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特区拓荒铸军魂

发布日期:2024-08-18 13:25:28作者: hth华体育app官网登录

  张俊波,男,1955年2月出生于沈阳市和平区医院,党员,高级工程师。1970年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基建工程兵,先后在甘肃省嘉峪关市酒泉钢铁公司、北京首都钢铁公司、唐山钢铁公司、上海宝山钢铁公司、鞍山钢铁公司等,参加祖国建设。1978年毕业于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1980年到武汉基建工程兵技术专科学院进修。1983年,跟随部队集体在深圳转业。先后担任深圳市基建职工医院基建办主任、深圳市物业发展总公司高级工程师、物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部部长等职务,参与建设深圳市基建职工医院、火车站、国贸大厦、福民大厦、福昌大厦、深业大厦等重大工程。

  2009年光荣退休。退休之后,被多个单位返聘,担任深圳市建筑领域专家委员会专家,依然默默为社会做贡献。

  他是一位倍受人们尊重与爱戴的基建工程兵,十几年的军旅生涯,他南征北战,戎马一生,在绿色军营立下赫赫战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他和两万多名基建工程兵战友一起开赴深圳,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栉风沐雨、风餐露宿,把青春和热血都奉献在这片簕杜鹃盛开的热土,先后参与深圳市基建职工医院、火车站、国贸大厦等重大工程建设,创造出举世闻名的“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他既是深圳改革与发展的参与者,更是特区繁荣与繁华的见证者。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建筑领域一名高级工程师,退休之后,他依然在四处奔忙,默默为社会做贡献。他就是原深圳市基建职工医院基建办主任、深圳市物业发展总公司高级工程师张俊波。

  沈阳是国家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是中国最重要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重工业基地,有着“共和国长子”和“东方鲁尔”的美誉。这里历史悠远长久、风景秀美、人杰地灵。

  当时,毛主席号召支援三线建设,他父母亲所在的基建工程兵01部队就在这大三线建设之中,父亲在该部队司令部、母亲在后勤部工作。

  他们全家住在江油中埧一支队后勤部。父母亲工作非常繁忙,经常值夜班,有时还要到外地出差,便委托张俊波的表姨侯淑芳照顾他们兄弟姐妹。

  由于在部队大院长大,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张俊波的童年接触到的全是军人的元素。父母亲经常给他讲战争年代的故事,军人的勇敢、顽强、责任、荣誉、果敢、吃苦、善良等优秀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使他从小就对军人无限神往。

  转眼间到了上学的年龄,他到01部队子弟学校读书,他刻苦学习,发奋读书,阅读了许多历史名著和启蒙进步的书籍,中华优秀文化哺育他爱国爱民、勤奋好学、严于律己、真诚待人的禀性。

  他的大表哥宋玉寿16岁参加中国人民,在湖南6900部队黎源军长手下工作,在1965年全军科技大比武中,荣获全军第二名。看到表哥在部队茁壮成才,令他十分羡慕,更坚定了他当兵的宏愿。他告诉父母:“我将来一定要参军,成为像哥哥一样的军人!”

  1970年,年仅15岁的张俊波报名参军,他实现了童年的梦想,如愿以偿成为一名英姿飒爽的基建工程兵。

  张俊波入伍后,跟随部队到甘肃省嘉峪关,在基建工程兵02部队后勤部医院外科学习医疗保健护理工作。他多才多艺,1971年底,他又被调到部队文工团,学习演出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经常下连队采访,宣传报道部队的好人好事,活跃部队文化生活。

  在部队里,他勤奋学习、扎实工作、拼命表现,虽然他来自部队大院干部子弟,但他一直把自己当成普通义兵严格要求。为了快速成长锻炼,他主动申请先后下部队十一团、十七团、十八团、后勤部机械汽车区队、加工区队等,学习电工、木工、汽车修理工、钳工、钢筋砼工等。

  部队是所大学校,基层连队的学习锻炼,为他精彩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6年,部队参与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由于他表现突出,多次受到部队的嘉奖。并被部队选派到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习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在学校里,他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认真钻研各类专业相关知识,并发扬军人优良传统,经常做好人好事,很快被选拔为学院学生会体育部长、生活部长、宣传文化委员,成为一名出类拔萃、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1978年底,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学院毕业,回到河北唐山沙河驿二支队干部科,分配至十二团工程项目施工技术股工作,把所学的专业相关知识应用到部队施工建设的实践中,他以精湛的专业方面技术,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受到领导和战友的一致好评。

  时任上海宝山钢铁厂的张团长对他十分赏识,决定把他调到上海工作,没想到二支队干部科也对他青睐有加,早已捷足先登,把他调到了十九团工程技术股。张俊波待人热诚,为人谦和,踏实肯干,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很快与战友打成一片。1980年,赵凤霄团长、黄副团长又派他去武汉市基建工程兵技术专科学校进修深造,学习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

  毕业之后,回到唐山市十九团教导队工作。后来因工作需要,他又被调到辽宁省鞍山市一支队工程技术股工作。

  他聪明能干、勤奋好学、干劲十足,很快成为部队的技术骨干,深受部队领导和战友们的喜爱。在部队的大熔炉里,他攻艰克难,一步步成长锻炼。

  1978年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1979年3月,国务院批准增设深圳市、珠海市。基建工程兵总部决心要为中国改革开放做出贡献,指示基建工程兵冶金指挥部办公室,派遣部队去深圳市参加建设。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南粤大地,作为经济特区,深圳的发展一日千里。

  1983年,张俊波所在的一支队干休所接到国务院和的命令,开赴深圳,支援特区建设。军队以执行命令为天职,几天内,部队就开始调防,官兵们登上闷罐车。车头发出一声长鸣之后,列车徐徐启动,开向南方。

  那时的深圳,绝大多数都是荒坡野岭,到处是荆棘杂草,生活环境十分恶劣。部队驻扎在长城大厦一带,由于地方只有0.8公里,被大家戏称为“0.8高地”。蚊子成群,苍蝇飞舞,台风肆虐,打出来的井水又咸又苦,根本没办法饮用。住房是临时性搭建的竹棚,旁边是坑坑洼洼的泥地,如此原生态的居所,战士们苦中作乐,取名“竹园宾馆”。

  1983年9月15日前夜,部队正式传达了深圳将调进的两万名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改变为深圳建设总公司的文件,张俊波被分配至49指挥部下属的施工技术股工作。脱下了引以为自豪的军装,一时间大家产生了一种理想破灭、未来渺茫的痛苦和无奈之感。告别14年的军旅生涯,他对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充满感恩与感激!

  当时正赶上深圳特区49指挥部医院筹建,张俊波担任医院基建办主任,协助马文英院长、潘纯志副院长筹建深圳市基建职工医院。当时整个医院仅有10名医务人员,所有的手术都是在板房里进行,在板房里挂上白布、放上消毒柜就当作手术室,能做的手术也只有阑尾炎和简单的骨外科。医疗设施十分简陋,所有的医疗器械全部是从广州买的,医院两台破旧的救护车都是从辽宁带来的,仅有的一台小型X光机,一台显微镜是医生随身从内地原单位带来的。因为医院全部是板房的缘故,深圳人都亲切地称它为“板房医院”。

  随着医院的发展,简易的木板房早已不足以满足患者的需求,建立现代化的医院大楼势在必行。经过一番紧张的选址,最终选择了位于华强北、笋岗西路前面的一块斜三角形坡地作为医院新大楼的位置。这块地属于福田生产队,零星居住着一些村民,种植了木薯、红薯等农家作物,周围则是一些黄灌木丛。

  为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张俊波和实施工程人员一起日夜守候在工地上,察觉缺陷随时解决。在参照了北京、成都等著名医院的基础上,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将医院大楼用“工”字型结构,即前面门诊大楼、后面是病房大楼,中间回廊是复诊科室的建筑形式。这一形式获得了现场设计实施工程人员的一致赞同,此后的医院建设也证实了这一设计的科学性。在张俊波的积极努力下,医院大楼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井井有条,工期安排进展顺利,工程质量良好,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好评。

  1984年,医院新大楼建设完毕,正式取名为华强医院;1986年,华强医院与红会医院合并改名为深圳市红十字医院,后来又更名为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经过30多年的发展,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慢慢的变成了深圳最大的综合性三甲医院之一。

  张俊波以出色的成绩完成医院筹建工作,一大批更艰巨的任务、更严峻的考验正等待着他。

  特区成立之初,外商前来考察频繁,然而,深圳的旅游事业发展缓慢,接待能力有限,连一个像样的宾馆都没有,考察团一般会安排在新园招待所。为改变这种现状,张俊波被组织安排担任宾馆筹建办主任,负责中国国际旅行社深圳分社、广州分社、广东省旅游局宾馆、深圳特区国旅大厦、火车站大厦、白天鹅宾馆、白云区宾馆、中国大酒店、花园大酒店、深圳国贸大厦等的筹建工作。

  他深深地明白:知识才是最宝贵的财富,一个人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才能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勇立潮头。宾馆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等,对他来说都是全新的课题,为学习这方面的经验,他多次陪同广东省旅游局崔局长外出考察学习,学习香港和国外宾馆建设的宝贵经验,掌握了许多新技术、新材料、新技能、新知识,逐步的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在此期间,他通过自学,取得“建筑工程师”资质。他还通过8年的勤学苦练,拿到高级工程师资格证。

  后来,他把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相关知识,根据深圳的真实的情况,充分运用到特区宾馆的建设中,圆满完成了各大宾馆的建设任务。最令他自豪的是,他还参与了国贸大厦的设计建设,53层高的国贸大厦是当时中国第一座超高层大厦,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楼高约160米,第49层为旋转餐厅,第50层屋面设有直径26米的直升机停机坪。

  国贸大厦于1982年中开工,到1985年初高速优质的完成,施工滑模是三天滑一层的高度,被誉为神州第一楼,并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奇迹,成为“深圳速度的体现,改革开放的象征”。张俊波表示,国贸大厦实现了几个最:全国最高、招标最早、滑模施工最先、速度最快。另外,基建工程兵特别能吃苦,三天一层楼往上建,但质量很好,当时钢筋工的名字都是刻在钢板上,和混凝土一起埋在每一根柱子底下,确保责任到人。虽然自己在经营管理层,但是和战友们并肩建设,每一栋大楼的质量都有保证。

  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工地,房地产建设如火如荼,各种人才紧缺。1989年,张俊波被调入深圳市物业发展总公司,负责房地产开发建设经营部。随后,担任物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部部长,负责开发经营管理国贸商住大厦、红岭三栋大厦、福民大厦、福昌大厦、深业大厦、深圳特区民航大厦等工程。

  后来,他又被派到深圳市龙珠开发区指挥部工作,任工程管理部部长。负责开发管理深圳市政府5.8平方公里在西丽湖附近土地平整、七通一平工作:路通、上水通、电通、煤气通、电话通、下水通、通讯光线通,修建龙珠大道双向八车道和龙珠一路、二路、三路、四路、五路、六路、七路、珠光路、龙井路等。

  除此之外,他们还修建高速公路几公里,修筑公路人行钢筋砼桥两座,修筑河道两条,当时河底砌筑毛石,两边砌筑毛石砼挡土垟几米高,平整土地回填鱼塘水田几十万立方米土方,为城市用地开拓空间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们还配套用挖掘机挖雨排水沟数十米深,下钢筋砼水管直径两米,污水管五十公分直径,人行道铺砼石块板两米多宽,钢筋砼铺设电缆沟、沟井等,为市政设施建设提前打好基础。

  多年来,深圳市物业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卓越的品质和专业化的服务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时间在变,岗位在变,职务在变,但张俊波一心为公、默默奉献的宗旨从未改变。多年来,他一直是公司技术骨干,常为公司献计献策,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秉承干一行、爱一行的态度,张俊波一步一个脚印,在人生旅途上谱写了一曲无怨无悔的奉献之歌。几十年来,他像一头勤力耕耘的孺牛,为特区的改革与发展,默默付出,无私奉献。2009年,为党和人民奋斗几十年的他提前退休,他以出色的工作业绩为自己的事业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退休之后,张俊波本该颐养天年,但他仍然壮志凌云,廉颇未老。2009年,在老领导和战友们的举荐下,他又到辽宁省鞍山市建设该市最高建筑——49层的明珠大厦,担任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从此,他的退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各地、大江南北。

  通过他的不懈努力,明珠大厦建设一举获得成功,受到鞍山市中财置业有限公司领导的好评,在国内大中城市和国外市场引起强烈反响。为宣传推广明珠大厦建设管理经验,他还在中国西部大开发杂志发表学术论文,总结成绩,享誉业界。

  2012年,他又被返聘到龙华新区牛栏前股份有限公司工作,负责5个项目共13栋高层建筑的建设开发管理。随后,他又被调到深圳地峰实业集团公司工作,担任董事长助理、总工程师、总监理师、高级工程师。并被派往云南蒙自市房地产开发建设和江西信丰项目香港城8栋共30层商住楼建设。

  后来,张俊波又调到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沈北新区,负责开发建设高科技电子技术高层建筑,集办工生活生产为一体的综合大厦25层高楼。该建筑占地2000多亩,建筑规划几百万平方米,集住宅、单身公寓、办公写字楼、商贸城、物流集散地中心、宾馆酒店等于一体,楼顶设计可以停直升飞机,方便今后出行交通方便。高楼周围有地铁站、沈阳北高铁站等。他殚精竭虑、尽心尽力,为沈阳市老工业园区建设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如今,当人们走在深圳的大街上,徜徉在鳞次栉比的摩天楼群中,谁曾想到,这其中许许多多的建筑,正是以张俊波为代表的建设者血汗和智慧的结晶。由于张俊波在建筑工程领域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他还担任深圳市建筑领域专家委员会专家!

  十几年的部队生涯,铸就了他浓郁的军人情结,一颗军魂,常常萦绕于心。作为一名基建工程兵,他对那个群体有十分特殊的感情,工作再忙,他也抽出时间,热情参加基建工程兵组织的各种活动:罗浮山深圳拓荒牛纪园奠基、笔架山公园“基建工程兵之歌”铜雕像揭幕、老兵驿站“八一”战友聚会、“基建工程兵老兵,重走拓荒路”等。每一次参加活动,他都整整齐齐地穿上珍藏的绿军装,像一位归队的战士,神情庄重、激情四射。

  张俊波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温柔贤惠的妻子刘玉英也是一名基建工程兵。来深圳前,他们一家三口生活在鞍山的部队大院,水电煤气样样不缺,亲属之间经常走动。但在上世纪80年代,他们放下优越的条件,响应国家号召南下支援深圳建设,妻子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做后勤,聪明好学的女儿张婵也考入这家医院做医生。张俊波表示,女儿很能吃苦,进入医院后还经常坚持到图书馆学习,看到“拓荒牛”精神在女儿身上传承,感到很欣慰。

  张俊波的人生从不平铺直叙,轻描淡写,而是惊涛骇浪,浓墨重彩。从白雪皑皑的东北沈阳,到茫茫戈壁滩甘肃酒泉,到北方瓷都唐山,再到惊涛拍岸的深圳,八千里路云和月。他用爱国心、社会责任感及奉献精神作主题,谱写了一曲曲惊世骇俗、荡气回肠的华彩乐章。

  回顾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他说:“感谢部队大学校的培养锻炼,不当兵就不会有我的今天。如今,38年过去了,当初的边陲小镇变成了国际大都市,参与拓荒的基建工程兵们也已人过中年,儿孙满堂。30多年的深圳生活,深深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我喜欢深圳,深圳就是我的第二故乡,这里有我的家人,我的战友,还有我的人生痕迹!”

  精彩的人生无须注解。张俊波辛勤耕耘、顽强拼搏,闯出一条属于自身个人的事业之路。如今,他依然行走在特区改革和发展的大道上,我们衷心祝愿他的事业更上层楼,他的人生亦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