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

国有省属建筑施工公司在2024的思考 (一)

发布日期:2025-01-08 05:00:08作者: hth华体育app官网登录

  本文受托于2024年6月,成文于2024年8月9日,期间阅读大量的此阶段关于建筑业的文章,跟踪数家建筑公司目前情况,最后成文。

  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是:在特定范围区域内,任何行业都会因市场饱和而出现萎缩,不可能是个无限的市场,总有饱和的一天,很现实,要很客观看待和面对。。

  随着国家经济和产业体系的调整,对建筑施工公司来说特指的是大基建项目的规模减小,数量减少,全国自上而下的基建企业一定随之调整压缩。未来央企,省属国企接不到大工程会是一种新常态,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像高铁、高速、机场等大型基础设施已经建设得差不多了,大型基建项目只会慢慢的变少,省属、市属的国有大型建安企业由于有省市的地域属性,怎么样发挥地域属性,认识接不到大的工程建设项目会是新常态、紧跟新常态,并适应新常态,未雨绸缪,找准方向,及早转型,是摆在省属、市属的国有大型建安企业面前的生存问题。

  目前就指和建筑施工公司关联的新闻热点就是各地的住房和建设局更名为:住房和城市更新局之类,各地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更名为:城市运营公司,背后的深意就是最近的这20多年的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已经到尾声,住建局谢幕,城司谢幕,这一轮由此拉动出来的众多的规模巨大的建筑施工公司将直面市场困境和内部庞大人员的压迫,上市公司洪涛装饰官宣退市,就是在这一轮经济转型期中,仓促无序应对,率先倒下的施工公司。

  目前的建筑业市场容量从一个近三十万亿级的规模,急剧缩小到十几万亿级,产能过剩是不争的事实,国有施工企业已形成的总承包大而全的项目思维,企业内部为此建立的繁琐、沉冗的管理机制,成为在这一个市场的转化期沉重的负担。认不清方向的国有施工公司还在期盼的大项目未来只会慢慢的少,市场逼迫企业转型的要求就是面对项目个数极具减少,项目规模缩小的运行模式,未来的施工公司的生存之路,一是精简,二是转制并存,三是向外拓展业务,别无选择。

  面对阶段性慢慢的变多的施工公司破产,接下来的建设方基于市场信誉和信心的选择,国有企业成了最佳的选择,在此,我们的思考主题也就是围绕国有施工公司展开。

  从中央到地方省、市级的国有建筑施工公司,都有较明显的特征:成立历史较久,规模较大,地方省、市级的国有建筑施工公司在所属省、市区域内有较高的信誉,曾经一度是地方GDP的重要组成,或者曾经的地方领头企业,诸如此类的光环下,在上一轮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基本建设推动中,新的特点再次形成。

  需要,强调一下是项目需要,大量的地方施工公司在产值翻倍的时候,企业人员规模翻了三倍以上,建立了一套为制度而生成的机构,设置大量的专业岗位,却填充大量的非专业技术人员,在市场快速地发展时候,所有问题都被持续增加的合同额、产值掩盖,譬如:评审地产公司项目,评审人员关注的是所有人员都说的什么地产TOP前20、前50之类,固化的思维和较大的合同金额,已经像一样,麻痹了这一些企业的评审人员,于是评审的关注点已经脱离真正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评审项目的风险:项目的市场接纳度、项目公司的诚信度和如果发生风险的处理预案等。

  一个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一位在贵州的四川老板,兼顾地产和开发,19年底,需要安排春节前资金,在成都某个饭局上,听说某大的商票贴息17%,彻夜未眠,三日后元旦放假,早上飞广州,晚上返到成都,相约酒店房间喝酒,一聊天明,遂去机场返回贵州,用一个月的时间全部变现所有的工程建设项目和开发项目,全身而退,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疫情的偶然因素,和市场的客观规律叠加到一起,引发的现在市场环境不在赘述。不是在说明这位老板有多高明,他的评审的道理很简单,资金贴息17%,公司加项目运维成本20%,这两项需要项目多高的利润才能持,看看现在市场上某大、某创的商票价值:票面的0.5%收单。说回来,就是说明:不管在企业的快速地发展期还是在转型期,企业机构中的评审人员一定是对专业和市场都具备清醒认知的人员,否则所谓的项目评审就是过场而已,这算是好的,搞不好就是挖了坑还是自己人跳。

  制度怎么调整为适应新常态下的建筑企业的需求,各个企业之前的项目业态有一定的差别,但是机构的调整已经势在必行。

  现在国企的领导和管理程序上的主要人员可能意识到市场变了,但思维方法还停留在上一轮的公司运行方式:抓到某个特定的产业公司,拿下大而全的项目多少亿,殊不知沉舟侧伴千帆已过,看不清自己也就看不清市场。

  目前国有施工公司自顾自话,说要改变,这一些企业变了吗,没有变化,当主政的领导都不知道建筑市场发生的变化是什么的时候,企业内部主要岗位人员作为可笑话题存在的人员和事件,代表的就是企业的没落,几个月前的一次破产项目咨询会,某个提问环节,破产管理人用很温和的语调说出:从法律的角度上来说,你们法务的知识应该更新了,然后是对问题的回答。杀人诛心啊,什么样的问题已经不是很重要了,关注点应该是知识更新,这恰好和现阶段市场的变化,以及企业为适应市场一定要做出的调整有关,看似很复杂机构精简,其实一句大实话:在现在情况下,让你组建一家新的企业,这些人员你选谁?

  企业永远的主题是:企业高质量的发展;生产要素中,人的高质量是主观能动的,优秀的员工质量就是建筑施工公司的高质量,也是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023年在历经三年的疫情后,传来房产公司此起彼伏的暴雷声,建设市场看似一片黯淡,但每当这样阶段发生,就是下一个市场热点哺育期,除传统意义上的房建市政项目外,为了把握住市场的脉搏,应关注的几点:一 国家层面在做什么;二 金融机构在做什么;三地方政府在做什么。

  先来说说什么是战略腹地省,这是国家的居安思危,在过去不久的历史中,三线建设就是在建设国家的战略腹地,三线建设的时候做了什么,现在就是要在四川做的更好,就是要在以四川为核心的周边区域建设一套基本完备的工业体系。

  过去十年宜宾市的发展,取决于长江流域经济带的国家战略,受益于这一轮的经济快速地增长,宜宾市成为具备传统和科技产业支撑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省属某建筑公司抓住时机,顺势而上,深耕宜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成就,从十几亿的产值规模,跨上百亿的产值规模。

  接下来四川能预见的进入战略腹地省的支撑要点的地市一定有绵阳、德阳、攀枝花、西昌、泸州,为什么不是其他地市,德阳的重工,泸州的化工,绵阳、攀枝花和西昌,还要多说吗,科学城全国只有一个,攀西的资源储备,这一个国家层面的定位可以做专门的分析,而应对建筑市场的变化,此刻落子布局正当时。

  人民币,M2的数据在网上显示了巨大的人民币堆积在国有大行,存贷款利率双降,结果是存款额度创高,贷款额度下降;国开、农发两行储备了巨大的项目资金准备投放;地方政府在土地财政结束后,财政吃紧;新项目包装地方专项债的方向不清晰和周期过长,看着项目,资金又够不上;保交楼的维稳压力巨大;金融机构没了房产这个高周转、高杠杆的工具,资金投放谨慎,也在开始寻找新的市场热点和合作方。

  说一个2023年在成都发生项目:武侯璞玉,烂尾楼。有43家企业,其中近40家房产公司参与项目的破产重整投资报名,德商资管中选。这一个项目提供了三个信息:一是还在生存的房产公司已将目光转向破产重整项目,当年地产红火时间,拍地的规模也不过如此;二是德商资管的背后是若隐若现的金融机构;三是北京建工房产公司是唯一的建筑公司集团的房产公司报名。

  2023年4月金融城的8号破产项目浙商资管中选,6月武侯璞玉德商资管中选,产生两个市场方向:一 国有施工公司应该建立和资管公司或者资金公司的合作,在端头上解决项目获取的问题,而不是在别人获取项目后,被动的下浮、让利;二 同样是国有的北京建工可以跨区运作10多亿的破产项目,作为本地的国有建筑企业,在什么样条件下能以投资人名义拉动资管公司和资金公司联合体进入这类项目呢,破产项目的信息必然是在建筑领域的圈子内流传;三 仅存的房产公司全面转型项目代建商,轻资产进入项目运营商环节。

  地域性的国有建筑企业手里有大量的原有开发商资源和破产项目资源,在此市场情况下怎么融合手里的资源,建立和资管公司和开发运营商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就是地域性国有建筑企业主动将既有的不利项目转换成新的有利项目的优势条件,资源和角色的转变将在市场上形成新的竞争力。

  这一轮的人民币增发量巨大,但钱没有像当年4万亿一样直接流出来,出于国家层面的项目,第一波次流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受区域限制,和项目客观地质情况影响,这类项目时间周期短,建设体量不大,而且地域较明显的不均衡,无法全国铺开,对地方和市场的影响有限。

  地方政府和农发、国开行准备了大量的国家储备林项目,但地方政府在项目申报中包装的项目条件的专业度要求又和农发行、国开行对资金的投放要求脱节,各种地貌情况、气候情况下,储备林的项目包装内容怎么会一样。

  区县级政府的思路是从更上级政府拿到项目,大而全的政府机构,除非特殊的项目在主政领导的关注后,能够迅速推动,否则,通过既定程序完成的项目包装文件,基本上千篇一律,报送到农发、国开后,直接和投放要求冲突。了解某县出台国家储备林的可研,和另一地市之前实施的项目文件除了项目名称不一样,其他全部一样,而另一地市国储林的可研中地质土壤分析、林下作物的种植、加工等都经四川农大专门研究,并且对应农发行的投放要求做出了专业分析,而某县的将这样的可研文件报送到农发行,结果可想而知。

  这个阶段大量的地方政府以产业升级改造名义的项目和国储林项目类似,要专业的合作指导。国企的先天信誉优势,应该主动接洽农发行、国开行,主动成为农发行、国开行和政府之间纽带,通过项目带动自身体系中的这类型项目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联系这类项目的专业研究机构:大学、设计院、市场化公司,主导这类项目的推动,达成地方政府在这类项目上和国有企业合作,又是一个专业合作项目的问题。

  以上两类项目的共同特点是,直接和金融机构捆绑,在端头上获取项目,不同的是和地方性的金融机构捆绑后直接获取项目,国家级的银行需要做大量的的项目准备工作,但持续性更好。

  地方政府将住建局改成住房和城市更新的时候,地方政府就是那只先知鸭,知道春江水暖了,实际就是接下来的政策要变了。

  平台公司从投资建设集团更名为城市运营公司的时候,项目数量减少、规模缩小已经是事实,看看现在的公共资源交易网,招标的信息中大量的某某街道提升改造、某某片区提升改造、某某乡镇污水处理厂扩容改造等,说明地方平台的职能正在转换成城市运营商,城市运营商需要的扩大的维修队,听上去有点不接受,但这一段时间的国企领导,都在90年代和00年代无数次听到过当年的建设方称呼施工公司是施工队,那么现在企业生存下去,减员和成为更加专业的单项选手,是一定要达到的改变方向。

  城市边界划定,是又一个客观因素影响着市场,譬如:成都市经历的绕城复耕,说明城市的扩张停止,当年划地拍卖,开放商跟进,产业跟进,人口流入,GDP连续上台阶的情况不复存在,政府即要保已经上去的GDP数据好看,又无新的创收资产金额来源,于是在既有的区域内,最大限度的进行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片区整治等应时而生,这是一举多得的最好方法,即保证了建设的数据存在,又创造了好的环境,满足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要求,符合的中央的精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

  这类项目能预见的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地方政府和平台公司在其管理的区域内运营的主要项目。这是政府平台的主导行为。

  地方政府需要深度参与的还有一个版块,就是保交楼项目,这是未来两三年内政府肯定要解决的问题,独立的案例就是某大,各地各项目情况不一致,大家都在探索解决方式,但基本的思路已形成,政府建立“府(政府)院(法院)联动机制”,市场化解决烂尾楼盘。这是政府推动的市场行为。

  这些事情都要资金,市场的存量资金已经固定,前面说到的存贷款利率双降,结果是存款创新高,贷款额度下降就是市场资金活水短缺的说明,接下来的部分,说明资金来了,企业和政府准备好了吗?

  从国家提出并开始实施“一带一路”开始,国家级的资金运作就是两个方面并行:一 是以增量的人民币进入一带一路的国家,推动国内企业走出去,并以此去化美元债;二 是在大背景美元加息的情况下,严控增量人民币进入国内流通环节, 存贷款利率双降,控制通胀,带来市场适度通缩的真实的情况,也就是促发这一轮地产暴雷引发的经济低迷的因素。

  说一件事,斯里兰卡有个汉班托特港,4期建设于2022年结束,目前是印度洋上最大的集装箱进出口港,由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买方信贷(买方信贷是重点),中国港湾建设集团和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联合体建设,建成后运行99年,斯国港口局如违约收回,违约金初始计算标底100亿美元,中方向斯国提供借款40亿美元债,清偿斯国的对外债务(主要对美、对印),港口租赁费中方向斯国支付人民币,斯国向中方交易均以人民币为结算模式。

  这件事进入新闻视线年底,斯国政变,印度向斯国提出转租汉班托特港,中国招商局港口控股有限公司直接开出100亿美元的违约赔偿,某号某号军舰编队进入汉班托特港补给,然后不了了之。

  汉班托特港这一个项目就是特点明显的“一带一路”项目,通过这一个项目,进出口银行置换15亿美元同期利率的的建设的工程款,后来追加至22亿美元的建设费用,直接去化40亿美元债,形成40亿美元债同期利率的人民币应收款,支付的港口租赁费是人民币,然后斯国的交易结算又支付人民币,整体项目大至形成增发的人民币约140亿进入国际的流通环节,交易锁定人民币的方式,又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这件事情提供了几个信息:一 招商局港口控股是资金方;二 中电建一直在走出去;三 外面的市场需求很大,汉班托特港建成后招商局港口控股马上投了9亿美元,建临港产业园,整个项目港口和产业园总投30亿美元的项目,即是国家战略需要,又是中国电建通过走出去消化产能的需要。

  同类的项目还有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东非的吉布堤港,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2026年的投产将是改变铁矿石定价权的时间,中铁建、中电建均是重要的参与者,等等事件正在发生。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四川省是“一带一路”中亚五国中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联系省,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最大的中餐馆湖南人开的,机场是南航投资,乌国最大石材矿是福建人投资,最大的工程公司是中铁建某局,成都一家智能电表企业承包了乌国全国的智能电表改造安装,关键的是在乌国内已形成工资收入月薪上万元的群体,这部分人员中有很高比例的当地孔子学院的学生,有来中国留学的学生,塔什干的是城市面貌类似90年代中期的成都,眼见的建设水平还停留在机械施工的早期阶段,垂直运输用滑轮,深层次的无法了解,但住房的升级需求慢慢的开始展现。

  一种假设就是,如果四川省有执行在乌国经济协作的需求,地域性质的国企应该拿的出专业和准确的意见,为走出去作充分准备,让企业主动融进“一带一路”拉动资金循环中来,将过剩的产能释放在更大的空间范围。

  在美元加息的大背景情况下,严控增量人民币进入国内流通环节, 存贷款利率双降,控制通胀,带来市场适度通缩的实际情况。

  但美元不可能一直加息下去,本轮11次加息后,美元利率已经在历史高位,收割了全世界后,资金再次涌出投资市场;9月份开始美元降息开始,增量后未进入“一带一路” 体外循环的人民币必然从国有大行涌出,可查的数据M2增发人民币是300万亿人民币,体外循环消化不到百万亿,在国内通胀可以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对应国内地方债的压力,能预见的有百万亿人民币的增量会通过解决城中村,有生产潜力的工业园,保交楼的问题,高职阶段的义务教育,公立医院的再次升级报销药品目录等政府可控的程序,进入国内流通环节,有效拉动人民生活的幸福感,拉动生育率。

  这波活水冲出来的时候,或者已经小股冲出来了,具体到工程建设领域,成都市上半年推出32个城中村改造项目,试点用市场方式推动,效果甚微,而国有大行的资金池已经蓄势待发,企业对这些项目有多少了解?价值最高的在哪里,价值低的在哪里,哪些可当作深挖潜力的对象,不得而知……

  原来地方债、城投债的被项目挪用、不到位停滞的项目,有生产运营价值的,那么平台公司怎么推动,企业是被动的接受下一轮项目的招投标,还是在现阶段布局,积极主动的融入资金流向的项目,答案明眼可见。

  总之一句话,这次的资金流出是这个时代为解目前的烂尾项目,解决地方债、城投债的最后一次国内大规模资金进入建设领域,饕餮盛宴已确定进入尾声,抓住了,企业就可以在下一轮的竞争中从容面对,抓不住,被市场淘汰就成为必然。(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