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010-88029730
西安:029-89297850
在那意义非凡的半年建设时光里,广大参战人员众志成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将团结协作齐心干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有限的施工面上,多兵种大兵团展开联合作战,齐心协力成了至关重要的决胜因素。时间紧迫,分秒必争,大家心往一处聚,力往一处使,该上时毫不犹豫,迅速行动;该下时也毫无怨言,果断配合,整个施工全套工艺流程穿插有序,忙而不乱。一旦一方遇到困难,其他各方纷纷伸出援手,全力支援,哪怕这会给自己的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也毫不退缩,只为给对方创造良好的施工条件。
在外装修战役中,第三、第五建分指挥以及军委工程兵、基建工程兵,为保障外装修的顺利进行,主动放缓台明结构施工的速度。第四建分指挥部更是主动作为,自行封闭了自己的进出路口,为第一建分指挥部安装花板创造了有利条件。正是由于各参战单位紧密配合、相互支持,仅仅用了27天,就圆满完成了外装修和台明结构的全部工程。在收尾竣工阶段,施工任务相互搭接配合繁多,往往安装一个灯杆,就需要建筑、市政、电力、电信、广播、灯具、油漆等七个部门协同作业。但大家不分彼此,齐心协力,奋勇作战,很快就高效完成了任务。
广大参战人员积极响应工程现场指挥部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号召,怀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无比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争分夺秒地在工地上拼搏奋战。在这支庞大的建设大军中,感人至深的事迹数不胜数,“工地铁人”王学礼便是其中的杰出典范。王学礼原本是北京市第六建筑工程公司的工人,同时也是一名员和劳动模范,在工地第一分指挥部担任副指挥。他曾十二次无比荣幸地见到毛主席,毛主席的逝世让他悲痛欲绝,肝肠寸断。当接到建设毛主席纪念堂的光荣任务时,他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白天,他奔波忙碌在工地上,全面指挥各项工作;夜晚,他又和工人们一起挑灯夜战,攻坚克难。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常常连续指挥和战斗几个昼夜,工人三班倒轮换休息,他却始终坚守岗位,连轴运转。为了加快建设进度,他与工人们一起刻苦钻研,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大模板,使得部分结构工程的工期大幅提前,工程质量也得到非常明显提升。他始终坚守在劳动一线,与群众心心相连,一门心思都扑在了纪念堂的工程建设上。指挥部为了表彰他的突出贡献,授予王学礼“工地铁人”的光荣称号,并号召全体参战人员向他学习。
一时间,“远学王进喜,近学王学礼”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在工地上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一批又一批“铁人”式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在纪念堂的建设过程中不断涌现。最终,共有618个先进集体和3787名先进生产者受到表彰。工地建设大军深切地感受到,这座庄严的工程每向前推进一点,都饱含着全国人民的深情厚意。他们下定决心,要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承载着人民的殷切嘱托,筑起这座宏伟的大厦,将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深情和对的崇高理想,深深铸进这座千古永存的纪念堂。
回首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不禁要问,在那短短半年的时间里,究竟完成了多大规模的工程量呢?拆除和拆迁房屋达到8.8万平方米;挖运回填土方114万多立方米,这个数量相当于人民大会堂工程的4倍多;打桩4200多根;绑扎钢筋1.2万多吨;完成钢筋混凝土浇灌10.5万多立方米;支架模板16.6万多平方米;安装大理石、花岗石等各种石料3.7万多平方米;修建各种各样的管道4.3万多米;铺砌各种路面21.5万多平方米;安装各种机电设施5000多台件;植树1.3万多棵……这些数字,每一个都凝聚着建设者们的心血与汗水,见证着他们的拼搏与奉献。
同时,我们也不可以忽视这项工程所面临的巨大难度。工程要求达到九度以上的抗震设防,这一项要求就给整个工程带来了一系列特殊且严苛的标准。虽然建筑面积相对不算大,但蕴含的工作量却极为庞大。仅钢筋混凝土量,就等于30多万平方米框架结构建筑的用量。而且,除了主体建筑外,还有规模庞大的地下工程,以及广场地上地下的改建、扩建工程。工作量巨大与工期紧迫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以主体建筑为例,除去水晶棺及其专用设施安装、特种工艺装饰、设备综合调试和室内布置等所需要的时间外,要确保实现中央提出的“1977年9月9日瞻仰万无一失”的要求,用在建筑工程的时间最多只有6个月左右,工期十分紧张。再加上施工面积有限,无法同时容纳过多人员施工,复杂的施工工序也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影响了进度的加快。庞大的地下工程更是制约着整个建筑工程的全面展开。大量的市政公用工程和园林绿化、正阳门修缮等工作,都只能在工程后期短短的两三个月内全部完成。工程还面临着边设计、边拆迁、边准备、边施工的复杂情况,就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从容准备,所有的建筑材料和设备都是在开工后才陆续提出计划并安排生产的。
此外,整整四个月的施工时间处于严寒的冬季,这给施工和生产都带来了一系列很难来想象的困难。总而言之,要在最不利的施工季节,在无法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用最短的时间,在有限的工作面上,进行一场多兵种大兵团的联合作战,还要高质量地完成这样一项过去从未开展过、难度极高的施工任务,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然而,所有这些艰难险阻,都被那些精心组织的指挥者们和英勇无畏的建设者们一一战胜,他们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振奋民族精神的“大兵团协同作战”的壮丽凯歌。
我们更要进一步探索,各路指挥者们是如何践行他们“精心组织,精心施工”的庄严誓言的。从工程点指挥部到各路“诸侯”,在组织施工的过程中,构建起了一个强有力的指挥系统。他们传承着革命战争年代的那股冲劲和拼命精神,坚定不移地立下“横下一条心,豁出一条命,非搞出一个高水平、高质量不可”的决心。为了弘扬党的实事求是、深入实际、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总指挥部和分指挥部都将指挥所搬到了施工现场,实行面对面的直接领导。广大干部深入施工第一线,与工人们并肩作战,无论是风天、雨天还是雪天,都始终坚守在岗位上;面对脏活、累活、险活,他们毫不退缩,与工人一同承担;在重点部位和关键项目上,他们更是以身作则,带头冲锋。
他们认真细致地开展调查研究,精心做好施工部署,一经发现问题,哪怕废寝忘食,也要将其完全解决。他们这种高度的责任心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成为了精心指挥、精心组织的坚实思想基础。许多日夜操劳,眼睛熬红了,嗓子喊哑了,身体累瘦了,但他们从始至终保持着旺盛的革命精神,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硬骨头领导”、“铁营长”、“锁不住的人”。在指挥部党委的领导下,他们建立了涵盖规划、设计、拆迁、施工、供应和经济核算等全方位的统一施工指挥和管理系统;建立和健全了以岗位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规章制度;实行了依靠群众、群专结合的管理方法,确保了整个工程能够高速度、有条不紊地顺利推进。在施工的综合部署中,他们将整个工程划分为现场拆迁、基础工程、结构工程、装修工程、收尾竣工等五个阶段,也形象地称之为五大战役。各个阶段又依据工程建设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化整为零或集零为整,组成若干个中小战役。他们稳扎稳打,一个战役接着一个战役地攻坚,积小胜为大胜,通过许多小战役的速战速决,实现了大战役的全面胜利。而且,在每个阶段都做到有详细的计划,统一部署实施工程的方案;有明确的指标,统一品质衡量准则;有切实可行的措施,贯彻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的原则;有严格的核算,厉行节约,杜绝浪费。
在指挥战斗时,他们充分发动群众,广泛组织群众,积极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充分激发群众的干劲、智慧和创造性。完成每一个项目,都采用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策略。这里所说的集中兵力,绝非是简单的“人海战术”,而是为了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兵力的作用,充分的利用时间,合理规划利用空间,拓展作业面积,提升工作效率,加快工程进度。依据工程项目的特点,他们采取了结构分块、外装修分项、内装修分层、庭院分片和水电设备分专业的施工方式,有力地保障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在工程收尾阶段,指挥者们又精心组织开辟了四个战场,发起了十大战役。四大战场分别为主楼内外战场、广场战场、地下工程战场、前门环路战场。十大战役包括内外装修战役、地下工程内外装修战役、设施安装战役、庭院管线和附属建筑战役、园林植树战役、庭院场坪战役、广场场坪战役、东西路面战役、前门环路战役、竣工扫尾清理大扫除战役。针对这些战场和战役工程量小、项目多、施工专业多、搭接配合多、联系制约多、意外任务多等特点,他们广泛进行思想动员,让建设者们深刻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打破工种和班组之间的界限,顾全大局,识大体,工作中不分你我,相互支援,协同作战,使得团结协作的精神之花在各个角落绚丽绽放。也正是凭借着这种团结协作的力量,奇迹般地加快了建设步伐。面对这项工程规模宏大、项目繁多、标准极高、工期紧迫、任务艰巨的现实情况,他们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和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经受住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铸就了这座不朽的丰碑——毛主席纪念堂 。(三)(31)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