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1978年基建工程兵一个师开进马鞍山基地设在马钢

发布日期:2024-06-30 21:50:00作者: hth华体育app官网登录

  基建工程兵第8支队自1976年初组建,到1982年初被撤销改编,走过六年的发展历史。回忆往事,感受颇深。在支队党委正确领导下,广大指战员团结奋斗,克服困难,创业发展,为国家基本建设做出了突出页献。

  1978年部队接上级命令,进驻马鞍山市,主要承担马钢基本建设任务,当时部队面临的困难是难以预料的,驻地是一无生活用水,二无生活用电,道路没有一条,房屋没有一间,一点基础设施都没有。部队与地方市政府和马钢领导协商,先租借部分企业和民用房屋供支队、大队机关临时办公使用。基层连队只能在工地附近空场地上搭板房,战士们睡在里面,冬天严寒,南方没有取暖设备,白天施工用冷水、冰水,战士们脸、手、脚生冻疮,苦不堪言。而在夏天,烈日炎炎,最高40多度,加之蚊虫叮咬,酷暑难熬。在施工中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大家毫无怨言。为稳定部队,推进生产建设,支队领导十分重视生产和生活基地的建设,并很快落实了四块建设用地。部队首先开展“三通一平”工作,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把水、 电、路的主干线和支线通到部队各基地。部队基地房子基础刚施工完,因缺少资金而停工,支队领导派我去北京找基建工程兵冶金指辉部,请求上级给予支持。对8支队基地建设缺乏资金的问题,冶金指挥部首长格外的重视,立即找冶金部李非平副部长协调,给8支队解决了部分资金,使得基地建设接着来进行,从1979年到1980年,支队机关和71、73大队的基地基本建成,才使部队在马鞍山市有个可靠的落脚点。

  8支队进驻马鞍山市,主要任务是搞冶金建设工程,到了1979年,基本建设工程大幅度压縮,于是马钢的项目工程便停建了,部队面临工程任务少,出现了“等米下钢”的局面。当时部队没有停步不前,而是主动向地方民用建筑领域出击,一面在驻地周围找工程,一面到省外招揽项目。

  支队党委决定派出人员四处“找米下锅”不论工程大小,不论工作量多少,不论远近,不论任何困难条件,只要有任务全都承担。经过大家一起努力,先后在马钢及马鞍山地区招了近20项工程,在安徽省宣城、芜湖、蚌埠三市和福建省福州等地区也找到了一些工程建设项目,最大的项目投资规模上亿元,最小的项目投资只有5万元。部队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施工项目近50个,开工面积有40多万平方米,施工点多,兵力分散,管理分散,施工机具分散,所遇到的困难是以想象的。在支队党委正确领导下,全体官兵发扬吃苦耐劳,连续作战的精神,不怕任何困难,努力完成各项任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优良工程,为基建工程兵赢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

  8支队根据“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的基建工程兵十二字方针,努力创建一支坚强有力的能工能战的队伍。

  一是着力打造专业方面技术力量。从1978年起到1980年,先后从冶金建设战线支队)和冶金建设公司调入技术干部和专业骨干有好几百人,大大加强了部队技术力量,为完成工程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不断壮大部队基层的施工队伍。基本建设施工特点是面广、点多、线长,需要投入的兵力多。因此,从1979年起不断扩充施工力量,到1980年4月份,建设队伍就从9000多人增加到13000多人,形成了拥有四个大队(团)的完整师级建制单位,可承担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各类大规模的工程。

  三是加强技术培养和训练,提高施工能力。根据建设任务需要,部队广泛开展专业方面技术大练兵活动,从上到下地抓专业方面技术培训,对干部、战士分别在工种技术、施工管理等方面做了学习与实践,实行考核上岗,在施工中起了很好的功效作用。

  四是发动广大指战员提合理化建议,解决施工难题。比如马钢三铁厂高炉改造工程,工期紧,施工难度大,发动群众献计献策采取了“托顶换身”技术,既保证了质量,又节约资金、缩短了工期,产生了良好地社会经济效益。

  五是加强管理,严格按基建施工程序办事。从1980年起,在实施工程单位逐步推行工程承包责任制,实行经济核算,严格目标管理,建立奖励机制,开展“创全优、争一流”活动,从而促进了工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调动了积极因素,提高了劳动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