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010-88029730
西安:029-89297850
“基建工程兵”这个军种关于许多人来说是生疏的,它是我军保存时刻最短的一支军种,只存在16年。它既不归于陆海空军种,也不归于八大军区,它是一支“特种部队”,是中国经济建造下不行疏忽的一支力气,他们的使命便是“平常基本建造,战时抢险抢建”,40年前的唐山大地震,基建工程兵榜首时刻进入唐山。
本年是唐山大地震40周年,也是基建工程兵组成50周年,“八一”建军节降临之际,一群海南籍基建工程退伍老兵再聚首,重温往昔峥嵘年月。
“送战友,踏征途,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了解的旋律再次响起,每当“八一”建军节,1972年征兵入伍的一群海南琼山县基建工程退伍老兵们便会聚在一起,感念当年的军旅生计,而这首经典的《驼铃》也成为每次集会的必点合唱曲目。
这群老兵同归于基建工程兵某部,曾参与过许多国家大型基础设备项目建造,比方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造、引滦入津工程建造和北京饭馆等不少大型基础设备项目建造,在所有的战役中,最令他们难忘和骄傲的,是他们曾作为中国人民抗震救灾部队的一部分,参与了唐山抗震救灾 。
1983年,这支存在了16年的军种被撤销,他们纷繁回到自己的家园,有的复员转业,有的成为国家干部,也有的进入企业作业,持续建造美丽家园。现在这群当年入伍时只要20岁上下的青年都已满头白发,聊起当年的军旅生计,却依旧回想深入,恍如昨日。
“作为榜首批过海从戎的一员,那感觉就像出国相同。”回想起当年应征入伍的一幕幕,退伍老兵王文唏嘘不已。王文曾是团3营的文书,他清楚地记住,当年琼山县有400人应征入伍,大部分都是高中毕业生,当年他们挎着背包,挤在火车铁皮里北上参与国家建造,满怀骄傲和激荡。
基建工程兵尽管不是降生在保家卫国的战役年月,但参与大工程建造的困难绝不亚于上战场,谈起当年参与水电工程建造的困难年月,王文给记者叙述了一个故事,其时工地上条件困难,再加上天气炎热,兵士们口渴难耐,曾有一名战友,为了取水喝,错把高压线当成水管,导致电击身亡。“唐山平了!”
海南籍基建工程退伍老兵们不光亲身参与了不少历史性大工程的建造,也曾亲眼目睹了唐山大地震震后的惨状以及军民同心协力共赴危险的豪举,那一幕幕铭肌镂骨的画面常常环绕在这群退伍老兵的心胸,而困难年月中培育起来的深沉战友友谊,也成为他们此生最名贵的人生财富。
“1976年7月28日清晨3时42分,唐山平了!”老兵们永久记住这个日子。其时除了退伍的,海南籍战友中还剩余100多人在唐山参与引滦入津工程,他们的驻地就在唐山郊区的迁西县。
原某团兵士黄家平记住,其时也是“八一”建军节的前夕,部队的兵士们都在忙着准备节日。震后的次日清晨,部队接到上级紧迫指示,火速全力援助唐山抗震救灾。党中央、及时派出、的十万大军开赴抗震救灾前哨。这时,海南籍的兵士们也投入了这场战役。
“当天下着雨,咱们每人身上只带一件雨衣,一个挎包,一个水壶,就轻装上阵了,从郊区到市区有100公里,在货车上晃了4个多小时才抵达唐山市区。”当年的601团5连上士周立新和战友们都记住,他们榜首眼看到的震区是令人心有余悸的,那里疮痍满目,灾区大众遍地嚎啕,大街两旁一个挨着一个摆放着尸身。
王文叙述,其时的救援作业十分辛苦,再加上暴雨连连,兵士们真实累得干不动了,就找个比较枯燥的当地,身体用雨衣一裹,两名兵士以背靠背的方法稍微歇息一下,就要持续投入救援作业。
“我亲手抬过的尸身有300多具”某团1连1排1班班长王录斯清楚地记住,其时的救援条件十分原始,部队最好的交通东西便是解放牌货车,没有大型的发掘东西,开端兵士们都是用手挖,后来才用上铁锹和洋镐。“我亲手抬过的尸身就有300多具,其时双手满是血,挖到的尸身皮肤都沾到手上,吃饭的时分没有水洗手,就在草上蹭一蹭,再拿馒头。”王录斯回想道。
某团3连修补班的郑先民向记者叙述,便是在这样极端困难的救援环境下,兵士们也依旧不叫苦不叫累,他们相互勉励,“穿上戎衣,就要对得起这身戎衣”,去的时分,兵士们都是穿戴洁净的戎衣,后来衣服的背面就全都是结了白色的板块。这是啥东西啊?原先是汗干了湿,湿了再干,汗水中的盐都渗出来了,起先只要一圈白的,后来整个都是白的,能够想像兵士们出了多少汗水!
在灾区,不光救援条件困难,饮食更是没办法确保。“空投的食物,兵士们都是先发给老百姓,老百姓吃完了,兵士们再吃。”王文回想,其时咱们每天吃的便是馒头和白开水,有的海南籍兵士吃不惯,手中拿着发硬的馒头,看到污浊的开水,加上周围环境的影响,一时刻全没了食欲,底子没办法下咽。或许因为不服水土,没过几天,他们中的不少战友开端拉肚子,拉出来的大便跟胶水似的。
兵士们用海南话交流着:真难过啊!好在打针服药后,大部分兵士康复了,紧接着跟从部队,又容光焕发地投入到抗震救灾中去。但也有单个兵士在救援中因感染疫病,有的因救治无效,最终失去了名贵的生命。
王文和记者说,唐山大地震救援中,海南籍的战友个个体现神勇,临危不乱,其间一名名叫游昌存的在抢救伤员时,手被砸伤骨折,包扎完创伤后不下前方,从始至终坚持在抗震救灾榜首线个月音讯全无,家人不知死活。
唐山抗震救援,整整进行了3个月。因为通讯设备中止,无一人能够与海南家人取得联系。 3个月后,曾担任601团统计员的张秦川获得了回家省亲的时机。张泰川回想,在其时的困难年月,回一趟家都是战友凑钱,你一块,他两块,总共凑了200多元,通过3天3夜的火车加轮船,他总算回到了家园琼山县谭文镇。“回到家后榜首件事,便是骑上自行车挨家挨户去报安全!”张秦川记住,其时跟他同一个城镇从军的有32个战友,他都是一个村一个村地跑,一家一家地敲门。
“3个月音讯全无,唐山大地震又死了那么多人,基本上没有一家期望自己的孩子存活下来的”,张秦川叙述,地震发生后,战友们都3个多月与家里隔绝音讯,许多父母亲从播送中惊悉唐山地震,许多都以为本身的儿子遇难了,当他来到一个独生子战友家里报安全时,该战友的母亲得知儿子安全的音讯,哭得声泪俱下,老爸的眼睛都现已哭肿了。
时隔多年,回想起来,最让这群老兵形象十分深入的是当他们不畏艰险,抢救伤员,扛着尸身满街奔走时,所到之处老百姓皆高呼:万岁!最感到骄傲的仍是在震区救援时老百姓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子弟兵为咱们做的工作,便是咱们自己的子女,也不一定能够做得到。”