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2021韧性城市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十一届中英资源与环境协会年会

发布日期:2024-07-23 10:51:03作者: hth华体育app官网登录

  2019年10月,首届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在温州成功举办,国家主席习在开幕式发来贺信,指出“科技的未来在青年,开展科技人文交流,推动青年创新合作,是各国共同愿望”。2020年10月,第二届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在温州成功举办,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致信,指出“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通过的宣言是支持科学在促进人类福祉和战胜新冠大流行方面发挥作用的重要表达”。他同时对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参与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公平、可持续与和平的未来所做的贡献表示感谢。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全世界蔓延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和挑战,世界公共卫生体系、国际秩序、世界格局正发生巨大变革,青年作为国家和世界的未来,更需要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创造人类发展美好未来分享思想、贡献智慧。

  青年科学家峰会为更好地落实好习主席的殷切期望,旨在搭建更完善的创新科技国际合作平台,服务地方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基于以“人”为本思想,积极地推进科技人文交流和青年人才创新合作;合理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有机结合线上线下两个场景;广泛发动、凝聚全球优秀青年科学家,深层次地融合产业界、金融界、艺术界等青年英才,围绕“汇聚天下英才共创美好未来”的主题,搭建开放合作的交流平台;推动各国青年科学家与企业家思想交流,互学互鉴,携手合作,互利共赢,筑牢友谊基石,扎紧合作纽带,汇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信心、智慧和力量,让更多青年科学技术人才施展抱负、成就梦想;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共创人类发展的美好未来。2021年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期间,计划召开2021年韧性城市国际研讨会。

  主办单位: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温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世界青年地球科学家(YES)联盟、中英资源与环境协会(UK-CARE)

  承办单位:温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自然资源部城市地下空间探测评价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深部探测中心、东亚东南亚地学计划协调委员会(CCOP)城市地质研究中心、江苏省地质学会、国际地下空间联合研究中心(ACUUS)、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华坤地质发展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待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江苏省地下空间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环境地球物理专委会、短周期密集台阵技术和装备共享联盟、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山东大学、东南大学、深圳大学、温州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建筑国际工程公司、浙江正元地理信息有限责任公司、哲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英国环境部、英国驻中国大使馆、英国地质调查局、博洛尼亚大学、锡耶纳大学、诺丁汉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牛津大学、约克大学、布里斯托大学、利兹大学、朴茨茅斯大学、阿伯丁大学、埃克塞特大学、伯明翰大学、虚拟地球咨询有限公司、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

  概述:围绕城市地下空间探测评价规划关键科学问题,聚焦城市强干扰区浅层探测新方法新技术、监测观测探测及其评价技术体系等方面开展深入交流和讨论,重点展示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创新理论、高精度探测新方法技术、城市地下动态监测探测及感知系统技术,促进城市探测评价与方法技术的发展。

  概述:围绕城市地质理论、城市地质调查、城市地质监测、城市地质评价、城市地质区划、城市地质智慧服务等开展交流与讨论,重点展示城市地质理论研究新进展、城市地质调查新技术新方法、城市地下空间透明化地质建模关键技术、城市地质信息系统建设关键技术、城市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方法、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技术方法、城市地质调查成果应用服务等研究成果和典型案例,为城市发展与安全提供支撑服务。

  概述:围绕城市地下空间灾害防治与安全运维等方面,针对城市地下空间灾害灾变机理、预测预警、防控与处治、以及地下空间结构安全、灾害逃生和智慧管理等方面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最新进展开展深入交流和讨论,重点展示城市地下空间灾害灾变理论、灾害预测与识别方法、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灾害防治与处治技术,以及运维期地下空间结构健康状态感知与修复技术、灾害逃生救援安全管理体系与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和智能决策服务系统等研究成果和典型案例。

  概述:面向数字化的经济、时空大数据、数字孪生、云计算、5G通讯、车路协同、自主可控等重点领域,研讨城市信息模型和资源评价、智慧交管、北斗位置出行服务、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和基础设施安全、应急管理、卫星互联网等应用进展,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与新技术协同创新,提高城市柔性化治理能力和精细化服务水平,服务绿色低碳城市可持续发展。

  概述:提升城市韧性,保障城市安全,围绕“双碳目标下的新城市建设发展”为主题,聚焦以低碳宜居、韧性可持续等城市创新发展理念、技术、工程等,以期构建面向2060的新城镇。

  概述:城市和城市遗产见证了人类不同文明的发展历史,蕴藏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传承和弘扬了不朽的工业精神。城市建设因地制宜,按照多元模式不断扩张。人工智能技术、空天一体化、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融合,促进了地下空间和地上城市建设一起发展。新的城市群正在成长,古老的历史名城焕发新生,这为很多城市问题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如何保护好城市的历史遗迹,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服务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韧性城市,须从规划、设计到建设和维护等领域整体全面地考虑,需要规划师、设计师、城市建造者和科学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与协同工作。

  概述: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使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和严重程度相继增加,从而对关键基础设施的服务和功能造成威胁,并由于城市系统的相互关联性进而危害社会经济。城市关键基础设施应对极端天气的恢复力研究主要涉及:交通、通信、电力、水和其他具有服务功能的关键基础设施;直接和间接影响关键基础设施管理的极端天气量化;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可靠性及风险决策;先进的数值分析技术和模拟;现存技术的验证;可持续可复原的关键基础设施研究进展;关键基础设施服务中断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危机应对和复原性能方面的良好实践。

  概述:风险建模对于沿海地区关键基础设施的预测和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特别的重要。现有的金融和建造资产管理体系未能完全考虑到气候变更和人口因素(老年化和移民)这些长期因素的作用。一定要通过多学科的研究设计,构建长期风险和情景分析框架,来提升人居环境、生态和金融的可持续和韧性。

  概述:受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影响,极端气象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均呈显著加剧趋势,已成为国际关注的重大议题。水系统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部分,是保障城市正常运行的基础性系统。极端气象事件频发严重威胁着城市水系统的运行安全。以城市水系统中的供水与排水为两大切入点,着重关注极端气象条件(干旱、热浪、寒潮、风暴潮洪)下,城市水系统运行安全问题,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和区块链等新技术保障城市水系统安全运行。

  概述: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频繁带来强降雨等极端天气,引发山体滑坡、河岸塌陷、岩土斜坡崩塌等破坏性地质和岩土灾害。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这些灾害给城市和郊区造成了广泛的人类苦难和经济损失。迫切地需要地质和岩土灾害预警系统(EWSGD)来增强城市对极端天气的抵御能力。针对极端天气下地质和岩土灾害预警系统(EWSGD)的研究最重要的包含:强降雨条件下地质和岩土灾害预报的先进预测数值方法;模拟不同地质灾害的地形数值模型,包括滑坡、河岸塌陷和岩土工程斜坡破坏;发布地质灾害预警的网络系统;用于预测不同地质灾害的开始和传播以及潜在的破坏区域的地质和岩土工程模型;考虑强降雨的水文岩土工程建模;考虑强降雨和斜坡地形饱和度的岩土内聚力失效模型;AI算法分析采集的历史上地质和岩土灾害数据;用于行政决策的救灾系统。

  稳定的电力供应是现代城市的最关键的公共基础设施之一。在极端气候下稳定的电力供应是很难保证的。目前国内外城市都在广泛推广电动汽车及都市分布式新能源发电系统,大规模电能的发电及存储也随之实现。鉴于此,在极端气候下,电力供应中断时,分布式发电及存储对城市的应急电能供应起到关键作用。在此背景下,需要探讨电能的发,存,配,用及相关可靠性的问题。

  海绵城市的概念作为中国城市水资源管理的新范式得到了发展和实践。这遇到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AI)的出现,它们近年来已经改变了零售和金融等许多行业。毫无疑问,AI将改变水资源管理学科,为水弹性城市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本专题将讨论以下内容:传感器开发、监测系统模块设计、数据处理、海绵城市设计和规划、海绵城市评估、城市洪水建模、风险和韧性分析、水质管理、供水安全、水资产管理、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影响和适应、机器学习应用和水数字孪生。

  所有报名参会人员需在2021年10月10日前提交英文论文摘要,基础要求如下:

  ①摘要题目;②作者;③作者单位、地址、邮政编码;④正文;⑤关键词(3-7个)⑥作者简介(学历、职务、主要研究方向、电话、手机、Email)。

  论文摘要请在报名参会时在注册系统上在线同步上传提交(注册系统信息见下方所示)。口头报告或海报展示将有会议学术组讨论确定并通知作者。每名参会者只能提交一篇以第一作者署名的摘要。

  所有受邀报告人和通过摘要评选被选中在会议中做议题报告或海报展示的参会人员均需在会议开幕前两天根据学术组通知提交英文演示文稿(PowerPoints)或英文电子海报至邮箱:会议将向相关期刊特刊例如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推荐发表参会人员的优秀科研成果。论文全文可于会议之后提交。

  会议形式包括主会场特邀报告、分会场口头报告和海报。受邀报告人以及摘要被选中做报告的参与人员请以中文或英文形式进行演讲,并请将报告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含问答环节)。演讲将配备中英文同声传译。

  本次会议将在各主题分会场评选出最佳演讲、最佳学生演讲、最佳海报(示例:WYSS2020最佳海报),并分别给予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