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010-88029730
西安:029-89297850
发布会现场,《荣光与梦想:深圳基建工程兵口述史》四位创作者进行沙龙分享。
王京生 基建工程兵为城市赢得骄傲 “两万基建工程兵‘拓荒牛’的血性与拼搏,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永久的‘军魂’,也形成了强大的文化。”王京生在研讨会上表示,一座城市的精神是由他最早的开拓者决定的。深圳城市文化基因里有了基建工程兵所代表的精神,这座城市一定会有广阔的未来。王京生认为基建工程兵对这座城市最重要的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没有这两万人,就没有深圳今天的发展;二是基建工程兵也为中国人民这支部队争了光,两万基建工程兵面对当时前所未有的市场经济环境没有退缩,创造了新的辉煌,同时他们也能与时俱进,为人民军队怎样在改革开放中做更多的贡献提供了范例;三是每个时期都有其代表性的精神,而能代表改革开放精神的无疑是“深圳精神”。“深圳精神”是深圳这座城市的骄傲,是老兵们为城市赢得了骄傲。
樊希安 提炼基建工程兵“军魂”是对历史的尊重 在研讨会上,樊希安以一名作家的身份,从他创作的长篇小说《鹏城飞歌》出发,讨论深圳基建工程兵口述史作为文学作品所带来的力量。《鹏城飞歌》是由海天出版社(现深圳出版社)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它是一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的献礼之作,也是讴歌深圳基建工程兵的文学作品。在樊希安看来,深圳基建工程兵在建设深圳过程中体现的“军魂”是客观存在的。樊希安认为,将深圳基建工程兵身上所体现“军魂”提炼出来,作为“深圳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升到理论高度,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思考以及深入研讨,是有意义的。这是尊重历史,尊重深圳发展史,尊重两万基建工程兵建设深圳的历史的体现。樊希安坚信,在深圳未来发展中,“军魂”仍将起着重要作用。
李平 基建工程兵赓续东江纵队红色血脉 作为党史军史工作专家组专家,李平在研讨会上讲述了东江纵队与两万基建工程兵军史,从军史的角度探讨了红色血脉传承的线年前,深圳及周边地区还曾活跃着一支同基建工程兵一样闻名遐迩的雄狮劲旅——东江纵队。李平认为同基建工程兵的辉煌业绩一样,东江纵队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的卓著功勋,值得永远缅怀。 东江纵队和基建工程兵之间有哪些联系?李平认为,东江纵队与开赴深圳的基建工程兵,创建于不同年代,属于不同性质的部队,担负不同的职能任务,更没有编制体制上的承继关系,但有许多相同相通之处,那就是:都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流淌的都是人民军队的红色血脉,都是敢打敢拼、能打胜仗的雄狮劲旅,都是人民利益的忠诚捍卫者、守护者。
曹海鹏 不朽“军魂”将引领深圳走得更远 作为著名军史专家,曹海鹏对基建工程兵历史十分熟悉。研讨会上,曹海鹏从基建工程兵历史研究的角度分享了他的观点。 对于深圳基建工程兵口述史,他评价道:“这本书是军魂在深圳建设发展各个时期,每个方面的生动表现。”“军魂”的内核是有灵魂、有本领、有血性、有品德,正是这些宝贵精神,托起拓荒壮举,度过艰难时刻,创造了深圳速度、深圳效率、深圳质量。曹海鹏还认为,部队的优良传统,是人民“军魂”之冰山一角,是与大海相逢的一股清流,生长于两万基建工程兵的骨子里,已经渗透到深圳的文化之中。他说,不朽的“军魂”必将引领这座年轻的城市走得更远,贡献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杨建 基建工程兵精神是特区精神孕育源头 研讨会现场,本地社会科学专家杨建从城市文化学的角度结合特区精神以及“军魂”基因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一是深圳的特区精神的来源追溯便带有“军魂”基因,改革开放初期,深圳本土只有3万人,而后又来了2万基建工程兵。基建工程兵被称为“拓荒牛”,而“拓荒牛精神”激励更多人来到深圳参与建设。杨建认为深圳最早的基建工程兵所拥有的精神是特区精神孕育的源头。二是,特区精神中的城市文化特色与底色带有“军魂”。深圳文化具有智慧型、包容型、力量型、创新型的典型形态。其中的力量型城市就是源于这座城市的勇敢、血性。勇敢和血性来自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拓荒牛精神”,来源于“军魂”。杨建表示,深圳曾经用四个“敢”来总结改革精神——敢闯、敢冒、敢试、敢为天下先。“敢”也跟“军魂基因”有关系,一个军人首先要勇敢,这个“敢”和特区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特区精神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应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持续不断的发展完善。
秦锦屏 老兵与“军魂”同在,“军魂”与城市同在 作为深圳文联代表,秦锦屏说,她要致敬最美退伍军人刘坤德用一片赤诚之心推动出版了深圳基建工程兵口述史;致敬这本书的所有工作人员。这本书是一笔精神财富,为深圳的城市精神画龙点睛,也在中国文学的文学长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秦锦屏认为这本书是一座城市的“良心之书”,哲学有三问,问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本书很好地回答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书里写的是一群热血之人从哪里来,在这座城市如何扎根、怎么样发展,但它更讲述的是一群人从俗事中来,到灵魂中去。秦锦屏认为这本书打通了历史、现在、未来,它记录了一群人在一座城市里落地、生根,寻求幸福、创造幸福、见证幸福、成为幸福。老兵与“军魂”同在,“军魂”与这座城市同在。
“今天,一提及拓荒牛,人们就会想到深圳,会想到深圳人骨子里的那股闯劲、冲劲、干劲与拼劲。这是一代又一代披荆斩棘、埋头苦干的特区建设者,以自身的实践与奉献铸就的城市形象标识和城市精神基因。而作为深圳经济特区第一代拓荒者、闯关者、创业者的基建工程兵,无疑是拓荒牛的最生动代表。”
——《荣光与梦想:基建工程兵口述史》王京生序言《军魂永驻,勇当新时代拓荒牛》
12月6日,由深圳市关爱办、深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支持,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深圳市拓荒史研究会和深圳晚报社联合策划采编,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荣光与梦想:深圳基建工程兵口述史》(以下简称《荣光与梦想》)在深圳报业集团新媒体大厦正式发布。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5周年,也是两万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深圳40周年。《荣光与梦想》的问世,既是将深圳经济特区创立之初的珍贵历史永久保存,更是展现深圳文化中“军魂”基因,传承和创新深圳拓荒牛精神的重要读本。
作为一本纪实文学书籍,《荣光与梦想》遵循亲历、亲见、亲闻的原则,选取40名深圳基建工程兵和相关亲历者和见证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口述亲身经历过的重大历史事件,最大限度还原基建工程兵建设深圳的光辉历程。为体现人物的故事性和代表性,书籍内容按照四个章节区分,串联了基建工程兵从南下深圳集体转业到拓荒建城以及链接各行业的开拓创新做法和反哺社会的大爱之举。
40名口述者、30名记录者,重磅收录多篇军史资料……《荣光与梦想》参与者众多,有基建工程兵以及兵二代,还有熟悉基建工程兵的老领导接受采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奖章”获得者、国家文化艺术智库特聘专家、深圳读书月组委会总顾问王京生亲自为本书作序。新书内容丰富,不仅在章节内多个侧面以个人的角度记录了两万基建工程兵建设深圳、拓荒深圳的精彩故事,附录中还有《深圳特区报》刊登的《深圳文化中的“军魂”基因》以及多篇具有影响力的重要历史资料。
作为口述史的出品单位,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张占恒出席活动并致辞,为纪念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深圳40周年,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携手市拓荒史研究会策划推出了“致敬深圳拓荒牛关爱行动”,通过“8+1”系列精神传承行动和致敬关爱活动,传承拓荒精神,讲好深圳故事。“这场口述史新书发布会是拓荒牛精神传承行动的收官之作,以此共同致敬为深圳特区建设做出卓越贡献的拓荒牛,希望一代代深圳人在‘拓荒牛精神’的激励下创造更多奇迹。”
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深圳晚报总编辑叶晓滨作为深圳晚报主创团队代表出席新书发布会并发表感言:“这是一本展示深圳拓荒者形象、记录深圳文化基因生成、传承和创新深圳精神的大书。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拓荒轨迹,领略深圳这座城市为什么能够创造人类城市建设奇迹的原因。深圳晚报在即将三十而立的年华,有幸发挥新闻记录者的身份为这座城市留下历史资料和影像,我们倍感骄傲。”
“40年过去了,基建工程兵的血性军魂,已深深融入了深圳的城市文化基因!”新书发布会现场,由深圳市朗诵艺术家协会成员乔彦彰、赵晓颖带来朗诵节目《军魂》作为开场表演。其朗诵的内容选自王京生写的新书序言《军魂永驻,勇当新时代拓荒牛》,朗诵的内容让人仿佛看到了基建工程兵斗志昂扬的模样,展现了火热激情的“军魂”力量。
在采编过程中,除了深圳晚报社的主创团队,市拓荒史研究会刘坤德、黄干达、李平均等近10名协会成员也参与了创作过程。他们既是基建工程兵队伍中的一员,也参与了口述史的创作和撰稿。发布会现场邀请了其中4名创作者进行沙龙分享,讲述以第一人称口述创作的背后故事。他们都以为,深圳有许多基建工程兵,他们非常平凡甚至默默无闻,但是用心去了解,发现他们在平凡的工作中也创造了不平凡。每一个拓荒者有血有肉的故事,填补了深圳拓荒史研究的一大空白。
在新书发布仪式上,市退伍军人事务局副局长王文全,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张占恒,市关爱办常务副主任、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深圳晚报总编辑叶晓滨,退伍军人关爱基金轮值主席刘坤德,市拓荒史研究会会长黄干达以及深圳市关爱办专职副主任陈建同宣布《荣光与梦想》正式对外发布,并向深圳市教育工委、深圳市图书馆、福田区图书馆、市商务服务类行业协会联合党委等单位代表捐赠图书。
发布会现场,还有30余名口述老兵代表来到现场,共同见证这一时刻。“我很激动,这本书相当于是一个展示我们基建工程兵的平台。说明大家对我们是认可的,作为基建工程老兵,我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基建工程兵张维胜感慨道。
据了解,《荣光与梦想》首批将印刷1.3万册,将捐赠到深圳全市各个学校、图书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延续时代记忆,传承拓荒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当天15时30分,新书研讨会在新媒体大厦长江会议室举行。研讨会重磅邀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奖章”获得者、国家文化艺术智库特聘专家、深圳读书月组委会总顾问王京生,著名出版家、诗人、作家樊希安,党史军史工作专家组专家李平、曹海鹏,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深圳社会科学》主编杨建,深圳市作家协会驻会干部、国家一级作家秦锦屏等各领域专家以“深圳精神中的军魂基因”为主题进行探讨。众人围绕“深圳文化中的‘军魂’基因”的特征,对深圳文化形成的影响以及未来产生的推动作用做多元化的分析。 研讨会现场,刘坤德作为《荣光与梦想》编委会副主任以及口述史的主要推动者向大家介绍了这本书的策划初衷、各方支持和重要意义。他表示,深圳基建工程兵口述史是一份具备极其重大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的珍贵资料。它不仅是基建工程兵的记忆,也是深圳这座城市的记忆典藏,更是深圳精神和深圳文化中“军魂”基因的一个亮点。刘坤德希望这本书将照亮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基建工程兵口述者段亚兵作为口述者代表对所有关心支持该书出版的人表示感谢:“感恩四十多年前这座城市热情地欢迎我们部队调入鹏城、参加经济特区建设,感谢我的战友们,感谢所有编辑出版这本书的人员,这是献给这座城市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宝贵的精神食粮。”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丁时照表示,基建工程兵是深圳的铁军,是特区建设的基石,跟着时间流逝,这些当年“钢筋铁骨”的小伙子们已经是“金龄”、“银龄”,记录他们激情燃烧的岁月非常有意义。这本书恰恰是把特区建设者的光荣与梦想记录下来,为历史留迹,为精神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