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锲而不舍从基建工程兵奋斗到优秀企业家

发布日期:2024-08-05 21:11:03作者: hth华体育app官网登录

  王胜文,男,1957年8月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泥河公社沙梗大队。党员,大学学历。1976年应征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00024部队服役,在营部担任文书、通讯员。曾参加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荣立三等功;他聪明能干、勤奋好学、思路灵活,并研究出两项发明,多次被部队评为“学雷锋积极分子”、“技术革新能手”等称号。1983年9月在深圳集体转业。1984年6月调入深圳市水务集团从事财务工作,先后担任记帐员、会计、主办会计、财务经理;后来,从事“非开挖”研发技术工作,担任公司顶管项目部经理,成为远近闻名的顶管工程专家,组织完成多项优秀工程,受到地方和政府的表扬,多次被评为“优秀员”。2014年创办深圳市深水建设工程有限公司。2018年光荣退休。他还担任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会员、理事、深圳市观赏石文化协会党支部书记、深圳市中级安全主任、安徽商会副会长。拍摄的2008年奥运作品《中国!加油!》、《奥运!加油!》被深圳市档案局永久收藏。

  谁能想到天蓝地绿、车流成河、巨厦穿云的国际化大都市深圳,曾经是一个人烟罕至、满目萧条的边陲渔村。如今,当我们面对这座流光溢彩的动感之城时,笔者不由自主想起那些改革创新悲壮难忘的日子;想起那些建设者们“杀出一条血路来”敢为人先的豪迈。他们把生命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倾注在这片簕杜鹃盛开的沃土。

  深圳市深水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胜文,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作为一名基建工程兵,他1983年便来到深圳,在深圳市水务集团勤力耕耘、默默奉献,长期致力于“非开挖”研发技术工作,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国内众多高难度的顶管工程,成为远近闻名的行业翘楚,用一个个精品工程演绎精彩而丰盛的人生。更令人感动的是,他博爱无私,宅心仁厚,以博大的爱心和沉甸甸的责任,用心谱写一曲无怨无悔的奉献之歌。

  庐江是安徽省合肥市下辖县,地处皖中,周边与居巢区(巢湖市)、无为县、枞阳县、桐城市、舒城县、肥西县毗连。这里历史悠远长久、物华天宝、资源丰富、风景秀美,是周瑜故里、温泉之乡、矿业大县。境内泥河镇人杰地灵,景观荟萃,“福泉神寺”、“凤台松涛”等景点,闻名遐迩,游人不绝。1957年8月,王胜文出生在这里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他爷爷那一代,兵荒马乱、匪患猖獗,为生存,爷爷从安徽桐城“跑反”逃亡到矾矿打工维持生计,后来落户到泥河镇沙梗村。他们家人口众多,有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三个叔叔、两个姑姑,王胜文兄弟姐妹六人,他是家中的长子,上面还有一个姐姐。沙梗村以吕、洪两姓居多,他们王家,是村里唯一的外来户。

  沙梗村靠近大山,山地多,田地少,由于家里人多地少,虽然父母亲拼命干活挣取工分,但家中依然缺吃少穿。他的小姑姑是生产队书记,家庭条件较好,他常常去姑姑家蹭饭。他们兄弟姐妹的衣服都是母亲纺线织的土布,然后染上颜色。他们经常走山路,鞋子烂的很快,平时经常赤脚走路上学。直到每年春节他们才会每人添一双新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九岁时就帮助大人养牛、养羊、喂猪、养鸡,下地割草,下田捡麦穗,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转眼间到了上学的年龄,他们村有小学,但离家里远,每天他都要翻山越岭,到几华里外的学校读书。山里面林木茂盛、野兽出没,野兽伤人的事件时有发生。上学途中还要经过一片坟地,每次上学,他都非常害怕。尤其是赶上下雨天或傍晚放学,他吓的一路小跑。中学离家更远,所幸随年纪的增长,他的胆量也慢慢变大了。

  在学校里,他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刻苦学习,发愤读书,阅读了许多历史名著和启蒙进步的书籍,中华优秀文化哺育他爱国爱民、负责认真、严于律己、真诚待人的禀性。他也很快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各科成绩都十分优秀,尤其擅长物理。

  当时,学校实行半工半读,他们一边学习一边劳动。王胜文动手能力很强,对“三机一泵”(拖拉机、电动机、柴油机和水泵)非常感兴趣,他常常把这些机器拆卸下来,再组装好发动。随年纪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他清醒地认识到,在当时的情况下,农村青年要想成才,改变家庭的现状,当兵是最佳的选择。

  1976年,在一次帮助姐姐干活的时候,他在广播里听到征兵的喜讯。沙梗村仅有一个名额,他十分兴奋,找大队书记、民兵营长要求参加体检。可是他们坚决不答应,最后他软磨硬泡,他们勉强同意。当时,全村共有很多名青年参加体检,王胜文幸运地从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00024部队一名基建工程兵。

  1976年2月,王胜文告别亲人,奔赴陕西部队驻地,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新兵训练。在新兵营,他认真学习、刻苦训练,投掷、打靶等科目全部名列前茅。

  新兵训练结束后,部队调防至河北沙河驿,他被分配至炊事班负责洗菜。每天把一人多高的水池充满,清洗大量的蔬菜。一天晚上,班长半夜把他叫醒,他还以为出了什么样的事情,原来白天连队杀猪,班长特意为他留了一块肉,他高兴极了,对班长充满感激。他待人热诚,踏实肯干,很快与战友们打成一片,受到广大战友和部队领导的好评。

  半个月之后,他被司务长抽调,负责部队食堂的采购工作,每天与司务长一起,开车到农民的菜地采购,把新鲜的蔬菜扛到车上,有时,他们还开车到北京的菜市场。王胜文很喜欢采购工作,不仅时间自由、伙食好,还能够到大城市开阔视野。

  采购工作仅仅做了20多天,他就被教导员调到营部做通讯员。通讯员不仅要踏实、勤快、聪明、机灵;还要有很强的服务意识,保密工作更要做好。当时,营部共有5位领导,他很快掌握了各位领导的生活小习惯,各项工作都做得游刃有余,他们都对王胜文赞赏有加。当时,营部供应粗粮占70%,细粮占30%,造成粗粮吃不完,而细粮不够吃。针对这样的情况,他建议用多余的粗粮换取细粮,领导采纳他的建议。最后,营部天天都能吃上精细、可口的大米,战友和家属们开心极了,纷纷夸他聪明。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了惨绝人寰的里氏7.8级的大地震,造成24.2万多人死亡,16.4万多人重伤,7200多个家庭全家震亡,上万个家庭解体,4204人成为孤儿,直接经济损失人民币30亿元;一座拥有百万人口的华北工业城市,瞬间被夷为平地……

  作为地震的亲历者,当时的场景让他记忆犹新:那天异常闷热,他们睡的迷迷糊糊时,突然响起惊天动地的轰鸣声,地动山摇。到处漆黑一片,余震不断,楼房像豆腐一样一块块往下掉。营部的楼房也已倒塌,大地像松软的泥巴,哭喊声、尖叫声响彻心扉……他们不知道怎么来跑出来的,部队医院广场上到处都是人,伤员、尸体遍地都是。他亲眼目睹生命的脆弱。灾情就是命令,虽然还未接到上级的命令,他们自觉在附近救人。

  天终于亮了,到处是断壁残垣、满目荒凉、狼藉一片。许多战友看到如此凄惨的现状,忍不住泪如雨下。

  部队接到命令,开拔到唐山钢铁厂,参与抗震救灾。震后的天气异常闷热,战士们个个汗流浃背。许多遇难的同胞还被埋在废墟中,正在腐烂的尸体发出难闻的臭味。他们顶烈日冒酷暑,昼夜奋战,清理废墟,寻找幸存人员,稳定社会秩序。在抗震救灾中,他和战友们不怕牺牲、不怕困难、英勇奋战,为挽救生命和财产做了大量而富有成效的工作,营部荣立集体二等功,连队荣立集体一等功。

  灾难可以摧毁人们的家园,但决打不垮中华儿女顽强的意志。他们无论走到哪里,大家坚守岗位,齐心协力在废墟上重建家园,使他深切体会到大灾面前唐山人的精神风貌,感受到中华儿女不畏艰难的民族精神。

  当时,唐钢是河北省最大的钢铁企业,地震前一年的钢产量达到87万吨。然而,唐山大地震让唐钢一夜之间遭受灭顶之灾,唐钢厂房倒塌、设备损坏、人员受伤或死亡……面对惨状,甚至有人说唐钢毁灭了,已不能再生产。唐钢复产重建迫在眉睫,要求唐钢早日恢复生产。时间紧、任务重,为了早日让唐钢恢复生产,部队从全国调来几十名顶尖的电器工程师,集聚了全国的行业精英,由王胜文担任代理排长,负责机电安装工程建设项目指挥。

  在工作中,他明白准确地提出,一定做好这些工程师的后勤保障,优先保障他们的生活需求,劳保用品、工具设备等要及时配齐。他们不分昼夜加班,有的老师傅几天几夜不合眼守在炼炉旁。凭借巨大的精神动力,最终根据相关要求提前七天达成目标。唐钢就炼出第一炉“志气钢”,大家抱在一起喜极而泣。人民日报发文《唐钢提前七天恢复生产》表示祝贺。由于王胜文的突出表现,他荣立个人三等功。

  王胜文清楚地认识到部队不仅是一个大熔炉,更是一所大学校,知识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只有刻苦学习,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为此,他在部队不但考上电工证书,还自学财务知识,并考取了会计证。

  1978年,他的母亲不幸去世,他急忙赶回家奔丧,却与提干机会失之交臂。后来,部队有两个义务兵转志愿兵的指标,前提是考取五级电工。他从小就对电器感兴趣,急忙让家人找来复习资料,每天晚上认线多电工人员参加考试,经过紧急激烈的角逐,他考取第一名,顺利取得五级电工资质,当选为志愿兵。

  王胜文勤学善思,有着非常强的创新能力。当时,建筑施工外部环境很差,机械化程度很低,实行人海战术,沙子、水泥、石子等建筑材料,全靠战士用肩膀一袋袋扛至高处,效率低下、十分辛苦。他和同事们经过认真钻研,自己动手研制混凝土搅拌站,实现了半自动化,大幅度的提升了工作效率。

  他还发明了加热丝切割聚乙烯塑料板,利用调控电炉丝加热,安全可靠,既提高了功效,又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王胜文在部队声名鹊起,他的发明技术在唐山部队和地方推广,唐山市的各大建筑工地纷纷过来学习。由于他成绩优异、表现突出,1978年,他光荣地加入中国。

  几年的军旅生涯,锻造了他乐观向上的精神情况、耿直正义的行事风格,造就了他认真负责、坚守原则的做事风格,同时,也铸就了他坚如磐石、硬度如同钢铁的坚强意志。一路走来,他一步步成长锻炼,迅速从一个农村的懵懂少年成长为合格的革命军人,并多次被部队评为“学雷锋积极分子”、“技术革新能手”等多项荣誉称号。

  1979年,国务院批准深圳为经济特区。1983年2月,王胜文所在的部队接到国务院和的命令,开赴深圳,支援特区建设。

  那时的深圳是一个不足两万人的边陲小镇,条件十分艰苦。到处都是荒草没腰、鼠蛇窜行、苍蝇飞舞。部队进入深圳第一天,就驻扎在今天长城大厦对面0.8小区的山坡上。战士们在地上挖坑支锅,露天烧饭,适逢深圳连阴雨,他们用松树枝蘸上柴油烧火,烧出的饭难以下咽;没有水,他们到很远的地方去运;没有菜,他们自己种;蚊子咬,就让它咬,麻木了就好了;没房子住,就用毛竹搭起了竹棚,竹棚冬不挡风、夏不避雨,冷时睡觉打哆嗦、热时像蒸笼。

  1983年9月9日,一场百年不遇的12级台风裹挟着暴雨,正面袭击深圳,碗口粗的树被连根拔起,竹棚的屋顶、战士们的物品全被台风卷走,部队驻地一片狼藉。营区战士们常常使用煤油炉,不小心竹棚着火,大火造成财产损失几十万元,干部家属痛哭流涕。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自然条件的艰苦,并没有摧垮官兵们的斗志,两万基建工程兵经受住了种种严峻的考验。

  1984年6月15日,王胜文被分配至深圳市自来水公司。脱下引以为傲的军装,一时间大家产生一种理想破灭、未来渺茫的痛苦和无奈之感,有人甚至伤心落泪。大家对这支优秀部队的撤销感到无限惋惜,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心。王胜文告别8年的军旅生涯,他对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充满感恩与感激。

  在转业之前,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转业深圳之后,他们又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在荒山野岭上移山填海、拓荒造城。从深圳第一栋高楼——深圳电子大厦开始,子弟兵建起了高层、超高层建筑上千栋;参加了福田中心区、深圳机场、盐田港码头等众多项目的施工;完成了北环大道、滨河大道和深圳体育场、人民医院等基础公共设施建设……

  他们是深圳特区早期建设中名副其实的拓荒牛,是深圳建设的主力军。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市长梁湘看到基建工程兵创下的辉煌业绩,非常感动,他曾这样赞扬这支队伍:“这是一支能吃苦、肯打硬仗的部队。把深圳的建设交给你们,我非常放心。深圳人民也相信你们一定会把深圳建设好!”

  1984年6月,王胜文调到深圳市自来水公司,当时,技术人员紧缺,由于他有电工证,他被分配至技术组,每天坐车到工地维修发电机等电器,及时妥善处理各种突发状况。后来,他的妻子也从内地调过来,到罗湖区政府机关幼儿园当老师。单位还给他分配了一套两房一厅住房,一家人终于团圆。

  他干一行,爱一行,钻研一行,脏活累活抢着干,很快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一年之后,公司的各种电器设备已平稳运行,车间也已形成规模。这时,领导才发现,他是一名不可多得的复合型人才,聪明能干、人品正直,不仅有电工证,还有会计证,并且学的是非常紧缺的基建会计。经过认真研究,他被调到公司财务部做记帐员。

  当时的钱面额很小,每次去银行存取钱,他们都开着大卡车,钱是用麻袋装的,真是数钱数到手抽筋。做财务工作不仅需要认真、细致、严谨,更需要丰富的专业相关知识。在部队学的财务知识不够专业、系统,并且缺乏实践经验。为提升专业技能,他经常参加财政局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并虚心向老师傅请教。他热爱读书,勤奋学习,通过自学考试考取天津财经学院,三年的刻苦学习之后,他顺利取得大专文凭,成为公司财务方面的行家里手。

  他从公司最基层的记帐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后来当会计,再后来当主办会计,最后提拔为公司财务经理。他思想进步、作风正派、对党忠诚,还被选拔为公司的支部委员。并多次被评为公司“优秀员”。

  1997年,公司效益下滑,集团决定成立第三产业公司,实行承包经营,委派他担任主管,并从单位派给他十八名员工。他又从财务华丽转身,投身业务经营。在此期间,经过他的多方努力,公司很快经营的风生水起,不仅每年给公司上交大部分利润,十八名员工的收入也比在公司时高一倍,大家都非常开心。

  后来,他又担任深圳市水务工程有限公司顶管项目部经理,从事“非开挖”技术探讨研究工作。据他介绍,非开挖是指利用各种岩土钻掘设备和技术方法,通过导向、定向钻进等方式在地表极小部分开挖的情况下,铺设、更换和修复各种地下管线的施工新技术,解决了传统开挖施工对居民生活的干扰,对交通、环境、周边建筑物的破坏,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效果。大范围的应用于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燃气等领域的管道建设。国内最早掌握这项技术的是上海自来水公司,他们抢占了深圳的市场。

  为掌握这项技术,王胜文克服了各种困难,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学习大量顶管工程的专业理论知识,并从实践中积累经验,使自己的技术水平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有了质的提升。后来,上海自来水公司从深圳撤走,他决定个人承包,承接非开挖市政设施建设工程项目。万事开头难,前期为赢得别人的信任,取得好的口碑,他半价甚至免费帮别人做。他做的第一个项目总价仅仅1.3万元,一周之后圆满完成。当时,缺乏流动资金,他凭着出色的人品从供应商处赊销,并实现互利共赢。

  经过长期的摸爬滚打,他熟练掌握管道“非开挖”铺设和修复技术,在国内水务行业处于领头羊,成为当之无愧的顶管专家。公司一直以承接国家和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先后承接深圳市梅林水厂水质深度处理工程的3000直径供水顶管;深圳市电信局2003年至今的电信光缆水平定向穿越工程;深圳市龙华二线扩展区新区大道市政设施建设工程V标段;龙岗区沙荷路市政工程12A标;龙岗区红棉路市政工程第2标段等大型市政工程,以及深圳市地铁工程给排水管道改迁等大型管线施工项目;大运会期间还为政府做了许多项目。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荣获多项荣誉称号。

  最令他自豪的是,还完成了湖南省长沙市浏阳河DN2200钢筋混凝土引水工程、甘肃省兰州市黄河第三输水管道DN1800钢筋混凝土顶管工程两大项目。这两个项目都会存在地质结构较为复杂且地下水位高、环境相对恶劣,经常遇到回填块石、流砂层、卵石层等地质,公司经过技术攻关、数据分析、试验模拟,最终确定顶管方案。他们以优良的质量、精湛的技术、丰富的施工经验取得圆满成功,并引起良好的社会反响。

  2006年,长沙非开挖法修地下排水工程实验从万家丽路北端深达8.5米的深井进行,本次顶推的路线米的钢筋混凝土管,总长度为860米。整个地质检查像给人做“胃镜”一样,对沿线米进行一次取样检查。根据结果得出地下8.5米地质条件良好,符合大型排水管顶推。工程顺利完工后,长沙《潇湘晨报》头版头条以《道路改建不再“开膛剖肚”》广泛宣传报道。

  2012年5月6日,黄河口径最大、精确度最高、偏差最小的兰州市“南水北调”第三条输水干管穿越黄河顶管全面贯通。这是黄河历史上最大的供水管道顶管施工工程,黄河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施工难度非常大,曾让国内多家大型工程公司望而却步。如今,工程顺利贯通,得到兰州市政府、兰威水务等领导的高度评价。完全解决了兰州市边远地区用水困难的局面,对兰州市的经济和城市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真正让城市生活越来越美好。

  时间在变,岗位在变,职务在变,但王胜文一心为公、默默奉献的宗旨从未改变。多年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在服务和奉献中演绎着人生的精彩。

  2018年,王胜文光荣退休。按理说,以他的条件,可完全安享晚年。在他看来,一个人来到人世间,就要为社会做贡献,为了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员工搭建一个好的平台,为了肩上那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依然奋力拼搏、勇往直前。

  早在2014年8月,他就未雨绸缪,投资1亿块钱,创办深圳市深水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公司位于深圳市南山区前海深港合作区前湾一路,入驻深圳市前海商务秘书有限公司,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技术人才荟萃,为企业未来的发展与成功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企业主营建筑工程规划与工程设计,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市政公用工程项目施工,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地基与基础工程项目施工,园林绿化工程项目施工,特种专业工程项目施工,通信管道工程项目施工。本着“客户第一,诚信至上”的原则,实行优质服务,企业未来的发展蒸蒸日上。目前,已在深圳、东莞、长沙共设立4个分公司。

  对于公司员工,他关爱有加。他表示,市政设施建设工程建设是一项非常艰苦的行业,露天作业、餐风宿雨、加班加点是经常性的事情。节假日也不能正常休息。在这些关键时刻,公司领导身先士卒才能带领队伍勇往直前。公司就好像一个家,每个员工都是共同生活的亲属,大家都尽职尽责做好工程建设,才能使公司效益最大化,面对成绩,我们不能忘记每一位做出贡献的员工。在他的带领下,公司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大家心情舒畅,其乐融融。

  非开挖技术大范围的应用于环保、洁污工程等方面,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顶管项目是一个有广阔发展前途的行业。为了公司长足发展,经过多方考察,他决定与中国水务集团合作,搭建合作共赢平台,走多元化发展道路,把公司做大做强。

  中国水务集团是一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在香港、北京、深圳有3个总部。中国水务在中国大陆投资,兴建及经营水务项目,并迅速成为包括原水、自来水供应、水力发电,污水处理及相关增值服务的最大的综合水务营运商之一。集团投资100亿人民币,在国内收购了57个水厂,每年仅自来水就能带来几亿元的利润。王胜文与其下属公司合作,他占35%的股份,发展前途良好。

  家和万事兴,王胜文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妻子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80年代初与他一起来深圳打拼,多年来,与他相依相伴、风雨同舟。他们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学习建筑规划设计、土木工程专业,事业有成。一家人幸福和睦、爱意融融。

  他爱好广泛,热衷社团活动,目前担任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会员、中国书法深圳协会会员、安徽商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喜欢爬山、旅游、摄影,他拍摄的2008年奥运作品《中国!加油!》、《奥运!加油!》在深圳市各大公园展览,并被深圳市档案局永久收藏。作为一名基建工程兵,他对这个群体一往情深,经常参加老兵们举办的各种活动,与战友们追忆往昔峥嵘岁月,畅谈今日美好生活。

  用技术服务社会大众,凭奉献演绎壮美人生。从基建工程兵到顶管专家,王胜文勤力耕耘、务实拼搏,闯出一条属于自身个人的事业之路。如今,他依然在商海大潮中劈波斩浪,高歌前行,用智慧书写更加光辉灿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