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揭秘 基建工程兵秘密招兵风波

发布日期:2024-10-31 12:52:14作者: hth华体育app官网登录

  1970年12月26日起至1971年1月10日间的半个月左右时间里,南京市六所学校的八十名学生家庭的家长猛地发现孩子集体失踪,于是掀起了\到处寻找儿子、寻找女儿,却又不敢公开询问的寻人风波\……

  1970年,郭文玉和他的战友们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一年。今年63岁的郭文玉,现在住在鼓楼区建宁路街道。45年前的一天,他和往常一样从家里到树人中学上学,到了学校后,他和其他同学一起被集合在了学校的操场上,然后又被一辆军用卡车拉到了幕府山脚下,和他一起被拉过来的,还有梅园中学、晓庄中学、南京四中、溧水中学等6所学校近700名学生。

  1975年《画报》刊登的南字705部队一营“水冶连”女兵照片——《大别山下女工兵》工作照片

  “当时我们被军车拉到哪里、去干什么大家都不知道。”郭文玉说,那一年他18岁。

  两个月后大家才渐渐地知道,原来是要找一些东西。“当时我们都把它叫‘找矿’。”雍自勤说,她和郭文玉是同班同学,当时学校一起参加“找矿”的一共100人,男生、女生差不多各一半。

  雍自勤说,当时他们一起在幕府山脚下找了两个月的“矿”,住的地方也是自己建起来的。当时虽然是在部队工作,可部队并没有自己的番号。

  后来有了营房,再后来他们的部队也正式组建起来了,当时的番号叫“南字705”,“也许是因为7月5日建立的吧。”

  1970年12月26日,雍自勤和郭文玉及另外78名战友被拉到了现在浦口区的某个训练场。

  郭文玉说,12月26日,他们全部在操场上集合,被念到名字的就上了军车,后来才明白他们一共有40个男兵、40个女兵被拉到了浦口,在浦口一个训练场进行学习,一共学了三天。

  三天后,他们又上了车,当时并不知道去哪里,领导只是说有一个神秘任务需要他们去完成。雍自勤和记者说,12月29日下午,他们到达了目的地——安徽大别山,在那里他们一待就是几年。

  “到了大别山的第五天,给我们发了军装,这是我们第一次穿军装。”雍自勤说,1971年的1月3日,他们一起来的80位战友每人都领到了一套军装,这也是他们第一次穿军装。

  1975年《画报》刊登的南字705部队一营“水冶连”女兵照片——《大别山下女工兵》工作照片

  “可当时我们也想,我们是带着‘特殊任务’来的。到底要干什么,还是不知道。”郭文玉说,过了几天他们才知道,原来他们是要找原料,制造一种叫“黄饼”的东西。

  实际上,这支部队是我国铀矿地质部队的英勇先锋,它担负着华东地区铀矿藏的地质普查与采炼。

  “这位北京的专家姓腾,但具体叫什么,就记不清楚了,只知道他是美国留学回来的博士,大家都叫他腾博士,腾博士说现在制造的不是叫‘黄饼’而是叫‘铀’,是造用的原材料”。郭文玉说。

  “刚去大别山时,那里什么都没有,男兵都是自己搭个地方住,女兵住在当地的老百姓家里。”雍自勤感叹,那个时候找完原料每天还要去山上背石头下来盖房子,一个来回要十几里路,天天都会背个两三趟,就这样过了一年,终于把营房建起来了。

  “有了自己的营房后,领导就说要把精力全部放在制造‘黄饼’上,当时腾博士说‘黄饼’有辐射,要大家注意。可当时哪里懂呀,只是一个劲地干活。平时军装也舍不得穿,随便穿一件衣服就去干活。”

  郭文玉说,“有一天突然有一位领导看望我们。”郭文玉说,他们当时都没想到,来看他们的竟然是。“

  他还记得当时许司令员说,‘你们这批南京兵,非常辛苦,没想到农村兵吃不了的苦,你们能吃得下来。你们是好样的,你们也让我改变了对城市兵的看法,改变了对南京城市兵的印象’。”

  1975年《画报》刊登的南字705部队一营“水冶连”女兵照片——《大别山下女工兵》工作照片

  1970年12月,在南京市的六所中学(即:南师附中、南京四中、南京燕子矶中学、南京晓庄师范、南京21中、南京\五.七\中学)(南京\五.七\中学文革前为\南京二女中\,中改名为南京\五.七\中学,现名为\南京梅园中学\)的600名七〇届高中毕业的\老三届\学生中,经反复认线名),肩负核工业事业使命,与来自直属队的部分官兵,以及与来自当时国家二机部的核工业专家一起,组建了我军建史上第一支特殊的连队----------南字705部队46分队。

  尽管这个连队连同整个部队的兵种番号已于1982年大裁军中撤销,但这个连队在当年、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短时间的组建及运行中,却创造了我军建军史上可圈可点的\多项第一\:

  这八十名学生,在同一时间(1970年12月26日上午)、同一地点(南京市中央门外白云石矿\七〇\工地),被秘密送往江北\花旗营工地\(目前该地点为中国人民陆军指挥学院)集合待命。并同时对我们这八十名学生定下\三不准\的\军令\:不准和家人联系;不准偷跑回家;不准向任何人走漏消息。

  这八十名学生,由于是\秘密出城\,因此这八十名学生的家庭,没一人清楚自己的子女去了何处。由此引发了在1970年12月26日至1971年1月10日这短短半个月左右时间里。在南京市这六所学校的八十名学生家庭中,掀起了\到处寻找儿子、寻找女儿,却又不敢公开询问的寻人风波\。

  这八十名学生,由于是集体穿着老百姓衣服、集体带着老百姓的行李、集体从事核工业事业,因此,走了一条\先开展工作、后安营扎寨\、\先拿出产品、后办理入伍手续\的\特殊条件下特殊的当兵入伍程序\。

  这八十名学生,在国家二机部留苏回国核工业专家亲自教授下,在极短时间里,冒着危险,用简陋的手工操作方法,拿出了全部符合原子工业标准的\半成品\,受到原司令员、副司令员肖永银以及原国家二机部领导、核工业专家的赞许和好评。

  这个兵种是我军目前已消失的七个兵种之一,也是我军从组建到撤销番号时间最短的兵种。

  部队是团级建制。共有4个营,其中:一营在江苏省溧水县**镇附近;二营在南京市中央门外**山下;三营在安徽金寨县***水电站附近大别山脉的**山内;四营是专门从事地质勘探工作的,分散在这几个营附近,绝大部分在安徽省境内工作。

  这个部队从承担的工作任务来说,共有3大类:一部分是专门从事地质勘探找矿源;一部分是专门从事用爆破办法来进行铀矿开采;一部分是进行铀矿石粗加工。部队四个营都分别承担着这三方面的工作。

  具体说来,就是将矿山连队用输送带输送到山下的矿石,再用破碎机将铀矿石粉碎成绿豆大小,然后用输送带输送到专门用于用15%硫酸液浸泡铀矿石粉的水泥池内进行硫酸液浸泡。若干天后,将进行过硫酸液浸泡的液体再输送转移到特制的内储树脂等物的柱状设备里后再进行多重过滤沉淀----------

  最后提炼出来的东西,为“浅鹅黄色”浆糊状。行业内称之为某代号“半成品”。然后用铅桶将这些“浅鹅黄色”浆糊状东西分装密封后,运往内地有关部队和单位做“最后的提炼”。

  连队全称为:中国人民南字705部队46分队部队,部队内部称之为“水冶连”。

  这个连队共有4个排、16个班。每个排4个班。1排至3排(即:1班至12班)是男兵排(班);4排(即:13班至16班)是女兵排。

  全连共有干部、战士168人。其中:连长1人;副连长1人;指导员1人;副指导员1人。

  来自南京市的男、女兵共有近90人。其他男兵都是来自江苏苏北盐城、建湖、阜宁地区以及安徽枞阳、阜阳地区。

  “1970年,我们也像去大别山的学生一样,在南化公司为制造提炼矿石,”宿迁市前市委书记张新实和他的老同学们讲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970年的夏天,这些18岁左右、来自南京11中、12中以及人民中学等的300多名年轻人,被选调到一个以“703”为代号的军事保密单位,为制造开采铀矿石并进行提炼。

  据张新实回忆当时矿山上的情景,他们是露天开采铀矿,每天手持咖玛仪漫山遍野地探测,听到指针偏转嘎嘎声响就断定有矿,然后镐钻打洞、填药炸炮、扒石找矿。

  在白云石矿呆了一段时间后,张新实和同学们转战到了辐射更大的南化提炼工厂,“而我们的防护只是戴两只纱布口罩,每天洗澡换衣回宿舍,渐渐地职业病出现了,普遍白血球偏低,老感到疲劳,不过我们没一个人因此而离开那里,”张新实说有的人去医院治疗后,就立即赶回来干活,“都是抱着奉献的精神。”张新实说道。

  张新实记得当年还为他们配备了十辆崭新的日本三菱翻斗车,用于接送当时近千名来自全市9所学校、在白云石矿学习的人上下班。这对于看惯了深绿色的解放牌卡车的张新实和他的同学们来说,造型像只大青蛙、外壳翠绿的进口车非常气派。

  后来随着培训结束,这批年轻人被分为三批,分别前往安徽大别山(就是那批705老兵)、南京溧水的704以及南化703,而这十辆“青蛙车”则开始运送矿石。

  “溧水采好矿以后,每天晚上6点,10辆大青蛙车排队从中华门入城,经过新街口到山西路,然后过大桥运到南化去,”张新实说当年这些车都是武装押运,沿途都是警察来维持秩序,“而且每天如此,所以整个场面非常壮观,规格很高。”

  矿石到了南化后,作为703车间工作人员,他们进行矿石破碎、硫酸浸泡等一系列程序,最后提炼成了黄灿灿的制造的原材料“铀235”。

  当时,张新实与同学们常常看到时任司令员的,他一身戎装脚、穿布草鞋,与战士们一起爬山找矿,“他叮嘱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司令当时来我们这里常常不打招呼,还是我们通知的领导,”

  张新实说,当时过来看望他们的时候,就是开一辆汽车然后跟着一两个人,非常朴素。

  同是“703部队”成员之一、目前在泰州工作的陆信才回忆说,当时许司令问大家怕不怕苦,怕的也可以离开。“结果我们都异口同声说不怕苦。”

  她叫王德琴,是“703部队”的一员,这张照片是1972年她和周恩来总理、司令员的合影。

  王德琴说当时是1972年,周恩来总理陪外宾到南京来参观,当时的司令员是,参观结束后,司令员就组织了民兵射击,结束后周恩来总理和司令员就走向了民兵组的观礼台。当时分为两批人,一批是射击人员,还有一批就是武装民兵代表,而王德琴作为民兵代表站在了代表团的第一排。后来周总理走到了她的面前,就问她是哪个单位的,当时听到周恩来总理和自己讲话,王德琴显得很紧张,“我是南京化肥厂703工程的。”

  这时司令员就和周恩来总理解释,而周总理不动声色地问了一句:“是不是就是江北的那个化肥厂?”

  “总理竟然知道南化公司就在江北,当时我听了真的很感动,心想周恩来总理日理万机,怎么连江北有个化肥厂都知道。”现在回忆起来王德琴依旧很激动。

  据王德琴介绍,当时司令还拉了拉她的袖子,把她领到了他与周恩来总理的中间,并示意人拍照,才拍了现在这张照片。

  “虽然拍了照,但当时我是没有照片的。”王德琴和记者说,得到这张照片还是挺偶然的。

  2005年的时候,有一天在家也没什么事,王德琴翻起了儿子刚买的一本《近看》,“结果我一翻,翻到自己的照片了,我激动地不得了,赶紧喊儿子来看,”王德琴兴奋且不无自豪地告诉儿子,指着照片中间的自己说,看这就是你妈妈年轻时候。

  后来儿子、儿媳偷偷把书拿走了。原来他们把书里的照片进行了翻拍,“到年三十晚上,他们把照片送给了我,看到这样的礼物,我激动得哭了起来。”王德琴说道。

  1974年,在调往后,这支部队自从就归属到了二机部(核工业部)领导的基建工程兵,连车牌号都是“申2-92001”。那时战士们说笑说,看,许司令一走,就不要我们啦,只好申请加入二机部了。

  (附 部队变迁: 1970年建立时,该部番号为直属队“南字705部队”,后来被改编为核工业部建字842部队“00050部队”。一九八二年,该部队撤销,整个存续时间仅为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