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标信息

在创新发展中前行——改革开放以来民兵建设综述

发布日期:2025-03-17 16:10:28作者: hth华体育app官网登录

  这支力量,寓兵于民,亦民亦兵,故名“民兵”。这支力量,是中国缔造和领导的群众武装组织,是我国“三结合”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助手和后备军!这支力量,随着我们国家工农运动的迅猛兴起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光辉历程,书写了绚丽多彩的壮美篇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重视和加强民兵建设,是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为的党中央从始至终坚持的战略选择。早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的光辉论断。改革开放之初,强调“民兵就是要提到战略地位”。面对新军事变革蒸蒸日上,精确指出“走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的道路,是建设现代化国防的必由之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指出,要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建设一支平时能应急、战时能应战的强大后备力量。

  民兵从诞生之日起,在党的领导下为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民兵工作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适应国防现代化建设需要,在改革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应形势发展、体现时代特征、符合自身特点、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广大民兵充分的发挥人数众多、组织严密、突击力强的优势,在边境反击作战、反恐维稳、守边固防中敢于担当,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勇挑重担,在经济建设主战场积极建功,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经过30多年调整改革,基干民兵由改革开放之初的3000万人压减至800万人,调整组建支援保障军兵种部队作战的民兵分队逾40万人,成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战略力量——

  1978年7月,在我国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背景下召开了全国民兵工作会议,掀开了民兵建设的新篇章。从此,民兵建设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顺势而变、积极转型——由准备早打大打的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的建设轨道上来。1981年,中央下发文件,对调整民兵组织作出部署,取消了县编民兵师、公社编民兵团的规定。这支世界上顶级规模的后备力量义无反顾地迈上了精简的道路。1985年,中央确立了民兵建设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指导思想,提出“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抓好重点、打好基础”的工作方针,压缩基干民兵组训规模。

  上个世纪90年代,随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引发了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的深刻变革。为适应形势任务发展变化,1991年,中央下发文件,明确了新时期民兵仍然是一支重要战略力量,是进行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基础,确立了民兵工作“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适应国防建设需要”的指导思想。1997年,总部对深化民兵调整改革作出部署,首次提出编组军兵种部队战勤保障分队,随后在福州、大连、芜湖等地召开了海军、空军、第二炮兵民兵建设座谈会,迈开了军兵种民兵分队建设的步伐。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地发展,产业体系、城乡结构、就业方式的深刻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流动人口大幅度的增加,给民兵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总揽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及时对加强和改进城市民兵工作作出决策部署,民兵组织进一步由农村向城市拓展,由生产企业向行业系统、科研单位和院校拓展,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拓展,使民兵结构布局逐步优化,建设重点更加突出。

  今天,我国民兵组织力量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基干民兵数量由改革开放之初的3000万减至800万,新组建保障军兵种作战的民兵专业分队已逾40万人,快速动员与遂行任务能力明显提高。经过30多年转型发展,这支庞大的后备军已成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战略力量。

  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使民兵政治工作发挥出“生命线”的作用,确保民兵队伍始终听党指挥。“”纷纷走上前台述职,成为新形势下落实党管武装的有效形式——

  民兵的历史,孕育在党的历史发展中,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光荣的历史、战斗的历史。

  党管武装,是民兵建设任何一个时间里都一定要坚持的根本原则。省、市、县党委书记兼任同级军事机关,是党管武装的“第一责任人”。上个世纪90年代,就多次强调加强民兵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按照中央要求,各地普遍健全完善党管武装工作机制,坚持落实党委议军、武委会例会等制度。中央、国务院、2002年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民兵工作的意见》规定:“兼任军分区(警备区)、市辖区(市)人民武装部党委的市、市辖区(市)委书记每年要向上级党委军事部进行‘党管武装工作述职’并形成制度。” 从那时起,“”纷纷走上前台,汇报履行党管武装职责情况,成为新形势下落实党管武装工作的一种有效形式。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形势任务发展变化,民兵建设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确保民兵思想政治纯洁可靠,中央及时对民兵政治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召开了全国民兵预备役政治工作会议,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兵预备役政治工作的意见》,颁发《民兵政治工作规定》,为民兵思想政治建设提供根本遵循。

  在继承中创新,在改革中发展。强有力的领导,使民兵政治工作始终发挥着“生命线”的作用,成为凝魂聚神的法宝。

  据统计,目前我国处于流动状态的民兵预备役人员占总员额的65%。如何抓好流动民兵的教育,使其始终高举旗帜,听党指挥?

  围绕这一课题,从“十一五”开始,省军区系统在运用传统手段开展教育的同时,借助信息技术方法,营造交流式、开放式的教育环境,引导民兵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江苏无锡等地开办了“网上课堂”,宁夏银川等地设置了“绿色方阵QQ群”,河北邢台等地建立起课堂、报刊、广播、影视、网络、主题实践活动“六位一体”机制。去年以来,还把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向民兵组织延伸,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兵”的观念。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非公有制企业设立武装机构、建立民兵组织,成为又一道时代课题。近年来,各地按照中央精神积极探索,形成一些有益经验,如:坚持在党组织健全的非公有制企业编组民兵队伍;街道党组织对中小企业抽编人员组建的民兵队伍来管理;地方党组织向非公有制企业派驻党务工作者,兼任民兵分队指导员。在此基础上,各地认真落实“建用分离”原则,严格掌控民兵使用权,确保武装工作不偏“航向”、不离“轨道”。

  大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走入民兵方阵,大批高科技装备器材拥有了国防“户口”。各地纷纷把民兵工作纳入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协调推进——

  在改革开放的征程中,民兵建设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实现了健康持续发展。

  党的上,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是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必由之路。民兵寓兵于民,其身份与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要求高度契合,在落实融合发展中有着独特优势。

  近年来,各地纷纷把民兵工作纳入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协调推进,结合优化产业体系调整民兵组织架构布局,结合城乡建设规划安排民兵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国家和地方物资储备落实民兵通用物资储备。

  ——在浙江,军地着眼市场经济发展实际,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大力挖掘兵力资源。截至今年6月,该省先后在有党组织的471家民企建立了武装部,使1800支民兵队伍在非公有制企业落地生根;发挥楼宇企业人才、技术等资源优势,建立120余支“楼宇民兵”;借助航空、船舶、电子等行业的专业优势,组建400余支专业民兵分队。

  ——在广东,过去3年来,军地联合推进民兵预备役营连“四个基本”建设,通过坚持不懈地抓基层、打基础,实现了“基本教育落实、基本队伍健全、基本制度规范、基本设施配套”的建设目标。

  ——在河北、天津等地,军地根据应急需求,积极构建军民融合的装备保障体系。按照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民兵应急力量装备器材由编组地域对口部门配发。今年7月上旬,天津警备区组织民兵预备役应急力量开展比武考核,生命探测仪、救生抛投器、风力灭火机、防暴驱散器、履带起重机等大批专业化装备器材精彩亮相,令人耳目一新。

  ——在湖北襄阳,军地依托汽车、纺织、电力、食品、物流、军工等产业体系,组建起6个国防动员基地。

  今天,放眼大江南北,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军民融合向纵深发展,大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走入民兵方阵,大批高科技装备器材拥有国防“户口”,给民兵建设注入了勃勃生机。

  每年有近20万民兵常年在边防线万民兵守护铁路、桥梁和隧道,600多万人次民兵参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民兵使命任务不断拓展,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特别的重要——

  50多年前,当世界面临美国核讹诈的时候,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来华访问并参观了中国民兵的军事表演后说,战争光靠解决不了胜负问题,谁要想入侵中国,碰到了中国的民兵,是进得去出不来的。

  诞生于战火中的中国民兵,作为“兵”其基本属性是一支战斗队。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支援保障部队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成为民兵的核心职能。

  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随时代的发展,民兵使命任务在不断拓展。据统计,目前每年有近20万民兵常年在陆海边防线万民兵守护铁路、桥梁和隧道,600多万人次民兵参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人们不会忘记,从西气东输到南水北调,从三峡大坝到青藏铁路,在一项项“国”字号工程建设中,大批民兵栉风沐雨、攻坚克难,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

  人们不会忘记,从北京奥运会到国庆大阅兵,从上海世博会到广州亚运会,在一次次重大活动中,众多民兵担负着安全警戒等保障性任务,虽默默无闻却孜孜不倦。

  人们更不会忘记,在大兴安岭灭火、’98抗洪、抗击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应急救援现场,民兵闻令而动,屡屡冲在一线、担负重任。他们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赢得社会各界高度赞誉。

  曾几何时,在一些人的眼里,后备军是“第二梯队”,派不上什么大用场。然而,近年来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实践表明,寓兵于民的编成特点,就近就便的用兵要求,经常把民兵推到抢险救灾的前沿。

  面对时代要求,民兵建设必须摒弃“后备后用”的观念,树立争当先锋的意识,第一时间反应、第一时间控局、第一时间发挥作用。

  基于此,加快转变民兵建设发展模式,显得殊为重要。只有平时扎扎实实练就应急应战的硬功,危急时刻才能冲上前、才有战斗力。这就要求一定要坚持党管武装,牢牢把握民兵建设的正确方向;坚持任务牵引,着力提高民兵快速动员和遂行任务的能力;坚持分类建设,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水平提升;坚持改革创新,慢慢地加强民兵工作的生机与活力;坚持军民融合,努力提高民兵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各级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主题主线,适应国防建设需要强能力,服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贡献,加强统筹规划,实施分类建设,完善相关保障,有效履行职能,民兵建设必将跃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