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010-88029730
西安:029-89297850
樊希安的系列长篇小说《不灭的军魂》,分为三部曲《兵山劲歌》《鹏城飞歌》《乌蒙战歌》,描写了我国人民基建工程兵部队在不同前史阶段的传奇故事。
小说从上世纪70年代写起,中心决议组成我国人民基建工程兵部队,背负国家重点工程和国防工程的建造使命。主人公曾宪云从军后跟从这支部队转战南北,从贵州盘县的大山到深圳经济特区,一路披荆斩棘、开荒斗争。在这一进程中,曾宪云经过部队熔炉的锻炼、爱情与友谊的滋补,心灵得以丰厚完善,人生价值也得到了完成。
读完樊希安这三部带有自传体性质的小说,我不由想起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信中谈到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时所说的:“我从这儿,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新今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其时一切的工作的前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悉数东西还要多。”从前史的视点来看,假如后人要调查基建工程兵部队从树立、成长到走向前史深处的进程,樊希安的著作应当说是一部形象生动的文献资料。他在《鹏城飞歌》跋文中写道:“我从前是这支部队中的一员,我用感恩的心,蠢笨的笔,去体现这支在特别时期履行特别使命的部队。”
当然,除了他自己的亲自体会外,为完好记载这段前史,他还研读了有关基建工程兵部队的各种史料,力求能够全面真实地记载下这支部队在汹涌澎湃的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特别作用。在三部曲中,作者描绘了这支部队近20年的战役史以及社会的开展变化。能够说,著作既是基建工程兵部队的一部形象化前史,也是那些年间我国社会继续健康开展的艺术描写。
为自己从前执役过的部队立传写史,是樊希安的“初心”。或许有的人觉得,小说是虚拟的艺术,假如作者仅立足于去记载前史、展示前史,会约束小说的文学感染力。其实,从小说的开展史看,“讲史”是我国小说的传统。司马迁的《史记》,其中有不少华章能够看作是精彩的小说。宋人在北里瓦舍中“讲三国”“讲水浒”,罗贯中、施耐庵在民间传说和话本的基础上,创造了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几百年来,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把阅览这些小说当成知道前史、知道社会的一条途径。樊希安发扬了我国小说创造的优良传统,在大的框架下遵从前史开展头绪,凭借小说的艺术形式,生动再现了基建工程兵走过的斗争进程。
任何文学著作对社会生活的折射和反映,都是经过作者叙述的故事和刻画的人物形象来完成的,《不灭的军魂》三部曲也不破例。从著作来看,小说以“我”为中心,串连起了一系列跌宕起伏的故事,一起刻画出几十位血肉饱满的官兵形象,生动展示了基建工程兵部队敢打敢拼、不怕牺牲的“铁血军魂”。在当下长篇小说之林中,这部著作具有自己共同的艺术魅力。(■周百义)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