就出现在哪里。“越是困难,越是危险,越能学习到技术,为国家、为集体作出更大的贡献。”朴实无华的语言,尽显宋良友的英雄本色和满腔爱国赤诚。
79岁的莱芜市钢城区双龙峪村的普通农民、退伍军人尚效孟,因腹部胀痛、全身不适被送入第88医院住院,经医生检查后初步诊断患有胆管癌。住院期间,尚效孟在进行核磁共振和CT检查中,医生发现他的头部、手部、胸部、腿部和腰部有弹片15块,其中头部4块。获知此信息后,报记者在齐鲁大地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结果是:尚效孟,1927年2
1946年11月参加革命,12月加入中国,三等残疾军人。参加过莱芜、孟良崮、临朐、淄川、莱阳、济南战役的大小战斗21次,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一次。1948年,淄川战斗中,尚效孟作为突击队员冲锋陷阵,他的面腮、手心被弹片刺伤,牙齿被炸掉半口,右手掌筋被弹片切断,半边身子血肉模糊……尚效孟忍着剧痛登梯强攻,和战友们一道抓住战机,翻越了城墙,打开缺口,为大部队进城开辟了道路,赢得了战斗的主动权。战后,尚效孟被送往后方医院抢救,因伤重无法再跟随大部队作战,入荣军学校养伤和学习,1949
3月复员回乡。按当年尚效孟的负伤程度,他可以评二级甲等以上残疾,让国家供养终生。但上世纪50年代初参加地方评残时,尚效孟只报告了自己手部的一处轻伤,却默默隐瞒了其他伤情。当时他被评定为三级乙等残疾,每年的残疾抚恤金只有十几元。双龙峪村的村民们不知道他是战斗英雄,只知道他是伤残军人,是名老党员。他特别看重自己的党员身份,即使家里的经济情况再紧张,也从来不忘交党费,村里每次的党组织生活会他都是第一个到。尚效孟一直担任村供销社的代销员,他每天推着独轮车走十几里山路到镇上进货,风雨无阻,一干就是37年。
尚效孟家的房子年久失修,惟一值钱的家具就是他老伴陪嫁时带来的一张梳妆台,油漆已经脱落。他的4个子女都在农村务农。尚效孟回乡近60
甘祖昌、方和明、杨锦华、张富清、张国福、李法真、李文祥、宋良友、尚效孟是战功卓著的人民英雄,是无私奉献的标兵楷模,是经历过血与火考验的老一辈退伍军人的杰出代表。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代表着人的初心和使命,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舍生忘死、浴血奋战、无怨无悔,默默奉献,深藏功名,甘守清贫,不计得失,奋斗不止,把个人的一切融入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纳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需要,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不平凡的人生。他们可以让我们永远崇敬和学习,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自强不息、无私无畏、开拓进取、顽强拼搏、砥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